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论治血管性头痛*

2020-12-28胡芳晓杨传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论治五脏

杨 洁,胡芳晓,杨传华**

(1.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 250011;2.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济南 250011)

血管性头痛为现代医学根据头痛症状起源于血管的临床原因而定义的疾病病名[1],临床发病复发率较高,且治愈率较低,因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多从症状入手,效果欠佳,而传统医学典籍中并无“血管性头痛”相关记载,随着传统医学对疾病探究的不断深入,近代许多名医名家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践,运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辨证施治,取得较大的成效,并根据主要临床症状,将其归纳为传统医学的“头痛”范畴,古时以“首风”“脑风”(《素问·风论》)论治。现今,传统中医学对血管性头痛的探究思路多种多样,近年来传统医学多从症状、致病因素、脏腑三层次立体探究并防治血管性头痛。

1 从症状防治血管性头痛

《本草纲目》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症状作为疾病表现于外的主要特征,也是最先为患者感知的疾病特征,同时也是医者能够最先基础和掌握的用于疾病诊疗的首要资料,特别对于急性发作的疾病而言,医者从症状入手,快速、有效的解除患者身体上的不适,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是首要之选。从大量文献资料显示,血管性头痛具有发作时头痛明显、且反复发作的特点。首先,用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血管性头痛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从现今临床研究看,针灸、推拿等以经络辨证为基本,能够调节神经、改善血流、激活止痛系统,迅速改善症状[2]。其次,根据头痛不同的部位,依据经络不同的循行,选择相应的引经药物,如太阳头痛以巅脑连颈部疼痛为主,用羌活、葛根;阳明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主,用白芷、蔓荆子;少阳头痛以两颞侧痛为主,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以巅顶部痛为主,用藁本、细辛等[3],常获意外之效。因此,从症状防治血管性头痛当为三维立体之魄。

2 从致病因素防治血管性头痛

《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但凡疾病发生与传变必为邪气为患所致。血管性头痛的发生多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或为七情失衡、劳逸失宜,亦或血虚、瘀血等致病因素,侵扰清窍经络,扰动脑部气血所致,诱因不除而头痛难止,迁延难愈。因此,随着中医药对血管性头痛研究的多元化,血管性头痛防治亦有辨病因,祛淫邪治之而瘥者。从致病因素防治血管性头痛当为三维立体防治之魂。

2.1 从瘀血论治

瘀血阻窍,是血流行失司,所谓不通则痛也。清代王清任首次提出瘀血致头痛之说,《医林改错·头痛》便有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相关论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巅顶为气血汇聚之大宗,凡使气血运行失常,脑络瘀阻者,均可引发头痛——跌仆损伤、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内外环境寒热骤变,脉道不利,血液行不畅,或离经之血瘀积,均可形成瘀血; 或者头痛反复发作病程偏长,病久入深,营卫行涩不畅,经络失疏不通,瘀血内停,恶性循环。因瘀血发为血管性头痛者,痛有定处,似针扎,入夜尤甚,当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之法[4,5]。

2.2 从痰饮论治

“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肘后备急方·治胸膈上痰诸方》),朱丹溪早有痰厥头痛的说法,明代《保命歌括》中也明确指出“偏正头风作宿疴,久而不已属痰多”。痰浊因于脾胃失运而生,痰气内蕴,随气流窜,浊阴上踞,集于高巅而发病,如《杂病源流诸论·痰饮源流》所云“痰乃流动不测之物,其邪为害,下可至涌泉,上可犯巅顶”。因痰浊所致头痛者缠绵难愈,且易呕吐胸闷,若饮食不节偏嗜五味,劳倦等皆可加重,宜用化痰、燥痰、豁痰之法除之[6]。

2.3 从六淫邪气论治

“头为天象…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血管性头痛的发生可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导致。六淫邪气致病又有先后——外邪伤人先驱之风者,百病之长,善动而驱上,身之巅顶,惟风可及,风邪兼携他因上冲荡脑,贯彻整个病程,为重要因素,要重视风邪地位。六淫导致头痛,除风邪外,寒与热邪较为多见:“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也”(《素问·举痛论》),而《东垣十书》认为受寒或者寒邪羁留皆可导致头痛;关于热邪致病《医学心悟》有明确阐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炎向上,侵扰脑窍,使头痛猝然起病,暴痛不已。六淫邪气致病常相兼而来,治疗血管性头痛,要在善于治风的基础上,辨别致病因素,做到施药对因,即可获效颇佳[7]。

2.4 从七情内伤论治

“头痛自内而致者,五脏气郁之病”(《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而朱丹溪则提及“情志为病,可生五脏疾,非独肝,然不离乎肝”[8],即七情内伤可致头痛,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则脏腑精气血津液失调,脑髓受扰,疼痛俱现,而情志为病,又以肝为关键,杨上善提出“肝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因此针对情志内伤导致的血管性头痛以疏肝理气为基础调节它脏,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理情导志,使患者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情治情。

