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与药师药学服务的对策分析
2020-12-27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张志琴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张志琴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收治接受中药治疗患者共9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46例;年龄19~76(46.9±7.2)岁;均无中药禁忌及中药过敏史。
1.2 方法 收集、调查接受中药治疗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具体原因,并组织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探讨控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对策。
2 结果
96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其中,过敏反应10例,表现为皮肤出现荨麻疹、疱疹并涉及全身,合并发热、畏寒、恶心、胸闷气短、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脏器器官受损,可危及生命;中毒性反应5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便血呕血等胃肠道症状;中毒性休克3例,表现为发热、胸闷、心悸、昏迷、血尿、肾衰竭等症状,可出现危及生命的肾脏、肝脏、胃肠道等中毒反应。
3 讨论
3.1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①药材炮制。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的中药药材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发生,如生品口服含有极强毒性的川草乌0.2mg即可中毒、3~4mg可致死,以加热方法煮制或蒸制,使乌头碱成分水解便可减少药材毒性;若服用乌头碱尚未水解的川草乌则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炮制方法不同,获取的药物作用也就不同,合理地炮制可以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使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所减少,同时改变药材的性能,也会获得特有的治疗作用。②中药配伍。不同品种药物的混用会产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亦可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有报道指出[1],同时服用7~8种药物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为7%,而同时服用11种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会增加3倍。此外,中西药联用不当也会引发不良反应,如维生素C类与丹参制剂合用会出现氧化还原反应,最终两种药物的治疗作用会减退或消失;若与华法林等抗凝血药物合用,会导致出血现象。③超剂量及超疗程用药。超剂量、超疗程用药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超剂量服用药物并不一定会提升治疗效果,反而会增强药物毒性造成不良反应发生。例如,牛黄解毒片在治疗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上具有突出疗效,但长期大量服用会导致慢性砷中毒。④辨证不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只有精确得当的辨证论治才能确保用药合理。中药临床使用中,医师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等病证方法进行疾病诊断,以此做到药到病除;但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则会引起药源性疾病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2 药学服务对策 ①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科学宣传工作,向人们普及中药以及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以免导致不安全用药事件发生;中药使用之前,患者必须接受药师的用药指导,确保正确使用中药。②辨病辨证结合选药。根据中医理论辨认疾病证候,从而合理选用治疗所需的中成药;辨病辨证结合选药,或依据中西医诊断合理选用中成药;应遵循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联用多种中成药,避免联合使用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孕妇用药时,需注意选用对胎儿无害的中成药,儿童、老人应注意药物选用的合理性。③加强用药监测。实施药学监护,规范制订药学监护方案,开展药学监护工作,对患者用药后的身体反应进行观察,掌握病情的变化情况,记录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根据药效评价以及实际需要调整用药计划[2]。对于重点监护的用药患者,需规范书写药历,按照规定详细建立档案,并妥善保存。④开展药学咨询服务。临床药师应积极主动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详细讲解用药知识,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彻底消除患者用药的顾虑和盲目感。⑤提供用药指导。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用药指导,确保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研究显示,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75%,主要类型包括过敏反应、中毒性反应、中毒性休克等,均可对患者的用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所以,中药不良反应对用药安全性有一定危害。临床中药师应通过开展药学服务提出控制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