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0-12-28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观原理

赵仁青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灵魂课程,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渠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2018年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主干课程教材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面对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如何进行一系列的新改革、新尝试,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 《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实事求是地认真梳理《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因素,是提升包括本门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起点,也是后续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准备工作。

1.1 新时代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十九大报告郑重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的国际舞台形象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转变,这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它不仅没有像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过时,而且历久弥新,表现出一片春意盎然。时代背景的变化,必然要求《原理》课要根据时代的转换及时调整教学背景,教学思维不能还停滞在站起来或富起来的阶段上,教学语言不能还是陈旧、一板一眼说教式的,而应立足新时代,彰显时代自信,向学生传递新时代的声音与节奏,保持《原理》课教学与新时代的无缝对接。

1.2 新思想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政治背景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思想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政治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原理》课程中向青年学子讲清讲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如何在《原理》课教学中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原理》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机智。在坚持政治原则性和意识形态导向性前提下,生动演绎新思想理论精髓,切实做好进课堂进头脑的教学工作。

1.3 新教材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

新教材是2018年4月第七版,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作的一次全面修订。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教材有了变化,教学也必然要有新的变化。因此,新教材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现实背景。《原理》课新教材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上的系统性与政治性,严谨有余,鲜活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度强调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一系列的规则与原则的话,则很有可能减弱甚至忽视受教主体、教学流程中本应彰显的人文情怀与伦理关切,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提升大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获得感。如何处理好教学原则、规范与人文情怀、伦理关切之间的关系,这对《原理》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教师予以积极应对。

1.4 新学生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教育背景

提升《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之一,便是要对我们的施教对象进行研究。当代大学生已经从90后慢慢到了00后,每个时代的群体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新学生是《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教育背景。0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学习能力强,但甄别能力弱,个人主义思想浓厚,自信张扬,心理抗挫能力却较为薄弱,在错综复杂的西方意识形态浪潮中,容易成为其争夺的目标。面对这样的学情,《原理》课要想增强教学实效性,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因材施教,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为党的政策、理论鼓与呼,注重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00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只有打牢与筑实0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才能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

新时代、新思想、新教材、新学生构成了《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动因,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本门课程改革要想取得真正实效,思政课教师必须要进行从内到外、从虚到实全方位的调整、改变和和创新。

2 《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务虚环节

《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务虚环节,主要侧重考虑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之一,应当首先自身对教学改革主动地进行内省、尝试与转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实现思政教育新目标,就要按照职业要求不断地完善自己,积极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努力地掌握站稳站好思政课讲台的内功。

2.1 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动机

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导致的社会多元化,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冲击,经济利益收入拉大导致的内心冲突等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存在,导致《原理》课少数教师教学动机愈发功利化。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教师依旧可以加强职业自律,配得上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赞誉,但是也有部分教师出现了懈怠心理。有的教师把教学动机定义在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得过且过,他们认为完成《原理》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这种动机支配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是照本宣科、自导自演、自说自话,教师与学生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新时代要有新气象,“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3]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原理》课教师能否成为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能否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领路人,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动机应该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原理》课教师应怀揣立德树人的崇高历史使命,严肃认真地端正教学态度,彻底摒弃敷衍了事与哗众取宠式的错误教学动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强化对《原理》课价值引领功能的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2.2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拿捏好知识讲授与三观塑造之间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4]《原理》课教什么?知识讲授?抑或三观塑造?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更多地倾向于认为,包括《原理》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向学生传递主流价值,塑造三观。因此,课堂上不需要做太多的知识讲解、理论论证、逻辑演绎,只要告诉学生现成结论,让他们直接接受正确的三观即可。事实上,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身所具有抽象性、隐蔽性等特征,没有周密论证、严谨逻辑、丰富知识作为载体的三观塑造,则会失去其应有的说服力,难以服众。教师一厢情愿的三观灌输,只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排斥和反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原理》课新教材及时进行了教学内容的完善,主讲教师如果不讲清楚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这一系列重要知识要点的话,很难能够通过教学帮助学生领悟并树立其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原理》课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灵活机动地处理好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善于准确而恰当地裁量与三观对应的知识点,拿捏好知识讲授与三观塑造之间的契合点。

