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展

2020-12-28李谦益综述李能平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0年4期
关键词:胆管炎胰管穿孔

李谦益 综述 李能平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外科,上海 201821)

自1968年McCunne首次报道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以来[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ERCP已由最初诊断胆胰疾病,发展为治疗胆胰疾病的主要方法。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深受病人和医师的欢迎。虽然ERCP安全、有效,但也有并发症发生,如急性胰腺炎、出血、肠穿孔、胆管炎和胆囊炎。且即使设备改善、技术进步、医师经验丰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有10%~12%和0.4%~1.4%[2-4]。因此,每位ERCP操作医师必须掌握如何预防、治疗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以下就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ERCP术后胰腺炎

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PEP)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1.6%~15.0%,一般在5.0%左右[5]。产生发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PEP诊断标准不同。如将术后淀粉酶升高而无明显腹痛症状者定义为一过性淀粉酶血症,则PEP发生率会降低,反之则升高。目前被广泛使用的PEP诊断标准有1991年Cotton标准[6]和2013年修订版亚特兰大国际共识标准[7]。Cotton标准PEP定义为:ERCP术后再次出现腹痛或腹痛较ERCP前加重,术后24 h淀粉酶较正常值上限升高3倍以上,需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2 d以上。修订版亚特兰大国际共识标准的PEP定义为下列3项中≥2项:①急性胰腺炎引起的持续上腹部疼痛;②术后24 h淀粉酶或脂肪酶较正常值上限升高3倍以上;③CT等影像学检查急性胰腺炎特征性表现,如胰腺肿大、坏死、胰周积液。

一、发病机制

具体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已知有以下几方面。①反复插管,导丝进入胰管等,引起乳头水肿,胰管开口梗阻,胰管内压升高;②化学损伤,胰管内注入造影剂;③热损伤,乳头电切开时过于靠近胰管开口;④感染,内镜消毒不彻底,或导管、导丝、造影剂内细菌污染,或肠道内细菌反流到胰管。

二、相关危险因素

确切的危险因素如下[5,8]。①病人因素: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女性,胰腺炎病史,PEP病史。②操作因素:困难插管(超过10 min,或插管5次以上);导丝进入胰管超过1次;胰管内注入造影剂。

可能的危险因素如下。①病人因素:年轻;胆总管不扩张;血清胆红素正常;无慢性胰腺炎;终末期肾病。②操作因素:预切开;胰管括约肌切开;胆管气囊扩张(乳头未切开);胆管结石未取尽;腔内超声检查。

PEP危险因素具有累积效应。一个病人具有一项确切危险因素或两项以上的可能危险因素,即成为高危PEP病人。如1例年轻、女性、疑似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病人,操作过程中插管困难,则发生重症PEP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三、预防

(一)操作中预防

1.放置胰管支架:使胰液外流,降低胰管压力,能显著减少PEP发生。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胰管支架显著降低高危PEP病人的PEP发生率,特别是重症PEP发生率[9-10]。目前,美国和欧洲等ERCP指南,均要求对意外导丝进入胰管、胰管注入造影剂、双导丝插管(胰管导丝占位法)的操作,需胰管内放置塑料支架,以预防PEP[8,11]。但并不要求常规放置胰管支架预防PEP。一方面,如有意进行胰管插管,而插管未成功,反而有引起PEP的可能;另一方面,ERCP术后取出胰管支架时也可能引起PEP,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术后1个月左右在侧视镜下小心取出胰管支架,很少会发生PEP。

目前认为直径5F的塑料支架较直径3F的效果好,至于支架长度为5 cm还是3 cm,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导丝辅助选择性插管:减少造影剂进入胰管的机会,从而显著减少PEP发生。如导丝意外进入胰管超过1次,则放置胰管支架。

3.乳头造瘘 (papillary fistulotomy,PF):PF即在乳头中间1/3的隆起部分,用针形刀切开,开窗造瘘。由于切开的主要是胆管括约肌,避开胰管括约肌,能显著减少PEP发生[12]。在困难胆管插管的情况下,应尽早行PF胆管插管。

