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脏相关,调肺为主”探究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策略
2020-12-28纪文祥王枫阳
纪文祥,王枫阳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0 引言
慢性咳嗽属于中医学中“久咳”或“顽咳”的范畴,而关于小儿咳嗽直至隋代《诸病源候论》方有记载。现代医学对儿童的慢性咳嗽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以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的临床表现,并且病程超过4周,且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者。
1 咳嗽的发病机制
《仁斋直指方》有言:“江河涛涛日夜无声,狂澜激石,不平则鸣,所以咳嗽者,痰壅胸脘,气逆不下,冲击而动肺耳。”,由此可见,咳嗽本质乃是肺气上逆,由诸多原因影响人体气机的运行而产生,人体五脏正常的气机运行方为平和,如木气上升,火气升腾,金气肃降,水气沉潜,土气调和以平诸气。若五脏之气不平则肺气上逆,咳嗽阵作,咳嗽仅是五脏之气不平的外侯,犹以肺气为主。故《医学三字经·咳嗽》有云:“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2 小儿慢性咳嗽的发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心、肝常有余,无论是外感六淫的侵袭,亦或内伤杂病的干扰,都易影响小儿肺气正常的宣降,肺气上逆便常出现咳嗽这一症状或疾病。如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内袭华盖,肺卫失宣,肃降无力,上逆为咳;或脾虚生痰,上渍于肺,扰乱气机,上逆为咳。
小儿心肝常有余,所欲不得,情志不舒,肝火横逆犯肺,木火刑金亦可影响肺之气机运行,发为咳嗽。
小儿肾常不足,而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吸入的清气经肺的肃降,终归纳于肾。若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气亏损,不能助肺降纳肺气,肺气不能肃降,气逆而为咳嗽;肾阳虚衰,无力温散,津凝为痰,阻碍气机,或久病伤肾,肾阳亏虚,导致肾失摄纳,宣降失常,则咳而无力;肾阴亏虚,阴水不能上乘滋养于肺,虚火灼肺,肺失滋润,亦可导致咳嗽发作。
3 小儿急慢性咳嗽的转化
《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此处所论咳嗽,为外感六淫所致咳嗽常为急性咳嗽,治疗调养得当可以速愈;但若未及时治疗或者治疗不当,或体质虚弱,或饮食不当,或过用寒凉之品等导致形气被伤,正虚无力御邪,使表邪久居腠理不去,病邪可循经入里化热,耗伤肺之气津液,邪伏于内,则容易转变为慢性咳嗽。
4 从“调肺为主”治疗咳嗽的理论基础
4.1从肺自身的生理功能来看,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其气通天,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华盖,为娇脏。
4.2从肺与其他脏腑的联系沟通来看:《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因肺为脏之长,心之盖也,受百脉之朝会,脏腑、百脉之经气,皆通于肺,故它脏之邪可各传与之,致肺气上逆而咳。《景岳全书·咳嗽》亦云:“咳症虽多,无非肺病”。因此立法处方时须臾不可离于肺的功能的调治。
5 从“调肺为主”探究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策略
5.1肺热
中医学认为,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较弱,外感六淫邪气,肺脏必首当其冲。若肺卫受邪,致肺气郁闭不宣,清肃之气不行,宣肃失司,咳嗽乃作。此外,小儿为纯阳之体,脏气清灵,患病多发为热病,或初为寒病,极易化热,故小儿咳嗽以肺热咳嗽多见。崔娜娜自拟清热宣肺汤治疗小儿肺热咳嗽60例疗效显著[1]。
5.2肺虚
肺为娇脏,清虚之体,小儿肺常不足,内外之邪稍犯则肺虚更甚,肺虚则气无所主,气逆不降,导致久咳不愈,临床可见许多气道过敏性咳嗽,即咽喉瘙痒感明显,一痒即咳,难以抑制的患者,当为肺之气阴不足。故需补益肺气、肺津,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补肺气不足可选玉屏风散,肺津不足可选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等。王曼曼认为: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阴虚邪恋,治疗应以驱散外邪、疏风止咳、滋阴润肺为原则,并采用滋阴止咳汤进行治疗,疗效较好[2]。
5.3痰浊
外邪侵袭犯肺,肺气郁阻闭塞,津液输布失司,津行停聚成痰,阻塞气道,故咳嗽频发。痰浊本为肺失宣降,邪热伤津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阻滞肺气的正常运行,故痰不去则咳嗽不愈,需加化痰止咳之品。杨素梅应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小儿痰湿咳嗽2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3]。
5.4瘀血
《灵枢刺节真邪》云“宗气不下,则脉中之血,凝而留止。”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而肺主一身之气,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气血则循于常道。若气病曰久,伤及血络,血溢脉外,阻塞肺部,则反过来影响气的正常运行,关于肺则咳,久瘀则久咳。小儿肺本不足,久咳耗气伤津,进而损伤肺络,从而导致气血凝滞。因而病理产物瘀血又成了咳嗽不愈的病因。另一方面,肺病曰久,宣降失司,水液代谢障碍,痰浊停聚,阻于血脉亦可致瘀血,痰血互结,阻塞气机而咳。李波根据瘀血咳嗽“血瘀”兼“阴血亏虚”的病理特点 ,选血府逐瘀汤治疗慢性咳嗽 ,重用当归 30~50g,取得较好的疗效[4]。
5.5从鼻论治
