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的文统与家风可以互补相生
2020-12-27叶当前
叶当前
桐城派文人学行、文章并重,教育子弟重视大节细行,指授文章重视义理、考据、辞章的统一。故桐城派文人子孙多数能够谨遵家训家教而赓续家学,桐城派文章及其理论以师徒授受或私淑传承而历久致远。因此,桐城派文人家风研究与文论思想阐释在学术界均有丰富成果,然而这两个领域却界划清晰,鲜有贯通。事实上,家教与师教虽有教学空间、教学时间、主客关系的区别,但亲师一体,育人目标是一致的,思想方法大体上是相融相通的,文统与家风亦可以互补相生。故对读桐城派文论传承领域的论文与家风研究文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学术历程。本期刊出刘燕的《守旧与趋新:吴汝纶家训思想探析》与俞炜涛《桐城派“创意造言”论诠解》两篇论文,期待能够激起学者在家风家训与文学传承关系上的思考,为桐城派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与历代父教一样,桐城派文人的家教主要通过家书、家训呈现出来,梳理桐城派文人别集,教育子侄亲族的书信文章蔚为大观。《方苞集》收有两组家训,一为训示兄子方道希兄弟的《家训四首》,包括《己亥四月示道希兄弟》《甲辰示道希兄弟》《己酉四月又示道希》《壬子七月示道希》;一为训示后代宗族的《教忠祠规》《教忠祠祭田条目》《教忠祠禁》,大抵都在明敬宗收族的宗法礼制,涉及兄弟关系、男女大防、祭田祭礼、丧服制度等,教示内容虽然都属传统礼法,但在经历《南山集》案牵连后,方苞的儿子道章以父亲获罪而系旗籍,不得与兄子道希、道永等相视同生,方苞在这种心境下强调宗族世系及其宗法传承,实有深刻内蕴。另一方面,方氏的这种思想与其学术研究、文论主张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家训家教也是发掘作家文学思想的基础资料。姚鼐《惜抱轩尺牍》寄子侄的书信也有不少,如《与霞纡侄》《与伯昂从侄孙十四首》《与石甫侄孙九首》《寄衡儿》等谈宗族科第、贫富安康、诗书文章、礼尚往来等,都极为亲切;特别是《惜抱遗嘱》交代丧事从简、叮咛儿子无忘孝友、兄弟之间不可因争财而生芥蒂等体现了勤俭孝友的良好家风。而其尺牍中大量谈论诗文写作、文集编辑的片段,实为桐城派文论的一手材料。曾国藩《家训》《家书》已是中国家训史上的经典,上至为官理政,下至家长里短,细至步态声调,无所不包,被公认为仕宦家训的巅峰之作。林纾写给儿子林琮、林珪、林璐的家书亦可窥见林氏勤奋向学、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爱国爱民的优良家风。夏晓虹、包立民编注《林纾家书》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集成性材料,沾溉学林,其泽也广。吴汝纶的家训既有桐城独特的地域风格,又有桐城派前贤同侪相互激荡的流派特点,还有放眼域外的国际视野,尤其难能可贵,其家训思想并不是一篇论文所能道尽,桐城派家训史也是一个颇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论题。
中国古代文论言意关系的探讨源远流长,《庄子》《周易》明确论及言、象、意的关系,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三派在哲学本体论上辨明了得意忘言的深义。落实到创作论上,意称物、文逮意、意统文、辞达而已矣、务去陈言、夺胎、换骨、立主脑等命题都与言意关系论密不可分。受李翱启发,桐城派不断推绎阐述的“创意造言”命题,是传统言意论的补充。理解桐城派文人笔下言与意的体用关系,又离不开其思想基础,故桐城派文人的家训家书在桐城派文学理论研究上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