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的概念与范畴界定*

2020-12-28汪振城

关键词:美学主体价值

黄 焱, 汪振城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日益突显,世界文明冲突也不断升级,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根源在于人,在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究竟是处于冲突与对立还是协调与对话的关系之中。生态美学作为着眼于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立足生态和美学的角度去构建和谐世界的“绿色”理论,或者能从根本上去解决乃至消除问题。但在对生态美学相关概念与范畴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生态美学的相关概念还尚未厘清,逻辑内核不够严密,无法形成一个自洽的概念体系,并据此进行实践运用。通常来说,一套严密、系统的理论都以概念的严格界定为基础。国外的生态美学自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上世纪40年代初创后虽有了一定发展,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仅是作为西方美学研究主流环境美学影响下的延续但不甚发达的一条“支流”,并且多以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现实问题而介入生态美学领域,缺少体系性的整体思考[1-4]。而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同样对于本领域的基本概念缺少严格界定,并且多从文艺美学文本下取象比类,对于其作为一种以自然科学认知(而不是审美想象)为理论基础的美学学派而言,理性思维尚有所欠缺[5-6],而有关学科的系统自洽等体系性基础思考也相对缺乏。生态美学必须首先是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审视,然后才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重建。或者说,这样的一种审视与理解是否完全囊括了“生态美学”的所有可能性内涵?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些概念与范畴的真正内涵又究竟是什么?本文即是对此进行思考与解答的一种尝试。

一、如何定义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的概念在当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与定义, 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它的内涵深刻和影响广泛,以至于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对于生态美学的概念我们能作什么呢?应该赋予它怎样的内涵?很多时候,问题在于即使能正确地使用某一概念,并不总是认为可以对其定义与内涵做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正确使用某一概念意味着对概念的适用对象及其内涵有明确的认识,也即知道概念的内涵是保证其正确运用的必要条件。为了正确地使用生态美学相关概念,我们认为以下三个核心要点应包括在生态审美内涵中[6-7]:

要点1:摒弃人与其所存在世界的分割与主客对立,结束主客对立的思维方式。

要点2:生态意识是生态审美的必要条件,将自然万物视为与人同处一个连续统一的生态共同体中的平等主体。

要点3: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包括引入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博物学等概念知识体系)。

关于要点1,就生态美学而言,结束人与世界对立,主客对立的唯一方法是确立主体间性的立场。主体间性下的生态审美强调人与人、人与物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交流。

关于要点2,人与环境相互联系作用下所构成的生态共同体,对于所有生命而言是同样重要的载体与系统,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共生下整个生态系统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存在着。

关于要点3,虽然自然科学知识并不是生态审美的充分条件,但生态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主体反思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而这依赖于足够的自然科学知识。人对自然的感知,选择并关注自然对象的方方面面及其内部组成元素,包括其呈现的秩序及形成并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力量。这种选择与关注由人的科学思维所引导,帮助人类理解这种秩序及其产生原因[8]。因此,对自然的审美感知依赖于科学知识。此外,自然科学知识不仅帮助人加深审美欣赏,甚至如果没有它就无法作出真实的审美判断,而是“歪曲、忽视、压制其对象的真相,以歪曲大自然的方式来感受和思考它们”[9]。审美体验如果缺少了真实的现实基础,则很可能使我们忽略或误解自然的一些品质。

由此,我们尝试将生态美学定义如下:生态美学是以生态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中心,去审视和探讨处于生态共同体中的人与环境的交互性主体关系的理论。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人与环境相互联系作用下所构成的生态共同体(即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世界所发生的审美体验。注意,这里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整个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且我们在这里使用了“人类生态系统”一词是想表明一种态度,所谓的生态系统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则也无关乎生态美学了,而这也是人的存在的价值之一,人的存在造就了美学,造就了生态美学。生态美学下的生态系统的存在意义在于人类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中的主客体关系。从生态美学的观点看,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是主体间性下的审美,也即人与环境互为审美主体。这里主体间性中的主体是一种多元的相对的主体性下的交互性主体。客体总有超越我们感知它们的能力,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感知客体,总会存在我们所不具有的也不能同时拥有的其他角度。只有生态审美下的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才能使我们完整真实地感知环境。人与环境的审美纽带关键是相互间的审美关系而非各自的价值。就审美而言,可以认为人的意义在于他对于环境的审美意义,对于环境而言,其意义又在于对于人的审美意义,这是两者审美关系的意义所在。据此,我们可以有以下三点推断:两者在审美图景中是双向的互动关系;人类并不仅仅是作为环境的观察者而更是其互动参与者;人对于世界不仅仅是被动反应,而更可以主观能动介入。

