基于新课程背景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
2020-12-28陆钊
陆钊
摘 要:数学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高中阶段的数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数学的特性,就是过于抽象,综合性也较强。对此,其对高中数学教师的要求也较高。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还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前提,对教学手段进行选择,更是需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的制定。基于此,文章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展开探索,以期在有效性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问题意识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其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和理念上,还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作为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目标的执行者,应该在教学当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并在对数学课程的改革理念和目标进行充分的认识之后,通过对自己在课程改革中角色的了解、作用的发挥,对教学方法进行積极探索。而后教师更是需要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中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树立,并通过各种方式对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养进行不断地增强。如此方能在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精神素养下,对课程的标准要求进行体现,这样才能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对学生的综合性培养[1]。
一、立足课本,遵循课标,目标明确
新课标指出,要改革课堂教学。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准备教案的重要参考依据都是教材。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深入地研究和掌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定理定义、例题和习题,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在对编者的编写思路进行理解,分清主次之后,适当地查找教材漏洞、弥补其中不足。课标的设定,就是为了指明教师的教学方向,因此,教师要严格以课标为教学依据,这样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前提,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进行设定。
就以苏教版高中数学的《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此章节知识可以说是高考热点,其中不仅包含了简单函数的概念、定义、值域、单调性等,还包括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函数的应用等知识。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以教材为立足点,以对课标的遵循为基础,在教学之前,先对教材进行透彻的研究,并在研究之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如函数的值域和表示法、单调性和奇偶性;函数和反函数的图像;函数和方程、数列、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教师还需要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对函数的模型进行相应建立,并以此来对问题进行解决。教师更是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函数思想,并在其思想的形成中,引导其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另外,教师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只有当教师明确了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才能更明确地展开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二、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化抽象知识
新课改提倡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轻松地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其实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可行性的“真理”,其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也有被大力提倡。数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学科,在社会的发展方面,其也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最显著的就是其能够对事物发生的原理进行透彻的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凸显。但是因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因而学生无法对其进行轻松的理解[2]。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在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后,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具体化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轻松顺利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苏教版的《立体几何初步》这一章节的知识需要学生推理、计算和演变空间几何,而由此就能够得知,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数据的计算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比如教师在讲解棱柱、棱锥和棱台知识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对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加强对棱柱、棱锥和棱台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明确了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后,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各种材料制作相应的棱柱、棱锥和棱台模型,而后再利用投影或者视频的方式,对学生所制作的立体图形进行体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制作和投影观看的过程中,对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寻找和挖掘,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如棱柱、棱锥和棱台都是由多个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图形;棱柱与棱台都是上下面平行,只不过棱柱的侧棱相互平行,而棱台的侧棱至少有两棱不平行;当地面发生变化时,棱柱、棱锥和棱台都可以相互转化;等等。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具体化原本抽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数学重难点知识,在深化学生数学记忆的情况下,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展开课堂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丰富的课堂提问方式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而新课改也强调了,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发展学生的问题探究观。对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领悟,融入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并能够在问题的探索中,加强自己和同学、和教师的双边互动,从而能够在探索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素养。而教师对学生展开提问则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问题要提在关键之处。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对问题进行思索,进而正确回答问题。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改进,问题意识的形成[3]。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锥曲线与方程》知识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平面内,常数e是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当e大于0而小于1时,其是什么曲线?当e>1时,又是什么曲线?如果e和1相等,又会是什么曲线?如何对其轨迹进行体现?由于在此时,学生已经对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0
四、重视分层教学,保障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为依据,在分层教学的应用下,对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不同的分配,这样能够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为了对数学习题内容进行优化,教师还需要以数学多维性为前提,组织学生对习题进行练习。多维性是指,以解题类型为依据,在对题型多样性特点进行满足的同时,整体把握题目内容的思考方式。学生需要以教师给定的已知条件为基础,对数学知识展开不断的训练。如此方能在原有知识内容的巩固中,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譬如,教师在教学“等差数列”一课时,就可以先对学优生、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在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中,以基础习题为着手点,加强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4]。比如教师可以出示这样的习题:一辆汽车在1分钟内行驶了100米,之后其每分钟所行驶的路程都比前一分钟所行驶的路程多30米。请问,在10分钟后,该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米?此问题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相比其他问题,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分析此类问题。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此问题的情境中,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解题目标。利用这样的方式,学生通常都能够很轻松地对问题进行思考,也能够对数学的奥妙进行深刻的体会,更是能够在因材施教和循序漸进教学原则的遵循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这样还能够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问题内涵的掌握中,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语
数学课堂是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教育学生的主战场,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使数学能够真正成为一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学科,就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本为立足点,在对新课程标准的遵循中,明确制定教学目标,营造民主开放型、自由讨论型的课堂氛围,在发散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潜能,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 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20(45):59-60.
[2]裴淑红.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EB/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9):98.
[3]王 真.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魅力中国,2019(33):137-138.
[4]周明星.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45):107.
作者简介:陆 钊(1986— ),女,江苏靖江人,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