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述介

2020-12-28扬州大学南京大学季小民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商身份建构

扬州大学 /南京大学 季小民

提 要: 本文旨在评介由Robert Blackwood等学者编著的《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一书。该书关注多国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探讨身份的建构、协商与竞争,代表着语言景观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本文将简述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做评介。希望通过评介让国内研究者了解语言景观研究的近况,明晰公共空间中语言使用、身份建构的核心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进而思考开展本土化研究,为语言景观研究增添中国美景。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这一术语最先由Landry和Bourhis (1997)提出,如今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科日趋成熟,已然成为社会语言学中一个主要分支。2016年2月份由Bloomsbury Academic出版的《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NegotiatingandContestingIdentitiesinLinguisticLandscapes)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本文拟对该书进行介绍和简评,希冀学界能对此有所了解并开展相关的本土研究,在该领域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1. 内容简介

该书关注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探讨身份的建构、协商与竞争。全书分为五大部分,计十五章。

第一部分为“身份建构的政治和经济维度”,共三章。第一章“动荡(turbulence)语言景观与国籍的符号性”依托个案,研究南非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归属、社区和认同等问题。研究揭示了符号景观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表明建立动态的、形式新颖的公民身份有赖于符号、语言实践等手段。作者试图融合有关身体、地点和符号等系列理论以形成一个适用于“动荡”语言景观的动态分析框架。此类研究可有效地将社会语言学与社会理论、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第二章“街头艺术商业话语: 基希讷乌和明斯克城市景观中的商业化和新类型符号”对街头涂鸦(graffiti)进行分类,对比研究表明苏联解体后街头涂鸦历经商品化,俄罗斯也正处于商品化进程中。街头涂鸦建构了面向消费者的身份。第三章“坦桑尼亚的意大利语: 意大利生活方式与大众旅游之间的关系”发现,针对意大利客户的销售活动建构了名义意大利语身份,所依托的是看似平淡无奇的意大利术语。该研究与早期针对点菜单和产品标签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不再基于意大利食品名词的本地化,而是基于非食品类商品的销售活动。语料分析从符号和语言两个角度展开,具体涉及语境、文本类型、词位(lexemes)和词频等。

第二部分“语言景观中的身份抗议”包含第四、五、六章。第四章“3月1日‘无移民日’: 城市语言景观与移民抗议”从多地点、多渠道收集移民游行和网络中的500余幅图片作为语料,从言辞代码和非言辞代码两个角度研究,发现示威者利用意大利语建构了意大利语身份。该身份不仅使得示威者获得合法地位,而且促进其与其他操意大利语的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研究还发现除黄颜色外,非言辞代码对身份建构的作用日益变小。第五章“抗议的话语: 身份框架、互文性和跨语言性”以主流媒体图片为语料,运用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2011年突尼斯和埃及抗议活动中标牌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研究者将阐释视角分成革命-爱国框架、革命-自由框架和人民-机构-权力框架,认为抗议话语是一种包含若干底层框架的、由媒体传播的社会活动或事件。本章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结合了示威活动的阐释视角、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以及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等层面。第六章“社会抗议的语言景观: 从‘开放’到‘制度’空间”借助半结构化访谈和话语分析探讨陈列品、诗歌、图片和学生表演等语言景观中机构身份的建构和竞争,发现语言景观所彰显的精神、价值观与抗议的本质并不吻合。

第三部分“区域和国家身份的协商”涵盖第七、八、九章三个章节。第七章“竞争空间中的自我建构: Trieste少数民族裔斯洛文尼亚语者的个案研究”以对比法分析了该地区斯洛文尼亚语所建构的身份。该身份在城乡分布不均: 郊区分布广泛;镇区少见。郊区居民所建构的身份契合传统意识形态;但镇区居民建构的身份却与传统意识形态相排斥。第八章“脱离语言景观的事实语言政策: 埃塞俄比亚南部两个个案研究”从两个多语城镇语言的可见性角度对当地语言政策的影响进行评估。该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两个城镇的语言景观现状。两地的语言为文献中尚未涉及的小众语言,却在整个语言景观中占有一席之地,该研究无疑填补了文献空白。第九章“埃塞俄比亚哈拉尔族人语言身份: 创建、合法化、遗漏”借助于从商店、政府办公室、机构、企业、学校、宗教场所、广场、纪念碑和市场等语言使用场合收集的119张公共标识,考察了多语言、多文化的哈拉尔古城的语言景观,对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活力进行评估。研究涉及官方语言政策及其在机构层面的实施情况之间的联系、公共空间中非官方语言的使用情况。

