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青年的共同使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0-12-28

关键词:创新性中华文化创造性

谭 磊

(华侨大学 建筑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根脉灵魂和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共同认同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1]。当前两岸在政治上处于分离状态,台湾当局大力推进“去中化”运动,两岸关系进入政治持续对抗与民间交流稳步推进并存的新态势。要推动两岸形势从对立走向缓和,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文化将发挥凝聚人心、团结同胞的重要作用,两岸青年作为传承弘扬、转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之一,应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把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时代要求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中坚力量。

一、新时代两岸青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意蕴

两岸同胞传承着相同的中华文化,注定是休戚相关、家国认同的命运共同体。两岸青年应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国当代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增进两岸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以文化认同促进历史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为两岸实现和平统一夯实情感和文化基础。

(一)有利于应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不断向我国宣扬西方“普世价值”、渗透西方多元文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念,如西方节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而我国传统节日却遭到青年冷落。在此背景下,必须把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价值观念、哲学思想、人生智慧等,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仍有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补充、完善,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社会管理、人才培养等提供借鉴和启发。只有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才能构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体系,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二)有利于坚定两岸青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强大的精神指引,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当前中国实现了自身综合实力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强大,也给蛰伏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强力支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传统文化追根溯源非常重视,并把文化自信摆在“四个自信”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对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作了重要指示,并积极向全世界传播和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传承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自信,给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作出了示范,将引领世界人民以发展的眼光、崭新的姿态来了解和认知中华文化,两岸青年也将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大繁荣中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三)有利于最大化增进两岸青年的共同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3]。“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精神涵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国情怀,在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力量。尽管因为历史原因,两岸政治制度、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均有不同,但两岸同胞同文同种、同根同源、血缘相连、民俗文化相通,中华文化的影响根植于两岸同胞的内心深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世界瞩目,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拥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有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深切感受中华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和国家逐步走向强大的伟大历程,可以有力激发两岸青年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增进两岸青年的共同认同。

二、准确把握两岸青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造能力,而这两者青年正好都具备,这就决定了青年在传承转化创新中华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但青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认知、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准确把握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以青年发展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其中,青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开拓者。在两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青年同样担负着重要的角色。青年思想前卫活泼,富有创新意识,要创造出符合社会主流、人民喜爱的文化,必须以青年最为看重的自身发展与成长成才为中心。应努力搭建平台实现青年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发青年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引导青年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价值和追求,理性地利用智慧和担当来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旨归。

(二)以闽台文化为依托

海峡两岸长期的政治对立导致隔阂重重,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缺乏深入了解,两岸青年交融互信缺乏现实基础。但海峡两岸渊源于中华文化一体,尤其是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文化亲缘关系更是一脉相承,闽台相近的语言文字和诸多共同的传统习俗是促进两岸青年消除隔阂、建立互信的基础。两岸青年可以充分利用闽台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如妈祖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等,用年轻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尤其是闽台文化精华,多层次、多领域地拓宽文化交流渠道,促进两岸青年互融共信。

(三)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青年的高度重视、充分信任和殷切期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赋予两岸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艰巨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需求至上的导向,与人民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要坚持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实事求是看待中华文化的优势和不足,在去粗取精、去伪求真的基础上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社会相得益彰的内涵和形式,使进入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富有魅力,更深入人心。

三、积极推进两岸青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索

使命让人充满希望,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岸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平台、新路径,以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青年的心灵契合,携手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一)阐发中华文化当代价值,建立两岸互融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4]。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传承两千多年,与道家、墨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相互碰撞、彼此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更新发展。几千年来,“精忠报国”弘扬的爱国主义、“舍生取义”展现的英雄主义、“天人合一”尊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优秀文化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的精神需求,但也存在着“三从四德”、“父母在不远游”等诸多与现代社会观念不符甚至背道而驰的文化糟粕。两岸青年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追本溯源,通过开展海峡两岸青年古代典籍研讨会、中华经典著作诵读、书法绘画展、诗词大会、音乐节等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使两岸青年在对孔孟等圣贤的敬奉中,寻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更新发展其思想精华、思维方法以及人文价值。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两岸青年还要积极地对部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导向进行定性,分门别类地开展改造和创新。尤其是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个人历史责任感的文化精髓,用“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推动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两岸一家亲理念创新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共识内化为青年个人的价值选择和行动方向,进而发挥消除两岸青年隔阂、澄清分歧、交融情感的巨大作用。

