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旅官兵军事应激状态对军事作业效能的影响

2020-12-28葛鹏飞王朋朋张素娜郝嘉宁王健辉

实用医药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军事训练考核成绩血常规

赵 赫,杨 帅,葛鹏飞,王朋朋,张素娜,郝嘉宁,王健辉

应激是机体对多种生存环境因素适应的过程中,机体实际机能与适应能力之间不平衡导致的全身非特异性反应[1]。 高强度或长时间的应激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引发应激性疾病, 如疼痛、发热、运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损伤、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2]。 军人面临的应激因素相对复杂,承受的应激强度更为剧烈。 当军事应激超越或接近军人个体的承担阈值时, 可导致军人军事作业效率降低、不能适应军队环境,甚至不能参加演训或作战任务[3,4]。

军事应激主要分为战斗应激反应和非战斗应激反应(平时军事应激反应)。梁学军等[5]认为,平时军事应激反应已经成为我军日常训练、演习中的主要应激反应形式。 因此,研究平时军事应激引起相关心理、生理和行为反应的变化,是降低军人应激反应发生率的基础。

由于军事应激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体温升高[6],故笔者以某旅2020年2月—3月因发热就诊的战士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PSET)问卷[7]和血常规检测,并以 2020年4月的军事训练考核中的基础体能成绩作为军事作业效能指标,探讨基层官兵平时军事应激反应发生的生理特征,以及对军事训练效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旅在2020年2月—3月(各兵种专业共同科目阶段)因发热(T>37.2 ℃)来就诊的士兵106 例,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19~28 岁,平 均(23.46±3.23)岁,兵 龄 1~14年,平均(4.68±4.15)年。就诊期间完成血常规检测,并填写《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 根据 PSET 得分(<70 为正常状态,≥70 为应激状态)和发热周期(≥2 d 为正常发热状态,<2 d 为应激所致发热状态) 将收集的病例分为发热组(n=87)和应激组(n=19),并收集健康官兵数据作为对照组(n=21)。 在4月份集中军事训练考核中,收集其基础体能考核成绩。

图1 受试者的军人心理应激状态

图2 受试者血常规检测的聚类分析

1.2 方法 (1)血常规检测。 使用 EDTA-K2(1.5~2.2 mg/ml)抗凝真空管采集静脉血样本,应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BF-6960CRP,长春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血液样本中红细胞、血小板进行计数, 采用比色法对血红蛋白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技术获得白细胞总数并进行五分类, 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测量C-反应蛋白浓度,并计算出血细胞相关参数信息。 (2)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 采取填写《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的方法,对受试者的应激状态进行检测[7]。 问卷除 《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 原有的10 个题目外,增加了“经常在各类考核或大项任务前,出现短时间的反复体温升高”题目。 标准分数T 的计算方法为:T=50+10×(x-)/SD, 其中 x 为受试者填写问卷的原始数据,为平均分数,SD 为数据集的标准差。 T<70 为正常状态,T≥70 为应激状态。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GraphPad 8.0 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可视化;应用SAS 9.2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数据之间比较采用Tukey 多重比较检验;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对血常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以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受试者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得分和基础体能成绩 应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对受试者的应激状态进行检测(图1A),对照组、发热组和应激组的 PSET 得分分别为 60.29±6.17、59.38±5.55 和77.94±8.33。 其中对照组与发热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816),而应激组的 PSET 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发热组(P<0.0001)。 因应激发热的受试者占总发热人数的17.92%(19/106)。在基础体能考核成绩方面(图1B),对照组、发热组和应激组的成绩分 别 为 337.76 ±22.96、340.39 ±21.46 和 309.95 ±32.51。其中对照组与发热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891),而应激组的基础体能考核成绩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发热组(P=0.0009,P<0.0001)。以上结果提示,处于长期慢性应激状态(或易应激)人员的军事训练效能明显低于非应激人员。

