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专科院校中文专业写作教学策略
——基于L高校学生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调查研究

2020-12-27马建梅

安顺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素养专业同学

马建梅

(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东 湛江524084)

全面的中文素养是学生进行有效写作的前提条件,中文素养具体表现为专业素质、专业情感和写作态度及写作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中文素养相对较低,落实到写作上,体现为诸多的畏难情绪,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自然不高。比如丁安英通过调研获得“对高职学生而言,有41%的学生认为写作知识重要,但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喜欢写作部分的仅有12%”[1]这一结论,不喜欢写作、写作能力不高是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学术界有许多种声音,其中陈静宇老师的说法颇有代表性。他认为,高校写作教学中忽略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写作兴趣不高。缺乏专业知识的融入致使教学难以深化。[2]如何解决写作教学中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对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学生中文素养与写作能力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出高校院校中文专业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调研概况

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基于此,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18级中文专业新生刚入校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基金项目组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写作现状作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的目的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同学们的专业基本情况;二是了解同学们的写作观念及写作素质;三是了解同学们对大学写作课的期待及要求。调查采取了多种形式,如查阅档案、座谈、个别走访等等,采用了全员的、书面的、无记名的、选择题式的方法等等。

二、调研过程

此次调研问卷共设计了27个问题,实际发放问卷291份,回收291份,其中有效问卷 288份。

三、结果分析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初步结论:

(一)教学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成效不大。在回答“从读小学以来,你对写作的兴趣”这一问题时,选择“逐渐加强”者只占33.7%,选择“总体平衡”者占48.5%,而有17.8%的同学选择“在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如果以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为基点,整个中学阶段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写作兴趣上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二)学习写作的效果不理想。在问项“已取得较好成就”者只占24.1%,选择“成效不大”者占70.4%,选择“效果非常差”者还有5.5%。只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对中小学的作文教学的效果给予了好评。

(三)专业情感不深,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如参加调查的291人中,高考语文成绩121分(折合为百分制中的80分)以上者只有1人,比例仅占0.3%。换句话说,按通常的标准,只有1人语文成绩达到了优秀。如学生选择中文专业近半是出于无奈而非真心热爱,“被动选择”者达47.8%。又如在阅读名著方面,选择“一部以上”者有43%;选择“五部以上”者有40.9%,选择“十部以上”者只有14.4%,选择“二十部以上”者仅有1.7%。阅读是写作最重要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永远只是一句空话。

(四)学生的写作态度淡漠。只有23.7%的同学“经常有主动写作的欲望”,而却有76.3%的同学只是“偶尔有”和“从没有”主动写作的欲望。如果让学生必须选择一项学习任务,只有14.4%的同学选择写一篇文章。

(五)对未来的写作充满信心。如对写作成绩优秀的同学,85.9%的同学是“羡慕,并希望努力追赶他”。另外,有58.4%的同学认为自己对写作这门课“将会学得很好”,“将会学得很艰难”的占39.29%,而认为“几乎学不好”的同学只有2.4%。这种自信,也会成为学好写作的一种动力。

由此可见,学生的专业情感,专业素养存在问题,而专业情感与素养对写作态度和写作能力产生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说,“听、说、读、写”是中文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而“写”则在最高的能力层级上,既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键意义,也对学生的精神需要提供支撑条件。这次调查中,就有79.1%的学生认为写作最大的价值主要是“精神表达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就指出在美国存在这种情况。“没有其它任何一门课程像写作这样,占用了本科生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方面,各大学的成就却乏善可陈。”[3]他还引述一位老资格的写作课主管爱德华·怀特的话说:“可证明写作教学确定能够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实证数据少得可怜。”[4]原因何在?他认为,一方面与写作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有关。只有在教师的激发和指导下的持续而艰苦的练习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要在长时期才能得以体现。另一方面,与教师本身对这门课程的态度也有关。写作教学是一项艰难而费时的工作,一般人通常认为其学术含量并不高,因而“资深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新生写作课,一方面又一直不愿意亲自讲授这类课程”[5]。德雷克·博克先生的分析对我们思考中国大学写作课面临的困境也有借鉴意义。如同他指出的那样,写作作为一门课程出现的问题,一与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有关,二与我们对写作课的知行矛盾有关。比较而言,解决第二个问题难度要小一点,因为这主要是利益导向问题。调整政策即可见成效。而解决第一个问题难度要大得多!因为从根本上来说,这关系到学生对写作的动机问题。写作是什么:“写作的实质就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手段,把写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表达出来的一种传播活动。”[6]如果写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意识是贫瘠的、冷漠的甚至是病态的,那么,也就不会有强烈的、真实的、充满生命激情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永远只是一门课程,它无法融进我们生命的深处,凝聚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的问题不解决,诗内的收获只是皮毛而已。

四、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理解教学中“本”的涵义

因势引导,充分激发同学们学好写作课的内在积极性,要唤醒每个同学内心深处对生活、对专业、对未来的生命激情。这是写作教学的“本”,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最重要的基础和伦理目标。只有解决了这个“本”的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有成就,才会被人们认可。应该说,近年来,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写作训练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创造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从整体上看,其效果仍然难称人意,不仅社会评价欠佳,即使被教育者也并不领情,如同此次调查所反映的情况一样。这里面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方面,从客观上看,过于功利化的写作观,一切为了升学的成绩观,这种恶劣的写作生态扼杀了人们内在的真实表达的生命意志。另一方面,从主观上分析,我们对差异性的忽视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总有意无意地设立一个具有本质性、同一性、整体性的元叙事“标准”:有伦理道德上的“标准”,有写作规范上的“标准”,有语言文字上的“标准”,然后完全地甚至是僵化地按这“标准”去评价并裁定所有学生的习作,完全忽视教育对象生活背景的丰富性、语言表达上的多样性、思想情感上的多元性,将最应该具有生命个性特色的表达过程变成一种完全寻求外在“标准”认可的技术性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人的全部丰富性被冷漠地遮蔽,同学们力图通过写作与世界对话交流的激情被逐渐地消磨。这其实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所痛斥的“完人”教育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典型表现。[7]因此,要汲取在写作教学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尊重差异。