(二)融入高校教学育人体系,推进高校地方文化互动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基地,青年在大学学习期间往往能树立影响其一生的价值观和认同感。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这个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青年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能力。一是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第一课堂,做好政治、哲学、文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教学工作,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教育。在博雅教育视野下开展工科、理科教学,使学生不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鼓励大陆高校为港澳台华侨华人学生编制专属的课程教材,使文化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高校广泛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及在线慕课,编写关于中国名胜古迹、民族英雄、历史故事的读物,对两岸青年进行普及性文化教育。依托高校第二课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活动,开展“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读好中国经典,写好中国书法,讲好中国故事。三是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实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共享,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5],大学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浸润和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的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组织青年开展现场教学、社会实践。高校和地方还应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站,方便青年随时学习、随时参与,全方位地认知社会、了解文化,在此基础上搜集两岸相融共通的文化资源,凝结出其精神主旨和思想价值。

(三)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厚植两岸青年精神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遇到多少干扰和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1]。两岸青年应尊重两岸文化的不同和差异,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新,探索构建两岸青年文化共同体。一是要以妈祖文化推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妈祖文化流传千年,在闽台两岸拥有数千万信仰者,两岸青年应以妈祖精神为核心,不断挖掘其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助人为乐等文化精髓的当代价值,多形式掀起寻根妈祖、研究妈祖、敬奉妈祖的热潮。二是以体育文化搭起两岸青年沟通桥梁。体育运动是拓展社交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年最喜欢的项目之一。通过大力推广凝结了海峡两岸人民智慧结晶的民俗传统体育,如武术、龙舟、醒狮舞龙、客家花鼓等,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发展方式,讨论制定两岸相宜的规范和制度,吸引更多的两岸青年关注参与,使其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渠道并使体育文化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以文化遗产保护形塑两岸青年历史情怀。两岸均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对文物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两岸青年可以在研究、阐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中追溯其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上研发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并开拓出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激发优秀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新活力。

(四)拓展两岸青年实践深度,重塑两岸青年共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6]。平常交流在于增进了解,深度交流却可以增强凝聚力,更容易在青年之间重塑起文明、开放、多元、包容、勤奋、进取等在内的价值共同体。两岸青年属于新生代群体,拥有共同的热门话题,关注相同的娱乐动态,喜欢在新媒体上交流学习,使得青年之间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在相互交流中产生共鸣,催生情感。一是以两岸相近的传统建筑、民情风俗为依托,邀请两岸青年组成文化体验营,结合时代热点开展乡村振兴、社区改造、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两岸青年吃、住、行、研、学在一起,走街串巷实地感受中华文化,让台湾青年更好地了解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拉近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二是以专业互动打开两岸青年的共同话题。依托青年所学专业,搭建海峡两岸高校文化与创意论坛、两岸青年大学生领袖营、闽台建筑工作坊、人文社科学术交流会等学术平台,在专业交流碰撞的同时,培养两岸青年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三是以就业创业实现两岸青年价值升华。就业创业是青年关注的现实问题,当前大陆政府和社会设立了专门的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创业基金和配套政策,为台湾青年创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应发挥大陆青年熟悉大陆社会环境和台湾青年享有优惠政策的双重优势,鼓励两岸青年合作创业,建立起以事业发展为基础、恒久稳定的两岸青年关系圈,逐步培养起爱乡土、爱国家的深厚情感,逐步演进为追求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的内化要求。

(五)构建新媒体文化交流空间,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生活化

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的思想、情感、认知和行为均会产生积极、深远、持久的影响。当前,新媒体的及时性、互动性和传播性强,社交类、视频类等APP受到海峡两岸青年的普遍欢迎和使用,尽管两岸青年主要使用的新媒体差异较大,但在大陆已经普遍使用的微信在台湾也拥有数百万计的用户,应积极探索整合构建以微信交流为主要平台的两岸青年交流新空间。一是通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固定的两岸青年互动“朋友圈”,交流学业、工作、美食、人生等,增进彼此了解。二是研发两岸青年网络互动新平台,交流两岸青年感兴趣的民生科技、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已经成型的、在两岸青年中有一定影响力、能引起共鸣和认同的文化活动要精心培育、广泛宣传。三是要加强台湾来大陆求学的学生、创业就业青年、短期文旅交流青年等三类群体的信息联络和友情保持,在春节、端午、中秋等具有广泛认同的传统节日举办网上纪念活动,两岸青年互动参与,使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青年的日常生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和情感认同。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虽然两岸长期形成的认同落差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消除的,但只要两岸青年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光荣使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上迈出坚实的脚步,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创新性中华文化创造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