2.3 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更新教育观念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通过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及课题调研发现,想要真正做到教育观念的更新则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每位教师有了几年的教龄之后,都会形成职业惯性,头脑中固化的教育观念和习惯是一股强大的隐形力量,打破旧的观念,建立新的观念,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原理》课程有其特殊性,如果授课教师还是延续过去老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装扮成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把学生设定成乖乖听话的木偶,非平等的师生关系很难营造轻松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最终也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00后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时代标签,他们拒绝权威、思想活跃、自信张扬,如何拉近00后大学生与高大上的《原理》课之间的心理距离,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转变教育理念,构建合作、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原理》课教师不只是知识传授者、三观灌输者、教学活动主导者,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受教者、三观接受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之间在教学活动参与功能、教学活动参与度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同等的影响和作用。”[5]为了实现《原理》课共同的教学目标,师生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扮演的教学角色不同,但人格平等,关系对等,权威被消解,隔阂被消除,师生共同探讨有关知识、信仰、三观的话题才会显得更融洽。合作、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增强00后大学生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基本前提。

3 《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务实环节

2017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谈及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佳问题时,他认为其原因“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6]《原理》课进行教学改革的务实环节,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化虚为实,主要从学生的视域,“包装”教学形象,更新教学“配方”,精细教学“工艺”,为本门课程进行“美容”,提升亲和力和学生抬头率。“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和对自己所教授学科热爱的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外化”[7]。

3.1 教师要保持自身教学形象的榜样性

立德树人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要秉持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不仅需要显性地知识讲授、三观教育,更需要隐性的教师榜样示范效应。“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说、会说,而且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率先垂范。”[8]首先,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衣着形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着装既要符合职业形象,又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着装要得体、自然,能够展示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的元素。一个热爱生活、讲究仪表、追求美感的《原理》课教师,就是一个生动的教育样板:不断修身养性,涵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就可以提升生活层次感和幸福感。其次,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形象。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点滴言行都会给学生很大的影响,《原理》课教师要加强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能够在教学场所和非教学场所做到言行的一致性,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9]

3.2 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有效性

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是《原理》课教学话语的基本属性[9],但仅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还不够,还要具有生动性。新教材十分严谨、规范,如果不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进行讲授,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压抑,00后大学生很有可能会拒其于千里之外。教师在遵循教学语言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应该紧扣时代主题、社会需要、学生需求,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最新发展、时代价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彰显马克思主义现实生命力。教学话语的有效性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走近或走进马克思主义,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到“我要学”的主动探索。生动有效性的教学话语建构,需要《原理》课教师开展的工作有很多,不仅要把握好时代脉搏、抓住时代最强音,还要了解国际形势、国内社会动态,掌握学生普遍性的情感需求、问题关注,甚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风吹草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关注,“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信息掌握不准,理论把握不透,舆情掌控太慢,都不能支撑起生动有效性的教学语言。

3.3 教师要塑造教学节奏的张弛动态性

教学节奏“是增强教育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动静、张弛、疏密等多种对比和转化,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把教育艺术的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共鸣,产生美感。”[10]《原理》课程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根据受教育者身心成长变化的规律,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塑造张驰有致的教学节奏。长期以来,不少《原理》课教师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要么缺乏节奏塑造意识,要么教学节奏把握不当,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制约了教学实效性。一堂45分钟的课堂,复习旧知导入新知时,教学节奏可以加快,知识密度可以加大;讲解新知重点与难点时,可以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吸收的时间。如《原理》课在讲到第一章第三节几种思维能力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的部分,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知中的难点部分,学生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的变化,放慢放缓教学节奏,让课堂氛围静下来,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而在讲到本章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时,就需要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对此都有一定的生活体会,有话可说,课堂氛围动起来,教学节奏快起来,学生课堂学习参与的兴奋度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快慢结合、动静搭配的教学节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获得感,同时也提升了《原理》课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原理》课教学改革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需要授课教师积极思考并行动起来,采取上述一系列有虚有实的改革举措,当然不限于此。需要强调的是,上述一些改革的设想、创新、尝试之间并不是彼此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需要教师全面把握,灵活处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观原理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基于电力系统备自投实现功能原理概述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评价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语篇分析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探析
祖暅原理的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