(二)药物预防

1.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NSAID能抑制PEP的关键炎症介质前列腺素和磷脂酶A2,从而预防PEP。目前已广泛推荐使用[8,11]。NSAID品种较多,目前证实有效的主要有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两种。直肠内应用较口服吸收快、效果好。多项研究认为ERCP即刻前应用较ERCP即刻后应用好,也有研究认为两者效果相同。欧洲ERCP指南强烈推荐ERCP即刻前对所有无NSAID禁忌证的病人直肠内应用双氯芬酸或吲哚美辛100 mg[8]。不仅减少PEP发生,也降低中度或重度PEP发生率及病死率。

NSAID可引起过敏和假过敏反应,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或皮肤病。其中,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Lyell综合征最严重,病死率高达5%~50%。虽然这两种综合征都极为罕见,但如疑似NSAID引起,则应避免给过敏者本人和一级亲属使用。

双氯芬酸和吲哚美辛在妊娠前30周应用是安全的,但30周后应用可能会引起胎儿并发症,如动脉导管过早闭合,因而不建议应用。

2.大剂量水疗:大剂量乳酸林格液(lactated Ringer,LR)静脉应用,对于有NSAID禁忌证、心脏功能良好、未放置预防性胰管支架的病人有很好的预防PEP作用。ERCP期间,3 mL/(kg·h);ERCP 后即刻,20 mL/kg,快速注射;ERCP 后,3 mL/(kg·h),持续 8 h。如 70 kg 体重的病人,ERCP 操作时间为 0.5 h,则需 LR 约 3 185 mL(3×70×0.5+20×70+3×70×8)。大剂量LR能够减轻胰腺低灌注和酸中毒,从而降低PEP的发生率(OR=0.29,95%CI:0.16~0.53)和中、重度 PEP 发生率(OR=0.16,95%CI:0.03~0.96)[13]。

LR预防PEP的机制如下。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改变了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循环容量减少、微循环障碍,引起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因此,早期积极的液体复苏增加循环容量,缓解血液浓缩,维持组织和器官灌注。LR还具有较好的pH平衡特性,可预防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因而,LR预防PEP效果比生理盐水好。

3.硝酸甘油:如病人对NSAID、大剂量LR水疗有禁忌证,则在ERCP前,以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具有扩张血管作用,改善胰腺微循环,能降低PEP发生率(RR=0.67,95%CI:0.52~0.87),但不能降低中、重度 PEP 发生率[14]。

研究结果显示,对高危病人,在ERCP前给予5 mg硝酸甘油舌下含化联合100 mg吲哚美辛直肠给药,与单独使用吲哚美辛相比,更能降低PEP发生率[15]。

4.其他药物:生长抑素、奥曲肽、蛋白酶抑制剂对预防PEP均无明显效果,欧洲ERCP指南不建议使用[8]。

四、治疗

PEP治疗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治疗方法相同,参照国内外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肠穿孔

ERCP引起的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在0.7%(0.1%~1.5%)[8]。虽然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病情严重,病死率达10%左右[16],是ERCP最严重的并发症。

一、相关危险因素

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既有病人自身的因素,也有医师操作的因素[5]。病人因素:①解剖变异,如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壶腹部肿瘤;②80岁以上高龄;③女性;④Oddi括约肌功能不全。操作因素:①插管困难而行预切开;②大气囊十二指肠乳头扩张;③内镜医师经验不够。

二、分型

Stapfer等[17]根据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的解剖部位、导致穿孔的操作器械等,将穿孔分为4种类型:Ⅰ型,穿孔位于十二指肠外侧壁或中间壁,由十二指肠镜引起;Ⅱ型,穿孔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壶腹部周围,主要是由切开刀切开或预切开及大气囊扩张引起;Ⅲ型,胆管或胰管穿孔,由导丝或切开刀等引起;Ⅳ型,仅有后腹膜积气,无积液,与操作过程中注气过多有关。

Ⅱ型穿孔最多,约46%,Ⅳ型最少,约7%,Ⅰ型、Ⅲ型分别约 25%、22%[18]。

该分型方法对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目前也广泛应用。

三、治疗

对ERCP相关十二指肠穿孔需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方案。对ERCP术后出现腹膜炎体征、皮下积气、发热、心动过速等穿孔感染征象,及时行CT等影像学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有时还可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

