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校内课程的跨界整合
——以Y校的实践探索为例

2020-12-28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跨界学院高职

郭 艺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如今“跨界”已成为潮流席卷新老行业,并渗透到教育领域。高职教育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大规模调用社会资源 “跨界”合作不易;加上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毕业生实习早、实践强、地方就业度高,但文化薄弱,跨界服务的能力弱,高职的对外“跨界”并不容易。姜大源教授提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特征,不同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本文要讨论的是高职院校内部、不同院系专业之间的“跨界”课程整合。

以地方性Y校为例,该校教育资源充足,本地就业率高,但22个独立学院、72个专业间壁垒森严,课程设置相对固化。本文以艺术设计课程实践为载体,寻求院系专业间“跨界”的可能性,探索有效的课程资源整合途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改提供参照。

1 实现校内跨界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校内不同院系专业间的“跨界”课程整合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首先,跨界课程的发起方专业自身条件允许跨界。例如Y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强大,梯队合理,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实训基地、实习单位、大师工作室一应俱全;同时设计专业课普遍采取阶段式教学,每日四节连上、阶段完成,实践环节集中;更重要的是,设计专业善于“量身定制”、满足不同的美化要求,有极强的服务性和兼容性,非常适合跨界。其次,遴选理想的跨界合作方专业。Y校有纺服、机械、汽车、园林园艺、旅游等学院,不乏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课程或项目。艺术生在技法、软件运用、创新能力等方面比较强,但文化内涵和合作能力却显薄弱。双方教师要发掘跨界课程中易于理解、可感度高、需量身定制的课程环节,深入讨论跨界教学的可行性。

2 实施校内跨界课程整合的客观条件

跨界教学,并非放之任何专业间而皆准。在选择模式、对象、教学方法上,双方或多方必须严谨分析,教学细节都需反复推敲,对课程评价、困难和补救措施都要做好充分研判。在摸索中随时监控进度,对方案进行修正和调整,保证跨界课程顺利开展并收到预期效果。

2.1 合作方需达成目标共识

跨界的目的必定是“1+1>2”。跨界课程整合,既不是弱势依附强势,也不是强势声援弱势,而应是一种发起与响应,最终是实现合作共赢。跨界课程因纳入新人员和新内容,原体系或节奏被打乱,团队应通力协作、顺畅衔接、优化资源,共同将碰撞带来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而放大全新力量带来的正面效应。

2.2 院系间需做好统筹和分工

简而言之,统筹是指不同院系对合作教学的规划进行协调;分工则是指跨界合作方各自的任务分配。例如,艺术和纺服学院跨界完成“展示设计”课程,艺术学院要统筹教师,将展示原理向服装专柜方向倾斜。纺服也需要确保服装学生接受艺术设计法则,将理念表达充分,共同完成服装橱窗的展示模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规划各自的任务,人性化地对接,扬长避短,将沟通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将跨界做到有序、有效、有益。

3 校内跨界课程开发的模式与案例

高职专业间的跨界动机,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专业分工不同而集结的同步协作;二是基于特定行业的生产流程,不同专业的成果之间存在着先后衔接。在本文的三个案例中,笔者按其内在“合作角色”或“功能关系”进一步地加以细化,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外跨界的课程实践进行阐述分析,探索跨界课程整合的几种不同模式与思路。

3.1 案例一:“衔接型”服务式跨界

视觉传播专业“图案设计”,讲授图案创作技法、形式美法则,后期自由创作图案。纺服学院服饰专业毕业创作,要求独立或团队合作单件或系列服装。经双方讨论,将服饰班第一组6人的毕业主题统一定为“扬州花文化背景下的文创服饰设计”。艺术专业18名学生在图案课前两周,先对城市代表花卉进行写生、文化调研、技法学习,两周后纺服6人融入学习。24人约有两周8次课的时间共同探讨“文创服饰中的花卉图案设计”课题。学生被分为4组,每组由服饰组员提出对布料花色的诉求,如花卉内涵、旗袍材质、比例尺寸、花枝疏密、童装色彩等,并全程参与花卉图案修改。对花的种类选择、表现技法、图案风格,两个专业的学生之间最初均存在分歧。经过沟通和探讨,艺术组对于服饰图案的要求渐渐明晰,不再理想化,而是紧扣“客户”的需求来创作。服饰组员对图案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收获了更合心意的布料花色,得心应手地进入后期的服饰创作。双方教师全程参与,把握花卉图案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格调。

课程体会:艺术专业设计的花卉图案出现在旗袍、丝巾、童装上,学生深切理解了设计是“应用型”专业的含义,提升了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课后他们持续关注学长们的毕业设计,还主动为心仪的作品设计了品牌、包装,极大丰富了服装展示效果。(见图1)本案例具有小班教学的意味,对两批学习者进行任务统一化,设计的服务性特征得以展现。艺术组从开始对方案的修改不服气,到后面明白客户需求的意义,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设计师”体验;而服装毕业班也得到了沟通协作的锻炼,享受量身打造服饰图案的机会。

小结:本案例是标准的“衔接型”服务式跨界。即A课程成果服务于B课程的教学过程,时间的衔接是一个关键要素。A和B课程可以同步进行,也可以中途衔接、局部衔接。通常高职的毕业设计时间灵活度高、人数可控、指导细致,非常适合开展该模式的跨界。[1]

3.2 案例二:“共建型”嵌入式跨界

影视动画专业“动画设计”,跨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加工方法与通用设备”。前三周艺术学院学生学习动画软件,第四周跨界,要求共同完成机械专业老师指定的模型动图。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沟通任务后,利用动画课集中指导的特点,参与不少于2次共8课时研讨,完成难度适中的机械动画。经双方教师共同考察作品的严谨性与艺术性,择优编入机械网课或电子教材。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导师会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如“麻花钻”和“花盘”等复杂结构,初学者很难做到精准,“刀架”“卡盘”和“铣刀”等基本机构模型,就容易实现得多。