关于生态美学下的审美,也即生态审美。在这里审美不是简单的鉴赏,它涉及内在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建立在人类心理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在生态审美中的人与环境互为主体,主体消解于沟通与对话。审美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中,人与世界形成一种形象的和情感的关联状态,而这既包括人的认识,也包括人的实践。审美是沟通,是交流,是对话。审美是人与环境沟通彼此的主体间性,交互主体经验的过程。生态美学本质上是一种主体间性投射下的交流与对话。生态审美通过人与环境互为主体的互动来消解主客体之间的对立。从环境内部去本源地感知,不是去观察它,而是在其中,自然变得与普通审美体验完全不同。它被转化为我们作为其互动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生活其中的领域。所谓的审美体验不是审美的沉思,而是完全的沉浸,在自然世界中的沉浸,达到一种融为一体的互动体验。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个体审美者的体验,他(她)的情感、价值、信仰和记忆变得与审美关注的对象一样重要。由此,在生态审美中,个体的审美体验与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相结合,超越了自我,与环境融为一体,并且加深了人的自我认知。

关于生态审美下的环境。环境是世界的对象,人通过与环境交互主体经验来体验这个世界。人作为此在,在他的存在中与这个存在本身有关。而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所有对象都可以为每个人所经验,也即共在。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环境这个观念并不是客观体验的客体。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人类意义,更加明确地说,也就是它在体验中的意义。对于环境的审美体验就是生态的知觉对应物。环境并非是由事物构成的,而是由交互性主体关系构成的。

如果我们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异化,我们可能会更好地欣赏我们的环境。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任何尝试描述主体而不参照客体或描述客体而不参照主体的行为都没有意义。如果我们意识到我们与环境的之间联系的神奇与重要性,我们将能够理解这个状态并指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欣赏。生态是一种观念,它将环境理解为互相依赖的事物所构成的共同体。环境作为被体验到的环境无法与人类分离,它总是与人类相关,与人类世界的利益、活动和使用相关,这就是生态学的人类意义。人与环境需要被理解为一个复杂整体之中相互依赖的成分——这个整体尽管有着可以识别的构成成分,但是,这些成分并非相互分离的多个部分。这是思考世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

关于人与生态美学。对于审美活动,其既与人的认识相关,也与人的生存相关[10]。这不仅贯穿于哲学意义层面,也见诸于实践层面。当审美作为整个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时,审美就理所当然地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这里的审美也即我们所讨论的生态审美。生存与发展是人类存在状态所涉及到的生命生存及发展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与环境交互,而与世界融为一体。美的本质在某种层面也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本真生命状态只有通过生态审美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而只有生态审美体验,才能使人达到一种自觉、自愿、自主发展状态,即人的自由发展状态。不从人的发展的根本哲学基础进行思考,无从解决美学问题。

关于生态美学下的自然。自然是人们所指代并能够理解的自然世界,是一个统一并保持动态平衡的有机系统。自然并不是因为被人类控制、利用、改造而为人确认其存在价值。当把自然界中的事物作为交互主体经验的平等对象时,它们才会与我们进行交流与对话。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因其所属人类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多样性而在审美者的目光下,向倾吐“你”的人敞开自己。人的审美行为“激活”了自然中事物本身所存在的交互主体性。交流与对话是人将自己视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处于交互性主体关系的其它事物共同完成生态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环节,是生态审美存在的根本基础。而正视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价值与权利,将使地球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平衡及人类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可能。

二、生态美学中的体验

人类把握世界的体验可以概括为三类:基于生物身体本能感受的身体体验;基于人整体感知的知觉体验;超越人主体的生态审美体验。

身体体验是指经由身体感受所产生的生理体验过程。而当以体验为参照物,将语境、环境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就是知觉体验。生态审美体验则是作为主体反思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超越体验回归存在,使存在的意义得以展示的过程。

生态审美体验,即由体验呈现主体间性下交互主体经验的审美过程。通过体验过程的不断展开,还原世界本真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多样性,从而确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体悟,领会,理解,获得生命的本质直观。生态审美体验是心灵进入自由的最佳通道。

此外,还有一个一般语境下的审美体验概念。我们认为一般意义下的审美体验(非特指生态审美体验),是指人通过意向性体验把握对象性事物共在,也即人通过审美作用于对象,形成人关于世界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的过程。体验在开始总是基于现象的体验,生命处于感性化直觉状态。只有不断地体验,才能不断地发现,这样体验活动才能获得“本质直观”。而生态审美体验的本质直观是一种建构基于生态认知观念的形象与情感的关系状态。