3 从脏腑防治血管性头痛

“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医宗金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血管性头痛位属清窍而关五脏,五脏六腑为气血化生之源,五脏调和而气血通达则空窍安;五脏六腑受损而气血失衡则脑府不宁。或“痛则不通”(《证治要诀》)、亦或“血虚则痛”(《素问·举痛论》)。“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者“罢极之本”,主藏血而濡筋脉,“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脑为之苦鸣;肾主骨而生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胫皴眩冒”(《灵枢·海论》)。肝、脾、肾皆可为血管性头痛之根。因此,以脏腑防治血管性头痛当为三维立体防治之神。

3.1 从肝防治血管性头痛

肝者,刚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一身枢机之大要,脏腑经络气血运转皆凭借于此。“肝病者……遂至充塞于脑中血管而作疼作晕也”(《素问·脏气法时论》),从肝者论讲血管性头痛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情绪失衡,内应于肝。肝失疏泄,气机怫郁,有余则会亢逆于上,冲撞于脑窍,“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证治准绳·卷四·头痛》)。肝气不舒,情绪刺激又可导致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因此,疏肝平肝之法每获奇效。

二为素体阳亢,肝之阴阳平衡失其常度。肝因其体阴用阳,故可潜降内守,这一特点体现在头者,是诸阳之会,却有足厥阴肝经上行至此,此经属阴而行于阳,以阴制阳,使脑府舒畅[9],现肝阴暗耗,阴不维系,肝阳偏亢无所制,亢及化风,而上冲清窍为巅疾,正如《类证制裁》所云“阳逆于上而不顺,中壅于头,故头痛也”。阴阳为万物之纲纪,久病伤阴,阳不胜其阴,五脏气争,头窍不通,当用滋阴潜阳之法可使其复。

三为肝火暴张。肝性刚,易升而无制,肝火燔灼经脉,冲犯脑府,鼓荡髓海,气血壅塞,清空之血难于下输,脑筋宗脉未能宁静,发为头痛,如《医醇賸义·诸痛》之言“因于火者,头痛如劈,筋脉摰起,痛连目珠”。平素怒气甚多者,助火上炎,多易患此病,发病急骤,眉骨掣痛难忍,急当施以清肝泻火之法,药到痛减。

大量中医临床经验显示,以上述机理为根本,以辛散、甘缓、酸收三大治肝原则,融会贯通疏肝养血、滋阴潜阳、清热息风之法[10],使肝木调和,枢机通达,则阴阳和谐,气血运行有道,头痛之疾,自当痊愈。

3.2 从脾论治血管性头痛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胃论》)。脾为孤脏,中央脾以灌四傍,而饥饱劳倦,病产之后,脾胃虚弱,纳运不能相济,化生乏源,气血不足,无以充脑荣络,精微不能上承高巅濡脑窍,脑为之不满,络虚则头痛是也,如《严氏济生方·头面门·头痛论治》所云“凡头痛者,血气俱虚”。其次,百病多因痰作祟,朱丹溪有言“头痛多主于痰”,脾者生痰之源,饮食不节,五味偏嗜,食积中焦,脾失健运,中宫不清,痰湿内生流注脑络,缠脑裹窍,清阳之府不得舒展,发为头痛,《诸病源候论》有载“食不消病,亦如时行病,俱发热头痛”。伤其体者祛其害,损其用者补其乏,对于血管性头痛,从脾辨证防治者,分其虚实,调理脾胃,澄源疏流,和血调气,培补中焦,绝痰之源,使气行其道,血循其脉,脑之经脉和畅,百病不生。

3.3 从肾论治血管性头痛

“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五脏生成篇》)。血管性头痛因于肾者,一为禀赋不足,房劳所伤,“头者居高巅,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肾精久虚不能上荣,源头水乏,无髓可生,聚海无能,髓海空乏,髓虚者,脑痛不安;二则病久阴损及阳,肾阳衰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诸身阳气无根,清阳窒塞浊阴上逆,九窍不通亦为头痛。针对此类血管性头痛,皆当疗以补肾益肾大法,从本脏治之,使阳气得复,肾精得充,温润百骸髓窍,头痛乃愈,方可长治久安。

4 小结

就现代医学而言,血管性头痛的发病机理错综复杂,目前仍处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尚未有切实可参的定论。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药以其传承千载的理论与实践的厚重积淀,在血管性头痛的防治上另辟蹊径,实有出奇制胜之疗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医学对血管性头痛的认识有了长足的发展,构筑从“症状-致病因素-脏腑”为主导的三维立体防治策略,对传统医学探究和防治血管性头痛而言,不仅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划一,而且利于血管性头痛深层机制探究的推进,使传统医学防治血管性头痛的策略具备了神-魂-魄。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论治五脏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从肝郁论治失眠
成功也会上瘾
失眠与五脏
MINORITY REPORT
中等收入国家传统医药使用情况调查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