课程体会:两个班都能完成基础难度动图,有的学生还能渲染出更复杂的机械动图,不少作品在网课中供开放观看,动画班的学生充满使命感和成就感。与纯工科学习者的合作,弥补了艺术生设计中懒散随意的缺点;机械专业也对动画软件加深了解,沟通能力得以锻炼,对机械模型结构充分掌握。

小结:本案例是“共建型”嵌入式跨界。A与B课程阶段性嵌套,跨界任务须由AB共同建设才可完成,课程的其他任务互不影响。此类跨界在艺术学院有广阔的前景,如与机械学院合作设计机器人、智能取件箱;与汽车学院共同设计概念车;与园林园艺共同设计景观座椅;与医学院合作设计人体器官功能的示意动图等。“共建型”跨界课程多可实施于密切关联的专业或专业群之间,全过程共建课程少,但阶段性共建的契机却很多,不仅能减少重复教学,还有益于专业群之间的互动并进,有利于催化复合型技术与成果的研发。[2]

3.3 “优化型”组合式跨界

视觉传播专业“版式设计”是平面艺术综合性的核心课程。旅游学院管理二年级“旅游策划”同样是核心课程。在校内公开课的交流中,艺术教师发现,旅游专业参赛作品中的图面设计不够精美。其教学重点集中在策划、营销等环节,参赛学生精细推敲旅游方案,却不会花大量的精力做图,这个任务正好成为版式课极好的拓展作业。例如2016年旅游管理专业组织学生参加第三届江苏省“金沙湖”杯大学生旅游线路策划大赛,团队设计出“‘茶韵绿风、乡土石林’——扬州西郊生态乡村游”“千年海丝运河游”等方案。经对接,参赛学生将手绘示意图与文字方案一起转给艺术学院,作为版式综合作业选题,鼓励感兴趣、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版式设计,其他同学可完成常规作业。两周后方案完成,经由旅游团队择优采纳,设计者作为组员跟进,实践证明精美的设计为旅游团队的参赛作品增色很多。

课程体会:艺术学院版式课程,利用课内资源协助旅游学院优化方案,使旅游参赛作品从视觉形象上胜出,显著提升了竞争力。设计力量的加盟,使原本优秀的旅游团队更加专业,作品在竞赛中更加出彩,而版式作业也变得更富于挑战性。本案与“衔接式”及“共建式”的区别在于:本案的跨界任务虽也有局部承接关联,但合作动机不完全等同于“服务”;虽然也有“共建”的环节,但主流课程互不影响,独立完成各自任务,优选力量加盟团队,协助对方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小结:本案是 “优化型”组合式跨界。A课程优选力量协助完成B课程的子任务,组建技术团队优化B课程的成果。多方加盟、分工明确,配置高、自然功能更强大,这就是“优化型”组合式跨界模式的特点。高职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和科研力量,有利于调集师生、优势互补、强强联手,这种跨界模式可从课内延续到课外,时空限制较小,在各类竞赛、投标、科研中极具优势。

4 高职校内跨界课程整合实践的成效

4.1 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宽口径就业的能力

“就业宽口径”在本科常体现在跨系选修上,而高职因课时少学程短,若一味糅合周边课程,核心课缩水,可能使原本严谨的教学体系变得不伦不类。笔者认为高职三年对学生而言比本科的四年更短更珍贵,完全可在有限的专业中跨界整合课程,让学生在夯实专业的同时,积累跨界学习、工作的经验;使其敢于面对更复杂的职业挑战,勇于开创多元化的创业格局,切实提升学生“宽口径”就业的能力。

4.2 促使师生树立主动跨界合作的意识

高职需要知识体系更多元化、眼界更宽、头脑更活的老师和学生。他们要勇于沟通、善于主动发现新机会,对时代变革作出积极的响应。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其认同“跨界”意识与“工匠精神”“团队精神”一样重要且必要,高职学生走出校门后,才能自信地展开跨界合作的事业。

4.3 有助于高职院校建成跨界特色的专业群

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且相比单个专业更易于培养复合型职业人才,因而高职非常重视专业群的建设。比如,纺织服装学院在织物研发、服装裁剪方面独当一面,如能集结旅游、平面等专业,针对性地开发文创服饰、纺织品,势必更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跨界专业群,促进多学院协同发展和人才培养,十分有利于高职的品牌树立。

4.4 节约教育资源、服务地方社会

跨界课程整合可以减少重复教学从而节约教育资源,将部分专业的教学成果利用起来,如:艺术与机械学院合作的模具动画作为网课资源库素材、版式课程用旅游学院参赛的导游图作为实训作业。这种整合在提高师生积极性的同时,使高职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带动各专业的设置更趋合理,校内资源配置和循环利用得以优化,故而校内跨界课程的整合,值得高职院校从宏观层面加以思考和统筹。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除了教学中的参赛和实践,更应拿服务社会的项目来做跨界课程的选题。比如外语和旅游学院合作开展双语导游培训,艺术为园林园艺学院的桌面盆景设计包装,旅游管理跨界艺术学院为本地大酒店设计中西餐的摆台等等。总之,只要社会有需求,高职就有课题,跨界就有前景。[3]

5 结语

高职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保持院校的生命力,增强校内院系之间的凝聚力,激发老师们的创造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但这种探索应清醒而踏实、以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且建立在严谨的构思设计之上的,不应本末倒置,形式化、随意化,否则很可能最终演变成高职院校专业间一场不负责任、浅尝辄止的客串游戏。

猜你喜欢

跨界学院高职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跨界之道
西行学院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