这一点与学生内在的需要也相当吻合。如90.7%的学生希望写作课教师最大的优点是“能激发同学们自主写作的热情”,而73.5%的学生认为如果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课教师比较倾向的教学方式也是“以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为主”。并且“多写作”和“多读书”是同学们心目中提高写作水平的最重要的途径,选择比例合计超过80%。

(二)在教学中落实“本”的问题

理解“本”的涵义及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并不困难,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如何在实践上落实这个“本”。基于以上的论述,在教学中落实“本”的重要措施是:首先帮助学生摆脱功利性的写作观。向学生强调,写作是为了打造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不是为了升学,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强制性的规定要完成多少写作量(基本的量要定),不让写作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要成为愉悦精神的活动。其次,改变一言堂的写作评价标准,尊重学生写作的个体独特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只要是不违背道德法律、公序良俗,即使有点偏差也不要打击,而是引导。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比正确表达更为重要。最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热情是写作教师的重要职责。如果学生缺少写作的内在驱动力,没有自我写作的欲望和激情,一切写作理论的学习就成了虚设。所以,在教学中“重理论学习,轻灵性开发”的教学模式应该改革。比如,强调对自我的认识,对人性的理解,对情感的激励可以让学生的性灵从呆板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自我审视,自主表达的目的。将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作品的赏析纳入写作学习的内容中;通过对现实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讨论;展开“读书推介会”“美文鉴赏”等活动让学生感觉写作课不再那么枯燥,变成人人可说,人人爱说的课堂。

阅读也是实现“本”的有效方式。在写作教学中,从来都不应忽略阅读的作用。阅读达到一定量的基础,写作才有可能产出高质量的成品。这里的阅读广义上讲可以是一切输入,更具体讲应该是输入和处理,阅读其实可以拆分成“阅”和“读”,“阅”就是看,就是输入,“读”就是读取,就是处理,阅读就是输入和处理,而写作是对文字输入进行思维处理后的精神输出。没有阅读作为基础,也就不可能有输出。所以,阅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基于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比如,教师推荐优秀书目,学生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传授读书技巧等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

(三)在实践中尝试“本”的应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岭南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提出的“新写作理论”很有启发意义。按刘海涛先生的看法,“新写作”的核心教育目标,就是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来激引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培育学生的言语智慧的自生长机制,体验母语交流和写作的快乐。这是一种融素质教育、励志教育、创新教育于一炉的“大写作”。刘海涛先生还认为“新写作”的教学观念有三个要点,这就是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点,“新写作”的训练体系强调借助高科技网络技术和电脑技术,要开发出一个让学生乐于参与的写作阅读系统和训练系统。在实践上体现为“三阶梯”渐次提升模式,即:第一阶段,每个同学利用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建一个“写作博客”;第二阶段,同学们编辑“电子网刊”;第三阶段,将“电子网刊中的优秀作品编成新阅读教材正式出版”[8]。

网络时代的“新写作”是一门与云计算、云教育密切相关的技术,是一种以读写文字为主,按空间立体结构来展开的主动状态的写作。相较于传统线性单一结构的被动状态的写作方式,这是一种有教学目的、有学习计划、有教研成果的写作实践过程,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对写作的体悟和把握水平。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从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热情,这点不难做到。但由于条件所限,我们还无法完全落实这种新的写作训练模式。例如“写作博客问题”。从调查中可知,我们的新生有73.9%来源于农村,对现代网络媒体技术认知有限,操作能力不强,要普遍地建立个人写作博客在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这一点,从只有3.1%的同学的语文课外阅读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可获得佐证。而且,也同样是因为这个原因,同学们发表文章的首选方式是传统平面报刊(65.3%)而非互联网(33.7%)。又例如教师素质问题。要较好地指导学生借助高科技网络技术来实践“三阶梯”的训练模式,教师素质也需进一步提高。但这种理念本身对我们的写作教学确实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深入理解“新写作”的科学内涵,在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结合上做文章。

新写作模式在技术层面上要求更高,但对于人性的激发,易于写作和发表的操作平台,特别是让写作者体验快速写作的快乐等等方面,新写作有着传统写作不可比拟的优势。

写作课教师的学习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调查,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注重思考总结和改革提高,无形之中也会给学生一种良好的示范。作为写作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打破一元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改变一元化的评价模式,对异于平常的学生习作谨慎点评。尊重学生个体化的差异,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已。写作教学,它并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种技术和能力单向提高的过程,它更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滋润、相互提升的生命成长过程。说到学习借鉴,不仅刘海涛教授的“新写作”对我们很有启发价值,还有很多同仁的理论和实践都可给我们很好的教益。例如,从方法的层面上考察,郑在瀛先生的“劝读观”就对写作有切实的帮助。郑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阅读则以大声朗读为佳:“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才会全面感受到汉语言的声音之美、形象之美、情思之美。”[9]如此“因声求气”,才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又如杨泉良先生对“悟性”在写作中的意义及培养途径也有其独到的理解,他的这种理解对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总之,留心处处皆学问,无论是学生在调查中表现出的特点,还是其它同仁对写作教学的点滴体会,都可以在我们的实践中转化为一种财富,有效地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素养专业同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