在诸多体验形态中,生命与自然的本源联系,使得自然体验具有天然的优先性。自然体验,是关于大自然的全部体验。作为生活着的人,生命中沉淀着生活中的复杂信息。人在审美体验包括审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的新的理解,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但只有与人类生态系统的交融体验才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只有此时才是完成了的生态审美。

从生命存在意义上来说,审美体验指向人的本真生存状态。从意向性活动来看,审美体验既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由此分别产生了人的内外生态环境。人的内生态环境是指在审美体验中人将自然的尺度内化为人的尺度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所构成的环境。这里所谓的尺度,实质是主体性立场。而人的外生态环境则是指人在审美体验时将人的尺度外化至自然的尺度所形成的蕴含各种关系的环境。生态审美所构建的审美体验必然是内外生态环境共融交互下的体验。这种体验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成为可能,也即与自然发生交互性主体审美关系的人。人的本真生命状态只有通过生态审美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个人的背景知识及个体经验决定了人的生态审美体验。而人只有在不断的生态审美体验中,才能顺应自然,减少自我异化和社会异化,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

价值判断所要进行的伦理价值判断与审美价值判断是审美体验的标准,也是进行生态审美判断的依据。

三、生态美学内涵的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

如果需要更清晰的概念体系来描述生态美学,或者据此进行实践运用,那么需要更准确地描述生态美学。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对生态审美的对象加以理解,分别为实体层、价值层、美学层。

(一)实体层

环境中的客观实在,包括人类精神物态化后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可以存在于自然力量占主导的但可经审美体验的自然环境,也可以存在于人类力量创造并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环境,又或者存在于建立在人工环境之上的社会环境。客观实在可以是自然衍生物,如植物、动物、矿物、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等,也可以是人类文明衍生物,如艺术品、礼仪、人文景观,以及人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等。其代表了生态美学的真的层面。在实体层,自然法则及其他各种规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建构起纷纭多样的世界,于人的审美体验带来各种可能。

(二)价值层

人类精神的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创造,代表了生态美学的善的层面。生态审美首先强调伦理价值,没有伦理价值,生态审美就无从谈起。

伦理价值是基于生态审美关系中交互主体经验的平等对象意识所作的价值取向评价与判断。审美价值是对象性事物给予人美感愉悦及其所具有的存在信念的具体表达。伦理价值与审美价值共同决定了生态审美对象的价值。这里的价值不单纯是人视角下的价值,而是包括视自然万物为与人同处一个生态系统整体中的平等主体在主体间性的审美关系下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价值需从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与多样性的绝对必要性出发,同时也为未来而保留选择的可能性。

(三)美学层

以审美方式与世界构成联系的方式,确认了人与世界形成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主要由体验来完成,包括价值体验与审美体验。代表了生态美学的美的层面。

价值体验与审美体验不同:前者必须要有反思判断与概念认知,它是生命主体的自觉反省与理性判断,完成价值的体验;而后者则要求生命主体与对象性事物共在,通过意向性体验,从互为主体的人与环境关系中获得生命的自由,是价值体验的升华及主体间性的印证。价值意味着对人类生活意义的检视,而审美则是人类生活状态的体验。

(四)实体层、价值层、美学层的相互关系

在这三个层面中,实体层是生态美学的物质载体,是审美的物质基础;价值层是生态美学的价值载体,是决定生态审美的前提;美学层是生态美学的审美媒介,是审美关系形成的关键。生态美学的三个层面共同构成人们对于人与世界形成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中真、善、美的追求,进而统一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与人的审美实践之中。

这里还有一个生态美学的审美形象需要指出来,生态美学的审美形象主要是由价值层与实体层交织共同形成的在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心目中相对稳定的审美体验和整体映像,具体表现为群体或个人对审美对象即某一或某类具体客观实在的全部看法与评价。

四、生态审美下的主体间性及日常生活审美

(一)生态审美下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的交流与对话表现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会形成一种自由交流语境[11]。生态审美的主体间性不完全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前者强调通过知觉体验进行自由交流,后者则强调人与人、人与物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交流。相对而言,生态审美主体间性意义上的交流是为自由的生命情感的交流,即审美者可以与无限开放的充满交互性主体的世界进行交流,“我”作为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面对外界各种各样的主体相互沟通、交流、对话。生态审美主体间性更强调人与世界的整体性,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其实质表现为一种互选择、互理解、互对抗、互否定的一种复杂关系。生态审美活动的主体间性意味着一种近似无限开放的自由体验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交互主体经验来形成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活动。

