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2020-12-28买买提玉素甫布玛丽亚伊马木
买买提·玉素甫 布玛丽亚·伊马木
(1.哈密市伊吾县苇子峡乡畜牧兽医草原工作,站新疆哈密 83930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0 引言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是包虫,又称包生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犬绦虫、棘球蚴)的幼虫,属于寄生虫的一种。包虫病的诱发过程为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动物的体内,能够人畜共患,而羊脑包虫病正是由于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群的脑部而引发,多发于高山草甸及气候寒冷、干旱少雨的牧区及半农半牧区。
1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学分析及临床症状
1.1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学分析
诱发羊脑包虫病的病原是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呈淡红色,体长10~50cm。成熟体节长可达7mm,宽2~3mm,呈长卵圆形,外观如黄瓜籽。每个成熟节片含两套雌雄生殖器官,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两侧的中央部。蚤类及犬毛虱为包生绦虫的中间宿主,在其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终宿主吞食了含似囊尾蚴的蚤或虱而被感染,在小肠内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羊脑包虫病的主要病原是多头绦虫,其体长在40~60cm之间,宽度可达5mm,当其成年好,繁殖速度极快,能够在短时间产出大量卵子,且生命力旺盛,能够应对多种自然环境。在离开宿主的情况下,最长可存活时间多达数年之久。但多头绦虫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差,研究表明,当外部温度超过70℃时,多头绦虫的活力即可被破坏。多头绦虫最易侵蚀2岁以内的羊群,普遍寄生在病羊的脑部,部分会寄生在脊髓等处。但当羊群的年龄超过3岁之后,由于机体抵抗能力的提升,尽管寄生虫还会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羊群体内,但不会呈现出明显症状。
1.2 羊脑包虫病的临床症状
2岁以下的羊群患有羊脑包虫病之后,在不同时期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如下:在患病初期,羊群的食欲明显下降,机体活力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在患病中期,由于脑部受到多头绦虫的侵蚀,往往出现在原地多次转圈,甚至是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在患病后期,病羊的机体、神经系统已经遭到病原的严重破坏,很可能由于急性脑膜炎等疾病而在短时间内(7d之内)迅速死亡。此时的病羊因神经系统遭受压迫,会呈现出围绕单一方向反复转圈、视觉下降甚至完全失明的症状。如果多头绦虫寄生在病羊的小脑处,则病羊多呈现出“共济失调”的症状。如果病原寄生在病羊的脊髓处,则其机体的协调性将会被严重破坏,两条后腿不听使唤、长时间麻痹。在未能得到良好救治的情况下,机体活力迅速消失,最终出现不可逆转的恶性症状而死亡。
2 羊脑包虫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2.1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方式
多头绦虫的幼虫进入宿主(并不一定是羊,也可能是牛、马甚至是人)体内后,将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摄取养分,以极为惊人的速度成长,且产出大量虫卵。随后,这些虫卵在动物机体进行代谢活动时,随着粪便一同排出体外,从而进入自然界。当其他动物接触到含有虫卵的粪便之后(如粪便污染了水源、饲料等),将会进入动物体内,随着血液循环,最终停留在动物的脑部,进而引发脑包虫病。因此,针对羊脑包虫病的预防方式为:第一,定期对羊圈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洁工作,务必保证羊圈处于干净的状态;第二,科学处理粪便,严禁与水源、饲料等产生任何形式的接触;第三,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发现疑似症状后迅速隔离病羊,并对羊圈的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检测,防止出现大规模感染现象。
2.2 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根据现有技术,针对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法分为前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如果多头绦虫寄生的时间较长,病羊机体活力已经遭受不可逆转的破坏,此时使用任何药物都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采用药物治疗的前提在于及早发现病症。常见的前期药物治疗方法为使用吡喹酮类药物,与其他消炎药配合使用,能够对多头绦虫的幼虫进行针对性灭杀。同时,还需注入一些营养类的溶液,帮助病羊恢复机体功能。如果药物治疗已经无法起到效果,则可以采用圆锯开颅和包囊穿刺两种手术方法:第一,开颅手术需要结合病羊由于神经系统遭到破坏而出现的“绕圈式”运动方向、其他症状、颅骨的软化区域等情况,确定“下刀之处”。剪毛后,采用普鲁卡因等作为麻醉剂;之后,在不破坏骨膜的情况下,在颅骨上通过圆锯开孔。当看到包囊之后,切开小口,将其中的液体抽出后,进行缝合。第二,包囊穿刺法的目的也是抽取包囊内的积液,在确定包囊位置后,用注射器穿刺,执行相关作业即可。需要注意的是,针对包囊进行手术时,可以捂住病羊的口鼻,增加脑部压力,从而提升手术的成功率。
3 结语
大量案例证实,羊脑包虫病的病原——细粒棘球绦虫来源于羊群的粪便之中。因此,在饲养过程中,卫生清洁工作应该作为重中之重。除了定期、科学地清理粪便之外,养殖人员还应该对羊群数量进行控制,避免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导致羊群的生活空间被压缩,从而为病原传播“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