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剑华筋伤病遣方用药经验
2020-12-28杨瑞勇郭剑华
杨瑞勇,郭剑华
(1.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2.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10)
郭剑华为首届全国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3、4、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深耕杏林50余载,研理务精,术业精进,尤其擅长筋伤疾病,主张“内外兼顾、杂合而治”[1],不仅对针灸、推拿、砭木之术造诣深厚,更在方药领域独具匠心,现将其筋伤病遣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 首重病机,把握主症
临证强调紧扣病机、立法严谨,其传承创新前人对疾病的经验,言简意赅。将颈,腰,膝关节筋伤病病机总结为颈椎寒痰瘀虚四者杂合而病,以虚为本(气血两虚,肝肾亏虚),痰湿为标,瘀血贯穿病之始终。腰椎为外以“痹、伤”为因,以“虚”为本,瘀贯穿其中。膝关节为肝肾气血亏虚为本,痰瘀寒湿阻络为标。郭师从以上病机中总结出相应疾病的专病专方,力专效宏。
治疗疾病要善于突出重点,把握主症,核心在于在于四诊合参。《难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之论断,既强调了四诊合参重要性,又将每种诊法的重要性及难易排序。切诊在筋伤诊病中既指切脉,也指触压筋骨经络。触诊是骨伤科最具特色而又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强调通过“手摸心会”以确定病位病性,并判断其与临床病状的相应关系。提倡将四诊合参结果与生化影像学相结合,增加诊断的准确度,实现疗效的最大化和用药安全的统一。临床中经常会出现舌脉相背、脉症相异的情况,故应四诊合参,必要时要舍脉从舌,或舍症从脉。
2 尊经重典,活用经方
用经方疗疾应方证相对,随机识变,随证加减,同时把握治法方药的统一,搞清组方机理,不断扩展经方的适应证,掌握经方的新功效。强调的“熟读经典,博览医籍,师古不泥古,传承创新,忠于临床,勤于实践”。痰饮上阻清窍头晕,用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腰部酸痛怕冷用肾着汤、身痛逐瘀汤、当归拈痛汤、大秦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独活寄生汤、还少丹等,只要方证相合,只用原方。明确方根、药效,则可随证加减组合,如颈舒汤即系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葛根汤、芍药甘草汤、苓桂术甘汤加减组成。
3 深研配伍,活用药对
上肢病:桂枝、桑枝、伸筋草。《神农本草经》谓桂枝具有“利关节”作用,为温经散寒、通脉和营常用药。桑枝能祛风湿,利关节。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三药合用能通关节之血脉,散病结之寒凝,伸不展之经络。且桂枝、桑枝药力升散向上,善治上肢关节疼痛等疾患。
下肢病:独活、牛膝。独活辛温,归肾膀胱经,具有散风寒、祛风湿、止痹痛作用,治疗风寒湿痹、腰脚疾病、四肢不仁等症。而牛膝功效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通利关节,引血下行,《医学衷中参西录》言牛膝“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之为引经。”故善治肾虚腰疼腿疼,或膝疼不能屈伸,或腿痿不能住地。两药配伍,善治下肢诸肢节疼痛。
腰肌劳损:桑寄生、狗脊、肉苁蓉。熟地为滋补肾精第一药,但较滋腻,若运用不好,易闭门留寇,致痰湿聚集。《本草纲目》谓“肉苁蓉补而不峻,故有从容字号,《本经》谓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本草汇言》谓“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黄帝内经》云“腰为肾之府,转援不能,肾将惫矣”。腰部酸固疼痛,均入肾经,具有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活血功效。桑寄生、狗脊以治肾虚腰背强急见长。《本草正义》言狗脊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利关节,而驱痹着,起痿废……功效甚宏……且温而不燥,走而不泄,尤为有利无弊,颇有温和中正气象。”所谓“肾得补则筋骨有力,不致痿痹而酸痛矣。”
手足肢寒凉:黄芪、桂枝、白芍、当归。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去生姜、大枣加当归,养血活血作用增强,对气血不足、血脉不和的肌肤麻木不仁,手足不温尤为适宜。
肢体麻木:黄芪、桃仁、红花。由补阳还五汤简化而来,功能益气活血通络,遵王清任”元气既虚,必不能,达干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成疥”之论,从因虚致瘀立法,即气虚血瘀。治疗气虚血瘀所致肢体经络失养之麻木疾病,黄芪用量大于桃仁、红花,立意为气行则血行,气足则血活。
肩背病:秦艽、防风、羌活。秦艽辛散苦泄,质偏润而不燥,为“风中之润剂”,前人认为其“主宰一身之风,三痹必用之药”,凡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无论新久,均可配伍使用。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尤善治疗肩背疼痛。
三藤: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藤类药物可通经入络,有祛风湿、止痹痛、舒经活络之功,长于治疗肢体经络疾患。鸡血藤养血活血舒筋,络石藤清热通络止痛,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三藤合用可养血通络、祛风除湿、清热止痛、养通结合,可用于因风湿热邪所引起的肢体疼痛及麻木等。
三草:透骨草、伸筋草、舒筋草。透骨草辛温,《本草纲目》谓“活筋骨一切风湿疾病挛缩”。伸筋草《滇南本草》谓其“治诸风、风湿症,……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舒筋草《本草纲目拾遗》言能“去风,疏经活血,健筋骨,通络脉。治损伤,痹证,麻木”。三药合用,能改善中风后肢体运动失灵、拘挛疼痛等病症。
对于久病入络,顽固性疼痛的疾患,可用土鳖虫、全蝎等虫类药物以搜剔经络。
郭师涉足杏林50余载,在筋伤领域内造诣深厚。其筋伤学术思想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