图1 见封三。

2.2 受试者的血常规检测 笔者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测,主要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和C-反应蛋白(CRP)等相关26 个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发热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显著升高(P<0.0001)。应激组的NEU%和 LYM%显著低于发热组 (P<0.0001), 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9473,P=0.6210)。 发热组的 CRP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1),而应激组的 CRP 水平显著低于发热组(P=0.0433),并高于对照组(P=0.0328)。 在红细胞系统中,与对照组相比,发热组的血红细胞浓度(HGB)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显著升高(P<0.0001)。 应激组的 HGB 和 MCHC 显著低于发热组(P<0.0001),并高于对照组(P=0.0041,P=0.0209)。在血小板系统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发热组的大血小板数目(P-LCC)显著升高(P=0.0207),应激组的 P-LCC 显著低于发热组(P=0.0239),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7562)。以上结果提示,应激组的血常规处于异常状态,但这种异常与对照组和发热组的表型均不相同。

2.3 受试者血常规检测的聚类分析 为更直观地区分应激组的血常规状态与对照组和发热组的异同,笔者选择了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对血常规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图2)。 在聚类图中每个点均代表一个受试者(图2A),对照组的受试者在聚类图主要集中于y 轴左侧的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发热组主要集中于第二、三、四象限,而应激组则主要集中于x 轴下方的第三、四象限。 为观察对照组、发热组和应激组之间的聚类差异,对各组的主成分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图2B),研究结果提示,应激组的血常规确实处于异常状态,而这种异常状态从聚类分析的角度分析处于对照组和发热组的表型之间。

图2 见封三。

2.4 受试者的基础体能成绩与血常规指标和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基础体能考核成绩与血常规指标和PSET 是否具有相关性 (表1 和图3)。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检测模型的F=2.0343,P=0.0057,校正 R2=0.1869,表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图3),与基础体能考核成绩显著相关的指标(P<0.05)包括:淋巴细胞数目(LYM#)、PS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体温(T)以及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AS%)。

图3 见封三。

表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由于现代科技在军事训练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大量新型武器装备的快速迭代,使得军事训练科目增多、难度增大、演训规格提高,而现代军人需要快速地适应这些变化,故基层官兵会产生巨大的身心压力,临床上常表现为情绪抑郁烦躁、攻击及冲动破坏性行为增多、认知能力减退以及训练效率下降等[8,9]。平时军事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相关,如军兵种、单位管理制度、训练阶段、年龄、生理状况,甚至与其所在城市、人际关系、婚恋、家庭等生活事件都有一定的相关性[10]。 目前,平时军事应激反应已成为困扰各国军队的公共卫生问题。 美军对500 名现役军人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睡眠障碍在美军中非常普遍[11]。 在德军一项关于军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的研究中发现,军人患精神障碍疾病和严重程度均要高于平民[12]。 通过对我军572 名连续4~16 个月高强度军事训练的军人进行核磁检测发现, 焦虑因子≥3 分组的复杂认知功能下降,更易发生状态焦虑,行为取向表现出积极应对方式降低、消极应对方式增加[13]。上述平时军事应激所致的种种负性影响,均是军事训练效能的限速节点。 在该研究中同样发现,由于军事应激反应(一过性发热)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在之后基础体能考核中的成绩。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或缓解平时军事应激对军人机体的损伤以提高军事训练效能便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1)研究样本较少,研究中仅收录了2020年2月—3月间收治的 106 例发热病例。 在下步的研究工作中,应延长病例采集时间段,同时增加病例的采集数量,以提高研究结果的精准度。 (2)应激状态的评估指标较少,一般认为体内的皮质醇含量是衡量机体是否应激的金标准[14],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能对采集病例的皮质醇水平进行检测。 下一步将加入皮质醇水平这一指标,以提高对于应激状态判断的准确度。 (3)军事训练效能评估指标较少。 各兵种对于军事训练效能均有不同的评价指标,该研究仅选用了基础体能作为评估指标,主要是受人力和时间所限。 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细化兵种,对不同兵种的训练科目进行区分,以兵种为驱动,研究军事应激在不同的兵种中的发生情况和对其军事训练效能的影响。

猜你喜欢

军事训练考核成绩血常规
借助军民协同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模拟军事训练体系
骨科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联合情景体验对教学质量、考核成绩、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教学模式在内分泌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综合考核成绩的价值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基于对抗解释结构模型的军事训练方法可推广性评价模型
地方高职学生军事训练组训模式创新构想初探
协作式见习带教模式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