由生态审美活动的发生显示,主体间性下的沟通、交流、对话所形成的共鸣与对抗关系是其必然的结果,同时也是合理的,它充分包含了整体性与多样性,从而构成了差异性体验,也为审美的理解与解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主体间性理论揭示了生态审美活动中主体间性生命体验所具有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多样性的必然。在具体审美活动中,寻求体验的多样性与有机性比寻求整体性更重要,因为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整体性往往只是指明了某种共同性价值与体验事实,而多样性与有机性所彰显的独特的生命特征则显示了生态审美本身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主体间性理论还有助于不同的审美体验者之间的交流、对话与分享。在现实世界中,人天然地具有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在内的审美实践权利,同时也必然需要相互间的交流、对话与分享。这不仅保证了每一个人审美创造的自由,而且确认了审美创造自身的交流互动需要。在“现实世界”中的审美创造者,总是在不断地寻求审美的意义,他们根据个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寻求着自己的独创性体验,经由审美创造完成审美价值的塑造,最终通过交互主体经验,使得审美创造者与审美鉴赏者之间发生交流与对话,从而完成价值与审美的传递。

生态审美活动可以消解主客体间的对立,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对抗,这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生态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沟通与对话及尊重体验的特性所决定的。

审美体验通过人物相互移情而完成互为主体的人与环境的主体间性从而获得生命的自由,在这种状态下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人达到一种自觉、自愿、自主发展状态,也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发展”,人与环境、他人互为主体,而各自具有自由意志与行动。

(二)生态审美下的日常生活审美

美的感受来自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应该形成生态审美自觉。从理想社会来说,每一生命存在,应重视寓于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内涵。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审美,即要求每一生命存在者能够自由地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整个人类生态系统的关系,去把握人与世界之间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生态审美能够成为生活的动力,必须从广义的自由与审美体验意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是生命的本能要求与社会诉求,通过审美生活自身确证自我生命的意义。

物质享受的欲望只有在与理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基于物质生活创造的审美,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存与生活需求,但是它无关幸福,仅仅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德勒兹(Gilles Deluze)曾经说过,“人就是欲望机器”[12]。欲望在带给我们丰富多彩世界的同时,却也给人带来了个人的痛苦,当欲望过度时,还会给别人与社会带来痛苦。人的欲望需要节制,不可能无限延伸自我的本能,必须有遏制本能欲望的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人的理性反思和超越性追求,这正是生态审美体验所追求的。平凡是每个人的归宿。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每位个体的人作为主体间性下的主体,既特殊、具体,又寓于统一、整体之中。在满足人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能节制欲望即是迈向通往幸福的道路。这里我们采取节制欲望,而非控制欲望。因为控制欲望的欲望,依旧是一种欲望。欲望只能节制却不应消除,并且欲望一旦消除了,人类也就失去其丰富性和前进的动力。基于人类获得幸福的要求,生态审美体验平衡人的内外生态环境,就是为了给予人类生命以欢乐和自由。

最深刻的人类生态审美的内涵寓于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生态审美的发生,才能在随意与偶然中体现出生态美学的深刻性与根本性。

五、生态美学下的审美三阶段解读

通常理解上的审美,可大致分为“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与“见山还是山”三阶段,以下我们基于生态美学概念试作基本阐释。对于原始人来说,一开始并不存在应当回归的自然以及对环境的生态审美,因为只有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下人类免除了对自然及身边环境的不安感后才能进入生态审美阶段。“见山是山”阶段,是处于人类文明初期时以联想、类比、直觉等方法对事物所感性认识的审美,这一阶段又可称之为“前生态审美”,这样称呼在于它与生态审美有一定的契合。“见山不是山”阶段则是在完备知识及文化体系影响下人对人化事物所理解产生的审美,此阶段又可称之为“分析审美”,因为它惯于采用分析抽离解析的技术手段来体味审美。这一阶段,人类虽然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一定程度上驱散了心头对环境的不安感,但尚未能整体感知并意识到生态审美。而在深刻体悟人与环境相互紧密联系并共同寓于人类生态系统时则为“见山还是山”审美阶段,这一阶段给予事物还原其本真的关照,因此又可称之为“生态审美”。

总体来说,生态审美是在互为主体的人与环境间的主体间性所呈现的审美关系,而生态审美关系是在人的认识发展及生产力发展进入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时的产物。生态审美正是以人类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有机性和多样性为指导思想,以超越性的关系表达着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美学主体价值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盘中的意式美学
何谓“主体间性”
外婆的美学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纯白美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