(一)内镜治疗

若在ERCP术中发现穿孔,如镜身进入腹腔,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后腹膜气体,肾脏轮廓显示,造影剂外漏等,则可采用内镜下治疗措施。如内镜下钛夹夹闭或缝合Ⅰ型、Ⅱ型穿孔。对Ⅱ型、Ⅲ型(胆管)穿孔,建议放置覆膜自膨胀金属支架(fully covered self expandable metal stent,FC-SEMS),压闭穿孔,阻止胆汁、肠内容物等自穿孔处流出,具有较好效果[18-19]。对Ⅲ型(胰管)穿孔,则建议放置胰管塑料支架。

(二)保守治疗

Ⅳ型穿孔仅有积气,无腹腔积液,保守治疗均能取得成功。Ⅱ型、Ⅲ型穿孔主要由切开或气囊扩张引起,穿孔一般较小,且是后腹膜穿孔,特别是在成功进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或支架引流的情况下,胆汁等肠内容物经穿孔进入后腹膜腔的量较少,保守治疗大多成功。一般先行禁食、胃肠减压、广谱抗生素应用等治疗、观察。

(三)手术治疗

Ⅰ型穿孔由于穿孔直径大,肠内容物大量漏出,大多需尽早外科手术治疗。对于Ⅱ型、Ⅲ型穿孔,如病人经保守治疗无效甚至病情加重,出现持续高热等全身感染脓毒症表现,有腹膜炎体征,特别是CT检查显示腹膜后或腹腔大量积液、积气,说明穿孔较大,则需及时手术治疗。

印度有报道,25 300例ERCP中,380例十二指肠穿孔,发生率1.5%。其中330例非手术治疗成功,占86.8%;50例手术治疗,死亡16例(32.0%)。50例手术病人中,30例24 h内手术,死亡6例(20.0%);20例24 h后延迟手术,死亡10例(50.0%),延迟手术病死率显著增加[20]。

出 血

出血也是ERCP术后较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十二指肠乳头切开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后,发生率在 0.3%~9.6%[8]。

一、相关危险因素

(1)病人因素: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计数<50×109/L;肝硬化;终末期肾病透析;黄疸严重,血清总胆红素>200 μmol/L;活动性胆管炎[5,8,11]。

(2)操作因素:术者经验不足;乳头切开路径偏离至10~11点;乳头有创操作,如EST;用纯电切电流切开,而不是混合电流切开;术中出血[5,8,11]。

二、出血的严重度分级

(1)轻度:有明确的出血,如呕血、黑便、鼻胆管内血液;血红蛋白下降<30 g/L;不需输血。

(2)中度:输血量≤4 U,不需手术或介入血管栓塞治疗。

(3)重度:输血量>5 U,需手术或介入血管栓塞治疗。

三、预防

对有出血危险的病人,尽量不采用EST。若黄疸严重,十二指肠乳头炎症水肿,则可先放置鼻胆管或支架引流,待黄疸消退后再次ERCP治疗。如需胆总管结石取石,可采用十二指肠镜乳头气囊扩张 (endoscopic papilla ballon dialaiton,EPBD)。必须行EST时,则用混合电流切开,而不是纯电切电流。

对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ERCP前,需给予处理。目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NSAID、氯吡格雷/噻氯吡啶、华法林三种类型。ERCP出血风险分为以下两种:低风险操作,如无创伤的胆胰管支架放置、鼻胆管引流;高风险操作,如有创的EST、EPBD。欧洲指南[8]要求,低风险操作,无需停用上述三种类型药物。高风险操作,如口服阿司匹林/NSAID,则ERCP前停用5 d;口服氯吡格雷/噻氯吡啶,则ERCP前停用5 d,术后24~48 h恢复;口服华法林,则术前5 d停用,术前3 d用低分子肝素替代,确保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手术当天不用低分子肝素,手术当晚恢复口服华法林。

如是抗凝血酶类药物,如达比加群,则术前2 d停用,术后24~48 h恢复。

四、治疗

(一)保守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凝血功能紊乱,适当应用止血剂,必要时行输血等保守治疗,对大多数轻度出血有效。