第四部分为“集体身份的协商”,包括第十、十一和十二章,主要论及商务身份、城市身份和球迷身份等集体身份。第十章“扩充语言景观风景?行动理论和语言声音景观”分析汉堡区的话语与语言景观之间的关系。作者运用行动理论(action theory)分析商务活动,探讨声音景观和语言景观之间的相互共生。研究发现,语言景观反映了店主身份,而声音景观则体现了说话人与顾客之间的身份协商。第十一章“机构艺术事件中的公共空间的再界定”以展会标识、图片为研究语料,细致地讨论了大规模艺术展呈现方式的变化进程,分析多语言、颜色和图标对城市身份建构的作用。作者依托视觉文化法(visual culture methodology)聚焦语言使用中的标识和风格等,并以此作为在公共空间中建构身份的媒介。研究发现实际建构的身份与意图传达的身份之间存在差异。第十二章“意大利、法国和英国三国足球场馆横幅的符号和语言分析”以多模态方法考察观众如何凭借多种手段建构铁杆球迷(ultras)身份。分析中所采用的维度主要有: 1) 地点和赛季;2) 横 幅的材质和类型;3) 语言、修辞、语篇和符号。球迷的个人身份、集体身份不断协商,并得到类型化。

第五部分为“比较视角下的身份建构”,由第十三、十四和十五章组成。第十三章“柏林语言景观: 全球化的两面”基于柏林语言景观探讨全球化的两个层面: 城市社会文化的异质化、同质化。该研究选取店铺、餐馆、咖啡馆等商业地点名称及其语言表征作为语料,研究发现侨民组织决定着所在社区的语言景观;商业活动区域则充斥着大型商业体名称,其两面化的倾向尤为明显。两者都无法消除,也无法撼动德语在柏林语言景观中的地位。第十四章“韩国中学和德州中学语言景观的对比研究: 学习符号与身份建构”从美韩两所中学中的语言和符号资源入手,探讨源于同一种机构、不同意识形态的正式授权身份与协商身份之间的紧张状态。该研究借助于比较研究方法,从跨文化视角分析韩国、美国校园中身份建构情况。研究发现集体身份是通过语言景观和校园标识及其所配的说明文字建构的。韩美两国利用特定文化建构身份的方式是相似的。第十五章“多语言的可视化与消费空间的声音: 南非城市空间的语言景观”考察当今已与种族隔离相决裂的语言景观,以对比法分析身份建构情况。作者认为,交织在一起的多语言声音表明人们可利用各种符号和语言资源将身份差异可视化。人们多样性的文化身份和宗教身份相互交织、相互作用。

2. 简要评价

该书探讨交际者在公共空间中协商、竞争与建构身份,反映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编者都是致力于语言景观、身份研究的社会语言学家。全书体现了以下特色:

2.1 凸显出身份的竞争性和协商性

身份研究受到文学、语用学、话语研究、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密切关注。该书代表着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身份研究的新进展。身份原本为社会学概念,Stryker (1987)将其界定为社会个体 /群体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地位或角色。原先人们认为身份是事先确定的、稳定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学者都倾向认同身份是动态的(Benwell & Stokoe, 2006),是“通过话语建构”的(陈新仁,2013: 27)。该书编者也秉承着类似理念,在研究中探讨公共空间中的各类资源(如语言、标牌、图片和条幅等)是如何参与身份建构的。更重要的是,身份是动态的、竞争的和协商的,“身份存在于语言景观中并通过语言景观不断地进行协商”(Blackwood, Lanza & Woldemariam, 2016: xvii)。例如,第一章中的两个案例都探讨了公民身份建构中的身体与地点的动态纠缠(entanglement)。该研究既融合了符号、符号景观的研究,又涵盖了有关地点和人的理论(theories of place and person),这无疑有助于读者理解人们如何居住、穿越某个地点。作者认为,从“动荡”视角看待这些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动荡”为日常政治变化中的国籍身份的发声和竞争提供了一种机制。又如,第十二章中,球迷是个体性质的,自然建构了个体身份;但同一球队的球迷又形成一个集体,进而建构出集体身份。观球时他们所打出的不同条幅反映了他们的个体身份与集体身份间的协商。此外,身份的动态性也体现在交际者意欲建构的身份与其在公共空间中实际建构出的身份并不完全一致,两者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如第十一章)。

