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28吴琦
吴 琦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了推进职教改革的实施举措,强调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教师作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人”的因素,既是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的中坚,也是教学变革不可或缺的主体实施者,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1]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高低是职教改革成功与否的催化剂与度量仪。
1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内涵及评价模型
在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方方面面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2]例如,新专业的动态设置与调整、新形态教材的编著、校内外师资团队的有效糅合以及“政产学研创”一体化机制等等,都需要教师的努力与突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由“三教”改革来体现。教师、教材、教法,作为教学改革的最基本要素,回答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是根本问题,“教什么”是核心问题,“怎么教”是关键问题,三者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笔者以系统创新思维理论(SIT)为指导,设计了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见表1。模型包括4个维度20个要素,反映教师教学能力成长状态,为教师主动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加快教师在课堂教学主阵地的改革与创新进程,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成长为创新型教师提供合理的方向选择与突破重点。
表1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模型
2 教师创新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2.1 问卷调查
问卷系统的设计根据个性品质、知识或素养、教学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及成果4个维度的20个要素,设计为李克特五级量表,水平差异描述答项为很强、较强、一般、不强、没有5个分项,测量样本对于高职教师创新能力的态度或看法。
调研样本选取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放问卷260份,收回255份,其中有效问卷247份。
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列出了最能体现创新程度或成效的8个要素调查结果,见表2。
2.2 结果分析
调研数据反映出教师样本的巨大差异性,表明教师样本的创新能力存在着诸多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表2 问卷调查结果 单位:%
2.2.1 师资结构单一
多年来,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这些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从一个校门直接跨入另一个校门,走上教学或管理岗位。他们尚未精准把握到职业院校就业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因循自己读书深造期间的教学范式,难以适应高职课堂变革,自己虽有满腹才学,但习惯于独自学习与探究,教学方法不得当,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效果欠佳,也就谈不上理论课堂上的教学创新。
2.2.2 “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
历年来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以及职业院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数据表明,职业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是职教领域共性的问题。在已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教师本专业教学能力和实操技能通常较强,但综合性的跨领域、多学科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拥有者往往严重不足,行业企业内的高素质领军型教学科研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实践教学的创新动能不足。
2.2.3 教师服务社会的机制不够通畅
服务社会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师的价值体现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教师价值体现的一极,另一极则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服务。[3]当前,有效对接产业前沿,促进高职教师进行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培训较少,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培训渠道更少。这些都严重降低了教师自我提升、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成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绊脚石。
3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3.1 启动教师1+X证书制度
“1+X”的初衷是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高职教师群体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1+X”,即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多元化,能力素养的复合化,让教师学习精通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为培训合格的教师发放上岗证书。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重新建立师资培养标准体系,构建契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4]
3.2 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教20条”提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应超过一半。应建立长效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使教师及时接受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一方面探索将高等学府招收的高学历教师纳入校企联合培训,另一方面,加大从校外龙头行业企业引进有经验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
3.3 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师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层出不穷,行业企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走向深水区。近阶段,高职院校推进并实施“厂中校、校中厂”,将校外行业企业“师傅”以正式的、正规的身份进入学校。校外企业行业专家、产业教授和工程师来校兼职授课,实现了双主体共同教学,这对学生多渠道博取众长,提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大有裨益。但是教师层面也出现了校内教师缺乏岗位实践技能、企业“师傅”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理论认知和方法等问题。学校应“筑巢引凤”,吸收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优秀工程师等来校任教,通过培训渠道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也要重视校内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对全校教师进行摸底排查,对缺乏企业实践经历教师安排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熟悉企业工作流程、了解岗位性质、参与生产体验,从而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3.4 组建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
紧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态,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按照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转变教学思想,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由校内名师、企业“师傅”、校外专家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工作,共学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研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共编“够用、有效”的新形态教材,共定学生学业考评方案。以此激励校内教师积极主动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将传统课堂变成“教学工坊”。
3.5 强化教师服务社会能力
应基于教师的创新素质与能力等外显与内隐特征,建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新体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是内在素质、专业能力的动态提升过程。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创新三者之间的契合度,在教师个性品质、知识结构与能力素养、教学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实践与成果等4个维度找寻共性的特征要素,对个体较弱的特征要素重点强化与突破,从而促进教学实施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4 结语
实现职业教育从外延式向内涵发展目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是重中之重。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更新职业角色、转变教学方法、注重教科研创新,做到教研主体多样化、能力素质复合化、能力认证标准化,增强双师素质与能力,真正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