肺鼻同属肺系,肺与鼻的功能正常的发挥,均赖以肺气宣降协调,所以肺病常常会影响鼻的功能,反之鼻病也往往会波及于肺。如《内经·灵枢》言“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也,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基于“肺鼻同治”理论,刘小凡教授以夷芎麻杏汤作为治疗咳嗽(风热犯肺)的经验方及常用方,临床疗效显著[5]。
6 从“五脏相关”探究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治策略
6.1脾胃
由于小儿“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当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及抗生素的滥用等,均易损伤小儿脾胃,故小儿慢性咳嗽多责之于脾胃不和。脾胃失和,土不生金,肺气宣降失司,单独治肺只可取得一时之效,当采用健运脾胃,培土生金之法,使脾胃健运,则身体安宁。正如万密斋在《幼科发挥》云:“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汪受传教授认为可以“从脾胃肺虚论治小儿慢性咳嗽,补脾益肺,止咳化痰。李东垣以升阳益胃汤治疗肺脾胃虚寒证,可用于治疗小儿慢性咳嗽,健脾升阳,理气止咳,改善患儿咳嗽、食少症状,同时提高患儿免疫力,以达到培土生金之效[6]。”
食积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原因之一,多因饮食不节,伤于乳食,使脾胃运化失司而成积滞,积滞郁久而化生痰热,上扰于肺,肺气宣发、肃降失职,发为咳嗽,其咳嗽以夜间或黎明时尤为明显,《血证论》云:“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食流入肺经。”治疗应着重消积化滞,如《明医杂著》谓:“食积成痰,痰气上升以致咳嗽,只治其痰,消其积而咳自止,不必用肺药以治咳。”此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也。
6.2肝
肝咳之名最早见于《素问·咳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系指咳嗽兼有胁痛等肝经症状的病证,尚见胸闷上气,善太息,面呈青色等。苏强主任认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早期以刺激性干咳、咳甚胸胁作痛等症状为主,此病早期症状与“肝咳”的致病特点相符,临床从“肝咳”论治,在疾病的起始阶段截断病势,防止传变,治疗以柴枳半夏汤加减,疗效确切[7]。”
平素性情偏躁、多动的小儿,感冒后若遗留咳嗽,常因咽痒致咳,咽喉中似有物梗阻,咳而无痰,咳声低弱,查体可见舌质偏红、舌苔薄白,咽后壁较多滤泡增生,肺部呼吸音正常,胸片无异常。个别年长儿可诉胸膈部有灼热感,无发热,大便干燥。病程短者数日,长者数年。此类患儿乃是风邪袭咽,咽喉不利,加之小儿心肝之火有余 ,以致肝失疏泄,肝气上逆犯肺乃发咳嗽。治宜疏肝降逆、清利咽喉。药用柴胡疏肝,旋覆花、代赭石降逆,马勃、黄芩、射干清利咽喉,如舌红加南沙参、麦冬等养阴之品。一般3~5剂即可取效。
6.3心
《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曰而咳,三曰胁支痛”。《素问·咳论》又云:“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气血关系上,只有心的行血功能正常肺才能够主气而司呼吸,另外,心与肺通过宗气的作用,也加强了彼此的关系,一方面走息道以协助肺的推动与宣降作用,另一方面则贯心脉以助心行气血。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心血瘀阻,瘀于肺则气郁而上逆致咳。心血不足,心气不能下交于肾,水火不济,引动浮火上扰于肺,亦可引起咳。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阳温煦着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的血脉,使血液在脉中温通畅达,若肺脉因心阳不振而致血脉失于温通,则会导致肺逆而咳。李宗林认为:心咳常与患者既往心系疾病相关,其病本在心,病标在肺,心肺同病。故临床对于心咳的治疗应心肺并重,标本兼治,才能有效提高心咳的临床治疗效果[8]。
6.4肾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主治节;肾为气之根,主纳气。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肺肾为母子之脏。金能生水,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水谷之精微下输达于肾,使肾得以滋养,肾受肺精而藏之。加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脏娇嫩,肾常虚,肺气亏虚,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失于摄纳,不能引肺气下行以归元,从而导致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或肾气阳不足,易出现水寒金寒,肺寒则易感寒而咳。
小儿肾常虚,天癸不足,且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时时耗用肾之阴阳,但儿童慢性咳嗽之肾虚表现,不像成人表现突出,如腰膝酸软、夜尿频、五心烦热等症状常不具备,而表现为肾不纳气之象,如胸闷、气急、气短、咳喘等。当患儿用他法治咳嗽不效时,可试用补肾虚之法,宜以兼治为宜,以平补为主,选药如五味子、山茱萸、补骨脂、胡桃肉、熟地黄等药。正如明代赵献可《医贯·咳嗽论》:“故咳嗽者,必责之肺,治之法,不在乎肺,而在于脾;不专于脾,而又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金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 刘建秋教授在临床应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肺系疾病,疗效较好,可资借鉴[9]。
7 小结
咳嗽作为一种气机异常的症状或疾病,在治肺为主的基础上,需兼调他脏,调其虚实,和其不和,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正如内经中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治咳当不离于肺,又不止于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