(二)内镜治疗

当大量急剧出血,如大量呕血或血液动力学难以稳定,甚至休克,则应首选内镜治疗。一方面可了解出血部位,鉴别是否胃出血,另一方面可采用内镜止血。

可采用内镜电凝、1∶10 000肾上腺素局部注射或喷洒、止血夹夹闭、球囊局部压迫等方法止血,大多能取得成功。

近年来文献报道采用FC-SEMS压迫止血,效果较好,2~4周后取出支架[21]。

(三)介入血管栓塞治疗

对出血量大、内镜止血失败者,可采用介入血管栓塞,一般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

(四)手术治疗

如上述方法均失败,则需手术治疗。术中切断、结扎胃十二指肠动脉,并打开十二指肠腔,直接缝扎乳头出血点。

胆管炎

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0.5%~3.0%。即使采用抗生素治疗和胆管引流,病死率仍在10%左右[22],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相关危险因素

(1)胆汁引流不完全是发生ERCP术后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结石残留、肝移植术后[23]。胆管结石未取尽,则ERCP术后胆管炎发生率达10%。取尽胆管结石是胆管炎的保护因素。

(2)ERCP术中使用胆道镜,可能与术中注水、胆道压力增加有关[24]。

(3)病人年龄>60岁,有 ERCP 史。

二、预防

ERCP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特别是ERCP难以完全引流胆汁或术后胆管炎可能性大的病人,如肝门部胆管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术中使用胆道镜。但不建议常规ERCP前应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菌感染概率。

ERCP术中注入造影剂前尽量抽尽胆汁,用空气或CO2造影,也是预防术后胆管炎的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大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胆管炎发生率降低,胆管残留结石减少[25]。

三、治疗

如病人有ERCP术后胆管炎,则先作超声、CT、MRCP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胆道梗阻情况及有无结石残留等。必要时再次行ERCP,去除胆道梗阻。ERCP时要抽吸胆汁行微生物学培养,胆汁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血培养(97%比32%),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可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26]。

胆囊炎

ERCP术后胆囊炎发生较少,约0.5%。但有化脓性胆囊炎伴感染、休克的可能,因而也需及时诊治,病死率约1%[27]。

一、相关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充盈受污染的造影剂[28]。其他因素有急性胰腺炎史、慢性胆囊炎史、胆囊结石、胆道金属支架放置。胆道金属支架压迫胆囊管造成梗阻,且十二指肠液反流,易引起胆囊炎。胆道塑料支架由于直径较细,不会造成胆囊管梗阻,因此不会引起胆囊炎。

二、预防

对高危ERCP术后胆囊炎病人,内镜下胆囊放置塑料支架引流或引流管经鼻引流,是较好的方法。

三、治疗

若保守治疗无效,则需手术切除胆囊,或经皮胆囊穿刺引流,或超声内镜引导下经十二指肠乳头置管胆囊引流[29-30]。

十二指肠镜相关感染

一、相关危险因素

十二指肠镜有抬钳器,有利于将导管等调节到合适的位置,便于操作,但其很难彻底清洗,造成细菌等微生物残留,导致细菌转移感染[31]。最常见的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分枝杆菌、沙门菌、幽门螺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也较常见。最近出现了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细菌,如耐亚胺培南的肠杆菌科。还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病毒感染。

二、预防

按照要求,严格消毒十二指肠镜。可先人工清洗消毒,再机器清洗消毒。对消毒人员定期考核,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一次性十二指肠镜[32],以杜绝仪器污染的可能。

其他少见并发症

其他少见并发症还有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律失常、误吸、空气栓塞、气胸、肝包膜下血肿、肝脓肿形成、假性囊肿感染、脾损伤、造影剂过敏反应等。

结 语

ERCP是高难度、高风险、高度不确定性的手术操作。手术部位为胆胰汇合部,是胆汁、胰液、胃液三种消化腐蚀性较强的液体汇合之处。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较严重,甚至导致死亡。因此,ERCP操作医师应掌握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对高危病人可选用其他治疗方法。同时不断提高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术前向病人及家属充分告知风险,避免其误认为ERCP是较小的微创手术,出现并发症后无法接受,造成医疗纠纷。

猜你喜欢

胆管炎胰管穿孔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断裂鼻胰管一例
血清CA199,NLR和PLR水平在急性胆管炎肾功能损害中的诊断价值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根部穿孔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治疗策略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急性穿孔性阑尾炎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