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疫背景下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的思政聚焦度及有效性提升研究

2020-12-27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疫情课程

孙 洁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庚子之初,新型冠状病毒所引起的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等地发生,短时间内又快速蔓延,中国面临着未知病毒在短期内大范围的扩散。 这堪称是一次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同时,在2020 年,课程思政建设已经被上升为国家战略,教育部颁布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用于指导课程思政的落实与实施。 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年工作要点》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统筹抓好课程、课堂、教材和课程思政工作,做到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成果有固化。[2]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效政治思想工作体系的意见》;6 月, 教育部组织召开 “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进行全面部署,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纲要》的印发和会议的召开,是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出了国家层面上的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3]可以看到,疫情的发展与课程思政的深化在时空上出现了偶然的交合, 而这种时空重叠是教师在主观诉求和客观需求的双重驱动下, 主动自觉地利用全民抗疫中时时涌现的 “至真”、“至美”、“至善”的生动素材,真情实感地发挥“主播”效应,在云端实现“感性化”、“生动化”、“聚焦化”的思政教育作用。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通过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多元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语言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将塑造价值贯穿始终,传授知识作为常态,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值得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同样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方式,“四个思维”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

课程思政在外语教学范畴下的外延可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设思政语境,提升语言能力。教师向学生展示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传统名言警句等内容的英文范例, 并从新的角度解读语言含义与应用。第二,增强文化领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输入与解读,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打好基础。第三,拓宽视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增加富有时代性的输入材料,通过批判性解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激发他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抗疫时期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分析

全民抗疫是一部活的思政教材, 形成了全方位链接国家、 社会和个人等核心要素的立体化思政大课堂。 此次疫情“危机”之所以能够有效转化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契机”,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课程思政的供给上来看,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充分赋予了课程思政显著的“引领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这是常态化外语教学中的“传统型”、“弥散式”的思政教育资源所不具备的。“新文科大外语”的提出和建设理念,要求外语教学要有“大格局”,实现价值引领。 当下的“大格局”就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和防控,在直面这一时代课题、实现与社会的同步合拍中, 外语教学的课程思政肩负着给大学生提供“有聚焦、有温度、有适性”价值观引领。

第二,从课程思政的主体来看,广大高校教师密切关注抗疫形势, 甚至是投身冲锋于疫情防控的一线, 这样的切身感受和经历已经让他们实现了课程思政的第一种境界,即感染自己、打动自己,保持和国家意识的同频共振。一旦进入课堂环境,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成为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战“疫”历程中所形成的强大信念和动力会促使他们迅速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 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去感染学生,达到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真懂真信真用。

第三, 从课程思政的渠道来看, 受疫情影响,2020 年春季学期全国高校均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确保 “停课不停学”。 在线直播课堂、 在线开放课程(MOOC)、 群课堂等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成为全新的教学媒介, 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情感认知、 行为方式、生活观念、话语表达、思维特质的网络化特质。[4]相比线下课堂的较为浓厚的仪式感和拘谨感, 线上课堂赋予了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话语权, 他们更愿意主动分享、自主交流,激发思想上的碰撞,形成共识。课程思政从根本上摆脱了低效无奈的刻板说教,开创了“如盐入水”的新局面。

第四,从课程思政的客体来看,疫情将原本身处“象牙塔”中的学生群体平移至社会大课堂中,普通学生与全民族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特殊时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感性认知,课程思政的教学恰恰是点燃了大学生胸中的这团“烈火”,此时,用冷静思考和理性分析去升华感性认识,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

三、抗疫时期课程思政的设计路径

疫情期间的课程思政既要遵循其一般性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又要突出特殊时期课程思政的聚焦性,即确立、 挖掘和融合特殊背景下德育元素的新“触点”和新“融点”,例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思政素材;培养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正确的人生观, 使学生的价值认同从感性角度上升到理性思考。[5]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首先, 课程思政要坚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基本方针,紧密贴合大学英语现有教学内容,从课文主题、词汇语言、篇章理解、课后练习和课外任务等五个维度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使课内课外无缝对接。 具体来说,通过对课文主题的凝练,提取一至两个思政元素核心词;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通过选择添加党政文件中的时政例句, 增加词汇学习的厚度,使思政元素赋能词汇教学;在课文讲解中适度挖掘思政元素,融入价值引导,体现跨文化对比中的思辨性解读;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增加与思政内容相关的补充任务、专题性展示汇报、聚焦式研讨等形成课内加课外的教育格局。

其次,课程思政要提高立意,创新视角。 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三个认同”和“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 除了注重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所承载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也为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提供视角思路。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思辨情境,创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载体, 将思政元素与批判性思维教学有机结合。在思政素材的选取上,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精心设计口语话题、关注国际时事动态、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敏锐性。 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点挖掘和链接思政元素, 第一类是国家政策精神导向;第二类是时事热点新闻;第三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等。

(二)提升聚焦性的课程思政设计

在设计思路上, 课程思政的聚焦性主要是通过抗疫相关素材的选取和价值塑造目标的设定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传授培养,聚焦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换句话说,就是在战“疫”的关键节点,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在意识层面显性化。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使其深刻认识到个人权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前途与人类命运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等。[6]其次,要有效引导学生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超越“小我”,提升生命的境界和格局。最后,还要提升学生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责任思维,在面临重大考验的时候,青年一代要能够勇挑时代重任,报效国家人民。

