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地苯醌片致剥脱性皮炎及肝功能损伤1 例
2020-12-27李月梅孙成春胡怀强
李月梅,孙成春,胡怀强
艾地苯醌是一种辅酶Q10 的类似物,可以激活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促进腺苷三磷酸的产生,可消除脑缺血缺氧时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使线粒体膜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可改善脑局部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及神经功能;对大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 该药广泛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1]、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血管性痴呆[3]、癫痫[4]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弗里德共济失调等[5]神经系统疾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笔者就所在医院收治的1 例脑外伤患者使用艾地苯醌后发生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及肝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其用药的合理性,探讨不良反应发生与药物的关联程度,以期为今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和帮助。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3 岁,于 2017-11-07 车祸致头部着地,出现意识模糊,头面部、全身多处挫裂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并牙齿脱落。 给予头部清创缝合、对症治疗5 d 后病情好转,可自主进食,但仍烦躁,胡言乱语,记忆力差。 于 2017-11-27(外伤后 20 d)口服艾地苯醌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7L0791D57)30 mg,3 次/d,未再用其他药物。 7 d 后全身出现皮疹,并伴有高热,体温最高42 ℃。 查血常规:白细胞11.49×109/L,淋巴细胞14.4%,中性粒细胞54.1%,红细胞3.24×1012/L,血红蛋白 96 g/L;血沉 20;肝功能:丙氨酰氨基转移酶(ALT)30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25 U/L,碱性磷酸酶(AKP)255 U/L,γ-谷氨酰基转肽酶 555 U/L,总蛋白(TP)47.5 g/L,白蛋白(ALB)20.2 g/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6526.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2 U/L;降钙素原(PCT)2.87 ng/ml。 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中毒史。 入院查体 T:38.2 ℃,P:102 次/min,R:27 次/min,Bp:132/70 mmHg。 皮炎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全身出现弥漫性红斑、鳞屑,手足少量水疱,水疱破溃,无明显渗液,口腔、会阴部黏膜糜烂。 入院诊断:脑外伤后综合征,剥脱性皮炎,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横纹肌溶解症等。
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1)抗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头孢哌酮舒巴坦3 g,静脉滴注1 次/8 h,进口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 g,静脉滴注1次/d。 (2) 激素抗过敏:0.9%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进口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80 mg, 静脉滴注1次/d。 (3)保肝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 100 ml+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40 mg,静脉滴注2 次/d,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静脉滴注1 次/d。 (4)保护胃黏膜、预防应激性溃疡。(5)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药物。 (6)纠正低蛋白血症。 (7)补液、补充能量,营养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8)口腔冲洗:康复新液外用漱口。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药物, 糖皮质激素静脉应用7 d 后减半量,使用10 d 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并按常规逐渐减量。 因皮肤瘙痒感加重,加用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 mg,口服,3 次/d。 患者住院治疗23 d 后,病情好转,意识清楚,全身红斑颜色减退,仍有鳞屑,手足无水疱,口腔、会阴部黏膜糜烂基本愈合, 查肝功能示 ALT 67 U/L,AST 31 U/L,AKP 109 U/L,γ-GT 228 U/L,其余正常,带药出院,定期复查。
2 讨 论
2.1 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 艾地苯醌片[6]是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线粒体靶向治疗药, 为脑代谢、精神症状改善药,可激活脑线粒体呼吸活性,改善脑缺血的能量代谢,改善脑内葡萄糖利用率等。 适应证为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 该例患者为脑外伤后综合征,存在脑出血后脑损伤等病情,选择艾地苯醌治疗,能改善主观症状、语言、焦虑、抑郁、记忆减退、智力下降等精神行为障碍,药物选择合理,给药剂量和方法正确。
2.2 不良反应与艾地苯醌使用的关联性分析 该患者服用艾地苯醌7 d 后发生剥脱性皮炎和肝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该不良反应与药物的使用存在时间相关性。 查阅药品说明书,艾地苯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主要有过敏反应、皮疹、恶心、食欲缺乏等,偶见肝功能损害,长期服用要注意检查肝功能。 该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符合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在一些临床研究中也屡有报道,如阳军等[1]研究报道使用艾地苯醌后出现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昏迷、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3.3%(10/30);杨如利[2]研究报道艾地苯醌组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皮疹等,发生率为 4%(2/50);王征报道[7]艾地苯醌试验组有1 例患者用药后出现皮疹,并因此退出试验,停药后好转。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该患者的剥脱性皮炎很可能与服用艾地苯醌有关系。 患者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肝功能损伤是否与该患者前期使用治疗脑外伤药物有关,因无当时的肝功能检验结果,而无法排除。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该患者的肝功能损伤与服用艾地苯醌有关。 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8]和药物性肝损伤的分型标准[9],该患者的肝损伤为混合型。上述文献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较大,与研究病例数较少有关。
艾地苯醌临床应用研 究表明[3,4,10,11],该药治疗血管性痴呆、脑梗死后遗症、癫痫等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甚至无相关不良反应报道。 患者在使用艾地苯醌后发生剥脱性皮炎、肝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尽管只有1 例,但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慢性脑血管病及脑外伤等所引起的脑功能损害发病率较高,提示医师在药物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使用药物,一旦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对症处理,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