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的拓建与沟通
2020-12-28周广超姚大怀
周广超,姚大怀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1]。然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实习环节。本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建设概况为依托,调研了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习基地的实际情况,总结拓建实习基地的有效途径,旨在贯彻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针,促进专业向应用型迈进,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拓建的必要性
毕业生实习是体现高校教育体系的一种模式,是毕业生从学校跨入企业的“过渡方式”,更是检验理论知识能否有效转化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
1.1 有利于促进理论实践的双向结合
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结合是实习基地拓建的基本目的。从学科性质角度看,汉语言文学属于人文社科专业,其操作性、应用性不如理工科专业。要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向应用型迈进的步伐。最在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实习基地的进一步拓建,缩小理念经与实践之间的“缝隙”从毕业生角度看,许多毕业生认为,本科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能力,以至于部分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无从下手”,甚至是再读一遍“社会大学”。从用人单位角度看,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最大程度的缩小毕业生从“学校-企业”的过渡期。
1.2 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是实习基地拓建的主要目的。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2]。拓建专业实习基地,不仅可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提高学科就业率,还可以提升学生就业满意度。2019年6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2018届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11个大学科中排名第8位(89.5%)[3]。通过《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专业就业率还存在着一定升涨空间。而就业空间的提升,就需要进一步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可以真正实习锻炼的场所。
1.3 有利于提高校企共同发展的需求
提高校企共同发展是实习基地拓建的根本目的。拓建实习基地,可以满足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更好地践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应用型师资培养,应用型实践实训方式的开展等。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培养有潜力的毕业生,减少招员工、缺员工等问题,为企业未来发展培养骨干技术力量。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提供毕业生实习岗位,是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体现,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策略。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为科学有效的拓建实习基地,以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据,通过实地调研兄弟高校中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概况。
2.1 实习基地的滞后性
实习基地存在的滞后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实习基地的地域存在滞后性。据考察,50%以上的实习基地是在其他城市。导致校内的指导老师不可能常驻实习基地,使得校内导师和学生沟通管理效率下降。二是校内、外导师培养学生思路的滞后性,由于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点存在差异,无法有效衔接,导致学生在基地实习过程中存在一种“力不从心”的心理感觉。三是实习基地建设数量的滞后性。由于招生人数的增加,现有的实习基地无法容纳大批学生进行长期实践。
2.2 实习基地的不稳定性
实习基地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校外导师的不稳定性。毕业生进入实习基地后,无明确的实习导师,而是跟着“一大群人”进行实践。二是实习基地对学生劳动安全的不稳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实习基地,不和学生签订实习合同,或者合同不规范,导致毕业生的劳动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实习基地所授内容的不稳定性。由于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按照自我的经验传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无法衔接。甚至有些实习基地的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带有儿话音等因素,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的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
2.3 实习基地的单一性
实习基地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基地的工作性质和基地的实习类型单一性。据实地数据分析,实习基地类型主要包括中小学、文化公司、文艺出版部门等,而事业部门的实习基地却较少。虽然这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但其单一性却是显而易见的。
2.4 实习基地的应用性
据调查发现,部分实习基地存在着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的现象,导致学生的专业实习大打折扣,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得不到真实的体现。例如,有些实习基地(企业)担心技术外漏、产权安全等因素,使得毕业生无法进入“核心技术领域”,只是从事拿取快递、写、印文件、打扫卫生的工作,从而导致专业和实习岗位不匹配,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具体应用。所以必须建设一个既能以学生为主体,又能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4]。
3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基地拓建与沟通途径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等文件精神[1,5]。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更是谋求发展的必然趋势[6]。为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的思路。
3.1 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交互体系
所谓的三方交互体系指的是“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定时定点互动互融的交互体系。建立三方交互体系,可以保障“三方”的权益,使校企建立彼此深度合作的关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一方面,由校方、企业实习总负责人和学生签署实习文件,保障“三方”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建立实习责任制,责任到人,动态发展。首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交流学生的理论知识构架,方便校外导师能够把握学生的实践方向和内容。其次,学生需定时定点给校内、外导师汇报实习的内容和问题。再者,校内、外导师和学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沙龙深度互动。最后,校内、外导师根据互动的情况,分别上报给实习总负责人。通过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交互体系,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学生实习动态;加强“三方”的深度融合;同时,也为校内导师提供了锻炼成“双师型”教师的机会。
3.2 加强双导师制度
所谓双导师制度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双导师制是拓建实习基地科学高效的方式之一,可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促进校企沟通交流。一是平衡校内、外导师授课时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本有三年的时间是在校内完成学习,只有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习。由于校外导师对毕业生实践能力锻炼是校内导师无法替代的,平衡校内、外导师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授课时间,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质量,更容易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二是实行一门专业课“1+1”授课模式。即一个理论导师和一个技术导师共同完成一门汉语言文化课程的授课模式。三是明确校内、外导师的职责。由于校外导师自身工作忙等因素,常常出现让学生自己“实习”的情况,只有重大事务才会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制定严格的导师评价机制,不合格的予以解聘或者淘汰。四是重视转化校、内外导师的心理模式。校、内外导师在认清自己的职责后,应该重视相互转化的心理模式。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理论教学水平+实践技能水平=学生实习质量”的良性发展[7]。
3.3 构建S-X模式
所谓S-X模式指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学校的推荐下,学生与实习基地(企业)可以相互选择的一种模式。即“双选”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在调研了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习基地和学生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借用研究生选择导师的制度,提出来的一种拓建实习基地的模式。为了区分研究生双选导师制度,故采用了“S-X”代替。建立“S-X”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满意度,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成为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企业选择适合培养的需求,企业也可进一步“毫无保留”的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的骨干力量。因此,结合现状深度探索实习基地的拓建方法,不断构建新的实习模式,可以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实习基地[8]。
3.4 完善校企长效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这一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完善保障机制。校企长效合作的基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三方互赢。二是建立激励制度。校企长效合作的质量保障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主要包括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三是转换实习基地培养模式。校企长效合作的关键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实习培养模式。实习基地的“授课”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构架,制订合理的培养方案,而不是“一把抓”,即避免培养模式的机械化。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不如农学、建筑学等学科实践性较强。但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应该遵循以学生的理论知识框架为基础,“加强基础实践,强化技术训练,重视整体实践”的原则,构建合理的实习培养模式[9]。
3.5 创建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
创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共享型实习基地是政府、学校、企业(实习基地)协同建设发展、资源共享,形成教学+科研+实习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基地模式。创建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是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全方位达到协同发展的目标。一方面,引企业进高校的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即高校提供场地和部分经费,引进企业驻守校内实习基地。另一方面,高校进入事企单位的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高校师生团队,可为事企单位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同时,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锻炼了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实习基地的拓建和沟通。创建共享实习基地模式是依托“政、校、企”三方平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
总之,针对实习基地的拓建和沟通概况,总结出了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交互体系、加强双导师制度、构建S-X模式、完善校企长效机制、创建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设途径。换言之,三方互动互融的交互体系是实习基地拓建与沟通的基础途径;双导师制度是核心途径;S-X模式是保障途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发展途径;共享型实习基地模式是目标途径。通过上述五种途径,旨在进一步促进实习基地的拓建和沟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良性的校内学习环境和校外实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