事实上,疫情期间的思政素材取之不尽,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遴选和运用了一系列的思政素材,并设定了相应的价值塑造目标。

从教学设计上看, 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提升课程思政的聚焦性。 第一,话题聚焦。 教师选择能够体现抗疫精神的“典型之事” 作为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如代表中国速度的“两山医院建设”,代表中国力量的“最美逆行者”等,用真善美的大爱大义之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国情、报国志。 第二,语言聚焦。通过疫情热点词汇的拓展赋能、 时事新闻的链接点评等, 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讲好中国抗击疫情故事的能力,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速度注入厚重、鲜活的时代内涵; 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第三,认知聚焦。 疫情防控战中所展现的社情民情能够引领学生认识中国的新发展,了解中国的新成就,尤其是科技创新在推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疫情变化中,引导学生增强对敏感问题、焦点事件的思考力和辨别力, 比如如何认识世界发展的整体趋势, 明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制衡。 第四,情感聚焦。 社会突发重大事件发生之时往往是共情产生之时。[4]新冠疫情以历史罕见之势造就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新时期人民战争,青年学子渴望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方式去铭记所见、表达所感。通过相应教学任务和练习形式的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能量,坚定其信仰、信念、信心,实现以情育情、以情达情、以情链情[4]。

四、基于学习通的“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在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灵活运用和创新探索, 将 “云课堂”、“云思政”、“云实践”有机融合,成为本学期英语“云教学”的新常态,而“云思政”则是贯穿于云教学的主线。

云课堂包括云教学、云评价、云测试和云管理四个维度的内容。 教师通过云教学,进行签到,发起主题讨论,开展问卷调查,建立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在内的多元云评价体系,注重融合随堂在线测试与期末终结性测试, 合理设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比例,依据学习通的各项数据,改善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云实践”是“云课堂”的有效检验方式,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保障手段, 把课堂学习与实践教学融合到一起,坚持思政育人与实践育人并重的理念,切实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实现立德树人。结合疫情的发展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 我们分别开展以了弘扬抗疫精神

和审视中美关系为主题的拓展实践活动。开学伊始,国内疫情形势严峻,我们结合第二单元主题《Learn to Think Positively! 》开展了“直面疫情,打赢心理战”的小组读名言线上分享会。教师选择了有关“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降低焦虑负面情绪”的八组中外名言,如An optimist sees the rose; a pessimist the thorn; Every day may not be good, but there’s something good in every day 等, 要求学生结合新冠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 用典型的具体事例来评述名言(或谚语)中所反映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选事例可以源自亲身经历,也可以从新闻报道中选材。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材料、撰写报告、提炼观点等方式,不仅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更是汲取了榜样的力量,弘扬了不屈不挠的中国精神,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信念,实现了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三重提升。

随着国内疫情的稳定、 好转及国际疫情的爆发和加剧, 疫情之下外媒的不同声音折射出了复杂国际关系。根据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我们结合第六单元话题《Sino-American Relationship》,开展了“直面当下,寻源溯本”的课文片段模拟授课展示。 通过对尼克松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以诚相见, 唇枪舌剑的谈判,热情洋溢、幽默睿智的交流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学生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核心学习能力,更是充分了解了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和两国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同学们一致认为当今美国政府的做法令人失望和愤怒,青年一代要学会慎思明辨、脚踏实地、勤奋学习,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此外,为了激发学习能力强、语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充分利用宅家学习时间, 进行语言能力提升和四级考试的准备,在学期期中,我们还利用学习通平台“讨论”区开展了“21 天阅读打卡计划”。 每天在讨论区发布一则阅读材料或视频,素材主要来源于“中国日报双语新闻”“WE 外语教育” 等主流新闻媒体和外语学习网站,选材涉及“中国援外物资赠言赏析”、“疫情期间网课那些事儿”、“五四青年节, 主席对你说……”等主题文章或评论,阅读任务覆盖了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翻译、段落写作等类型,以此打造“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怀”的第二课堂。

五、基于学生视角的课程思政效果考量

课程思政有效性评价是基于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判断。[7]根据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我们设计了“‘停学不停课’期间高职英语线上教学课程思政情况的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度和获得感进行定量分析和效果评价。由于教学中聚焦疫情的思政元素占比较大,价值目标塑造也和疫情条件下“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契合度较高,因此,我们从学生对抗疫精神的熟知程度及其对课程育人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两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其中,第1-7 题针对学生对抗疫精神的集中表征,如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等要素的熟知程度,第8-10 题则是对教学设计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通过引领性、聚焦性、针对性的课程设计, 疫情下的课程思政有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课程育人的效果与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自然“育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六、结 语

疫情下的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契机,为推动和实现课程思政的长效性、常态化奠定了实践基础, 也促进了教师的快速转型与成长。 诚然, 一系列的现实短板和问题还需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步解决,如教师课程思政素养有待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尚需优化、教学团队协同作用亟需强化等。同时,课程育人的评价路径也缺少技术性支持,在评价视角上如何拓展至对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以及达成度如何、贴合度如何等。

猜你喜欢

思政疫情课程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