2.2 增进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该书所涉及的公共空间很广,既涉及城市墙壁、展会,又涉及校园标识;既有大众耳闻的语种,如意大利语、斯洛文尼亚语,又有鲜为人知的非洲非官方语言,如Gedeo和Koorete(见第八章);既考察言辞性代码,又考察非言辞性代码;既有个体身份(球迷身份),又有集体身份(如抗议身份),也有机构身份(如学校身份);既有商业身份,又有政治身份。书中语言景观的丰富性、身份研究的多层次性和深度可见一斑。另外,研究涉及的地域广袤,横贯四大洲: 亚洲(韩国)、欧洲(独联体国家、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等)、美洲(美国)和非洲(南非、坦桑尼亚、突尼斯、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大陆因其多文化、多语言闻名于世,其语言政策、语言接触与语言冲突等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丰富养料。针对非洲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新洞见和研究新视角。研究还给读者展示了前人文献未涉及的地域,如埃塞俄比亚境内古老的哈拉尔地区(第九章),让读者对哈拉尔族人语言身份的建构情况、语言政策有所了解。

交际者的身份总是与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相关联。交际中,个人身份、机构身份和集体身份并非一层不变,总是在语言景观中不断协商。当然,语言景观也是动态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身份的动态性、协商性。在动态的语言景观中考察动态的身份建构是合适的。该书从多角度、多层次研究身份建构,推进了语言景观研究,强化了其学科地位。

该书所涉及的地域大多是研究者们附近的城镇、地区。非洲是该书关注的对象之一。研究者们大多在非洲生活、工作、访学过,对非洲地区比较熟悉。多语言和多元化文化的非洲大陆依然是学界绝佳的研究对象。该书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接触和冲突。一方面,非洲不同的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又是各地人们表达自己身份的手段。另一方面,非洲大陆又是殖民或欧洲语言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地方语言之间的交战地带(a combat zone)。学界都鼓励更多的人关注非洲研究。对非洲语言景观的研究有助于理解非洲大陆的社会语言现状,同时也丰富了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洞见,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2.3 彰显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身份原本属于社会学,现应用于社会语言学等领域。可见从身份视角探讨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景观本身就体现出该书的跨学科性质。“强调研究方法及理论视野下的跨学科性,已是当代语言学发展所体现的新特点”(冉永平,2012: 7),该书正体现了这一趋势。从理论上看,研究者不局限于语言景观领域的相关理论,而是博采众长、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例如,第一章在分析“动荡”语言景观时运用了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理论、政治理论。研究者试图将这些理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又如,第五章将新型文本理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用于分析抗议标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第十二章在研究足球场馆横幅时,融入了修辞理论。从修辞维度分析参与球迷身份建构的多种手段。从研究方法上看,该书不囿于语言景观固有的研究方法,即对比研究法。语言景观研究通常将官方与非官方的标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其中存在的语言权力差异(Gorter, 2006);而该书则是广泛吸收了其他学科方法。例如,第十二章运用了多模态方法分析横幅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信息是如何参与球迷身份建构的。另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定性分析近年来开始流行,长于描述语言景观的本质,有利于揭示其内在规律。定量分析则可更直观地呈现研究结果。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研究话题角度看,语言景观研究也结合了他议题,深化了语言景观研究。如第八章从语言景观视角考察埃塞俄比亚南部当地语言的使用情况并以此评价该地区已实施二十余年的语言政策。

此外,该书的28位撰稿人遍及四大洲,都在语言景观领域有一定的建树,共同完成了这部文集。作为主要编者之一的Robert Blackwood担任《语言景观杂志》(LinguisticLandscape)副主编,对语言景观和语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该书所有参与者来自多个地域,学术背景也各异,这也构成该书的一大特色。

不可否认,该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该研究对身份的建构、竞争和协商的解读都是从研究者视角展开的,缺乏对当事人(身份建构者本人)观点的考察、了解和验证。该书虽以客观的形式呈现了公共空间中身份的竞争与协商情况,但这是否为当事人建构身份的实际情况,有待于检验。未来研究不妨引入对当事人的访谈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其次,该书运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创举。可是,如何发挥出这两种方法的长处、这两种研究方法分别适用于分析身份竞争和协商的哪些环节、如何在研究中整合这两种方法等议题都需进一步地探讨。

3. 结语

尽管语言景观研究中不乏涉及公共空间中个人身份、集体身份的表现和竞争等议题的专著,但《语言景观中身份的协商与竞争》仍为该领域中的第一本论集。该书围绕身份的协商、竞争和建构为读者展示了语言景观研究的新成果,实为该领域中的一部力作,为未来研究提供了范式,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可借鉴书中的研究方法、研究议题开展本土化研究,以丰富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中国的多民族、多文化、多方言的特点为语言景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在这片沃土上,中国学者一定会在国际语言景观研究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绘制出中国美景!

猜你喜欢

协商身份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协商民主的生命力在于注重实效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