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27

关键词:物质文明建设文化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对于“文明”进行了更为深入、系统的阐释,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诸方面丰富了文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重要思想、重要观点,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不断开拓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视野、新境界、新思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国际形势,深刻阐发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在目标维度上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平衡、内容维度上用文化自信思想指引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体系的优化、方法维度上用创新思维方法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完善,这三重维度之间是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关系,为新时代全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发表的系列讲话,深入阐释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维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平衡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永恒不变的时代主题,针对两者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提出应该运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的战略方针。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一方面,运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所谓辩证的观点是指既要坚持物质文明也要重视精神文明,两者不可偏倚;全面的观点是指要从建设的大局出发,不仅要重视提高人民的物质水平,同时还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精神文明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运用平衡的观点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论断的进一步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赋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方向和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在质和量都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规定,两者发展到何种程度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解释,这进一步揭示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步的情况、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既要让人们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还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总的来说,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也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动力。

2.内容维度:文化自信思想指引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体系的优化

人类文明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共建、相辅相成的历史。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则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获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则包含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素质、社会风貌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科学文化方面主要包含科技、体育、卫生、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人民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定位。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强调“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这也为新时代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中国的自信,实质上是文化自信,落脚点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潜在力量,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走向世界中央舞台的核心动力。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与全民族的文明素养的提升有机结合,创造了根植于历史渊源和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与火洗礼中的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价值指引[3]。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面都产生重要影响,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较为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从心理上最大程度地接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濡化与熏陶,并将其转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实践指引。因此,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有机紧密联系,进一步强调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完善我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为科学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生动素材。

3.方法维度:创新思维方法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完善

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背景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有所差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进程当中,用创新思维方法助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完善。第一,以家风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逻辑起点。习近平2018年11月2日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指出:“要注重家教、重视家教、注重家风”[4]。习近平强调: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抓实抓好。习近平从家风入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精准把握家庭文明建设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将家庭文明建设视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将家风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家庭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不能齐家就很难治理好国家。从小爱螺旋式上升到大爱,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针。第二,以建章立制推进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一方面,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大力宣传诚信人物代表,建立信用记录制度,一旦有失信记录,将在生活中存在诸多不便,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公民的失信行为进行约束、警示,用法治手段和制度力量促进文明行为养成,社会成员的诚信度将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志愿服务是社会文化进步的显著标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献温暖,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信仰的生活体现。在中央文明办确定的2016 年10 项重点工作中提出,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第三,以榜样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身上往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高精神、优秀品质等,可以有效激发和唤醒人们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习近平在2019年9月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兼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化创建活动[5]。习近平在2019 年9月的“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中指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用英雄模范的感人故事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和坚定奋斗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伟大中国力量。

二、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

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当前如何解中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思考,它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潮流,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了传统优秀文化中的智慧,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体现了科学的理论思维、彰显出炽热的人民情怀。

1.强烈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正确地认识并科学回答时代发展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问题,是促进理论创新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科学源泉。当今世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将面临的严峻课题。第一,着眼时代发现问题。习近平将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议题放在时代深刻变化的国内国际大背景环境下来审视和思考,通过扎根和立足当下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明确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习近平强调全面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这是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度也必然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完成度。第二,立足中国聚焦问题。习近平坚持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国情出发,合理把握精神文明建设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整个国家富强乃至推动全世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聚焦中国问题。如习近平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克服和纠正损人利己等不正之风。第三,构建路径解决问题。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和人类文明成果来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强调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方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7]。

2.科学的理论思维

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8]在关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主要运用以下三种思维方式。第一,战略思维明晰定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被党中央提升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当中,他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治国理政方针紧密联系,高度融合。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要想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得到较为同步的发展和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其次,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不竭动力。改革不仅包含各领域的体制改革,同时也包含思想观念的革新。再次,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道德支撑。当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得到广泛落实,法律需要道德的滋养,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道德的支撑。最后,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思想保证。当前部分共产党员的奢靡之风、享乐主义较为盛行,思想立场较不坚定,在这个关键时刻,要提振精神状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第二,系统思维部署工作。习近平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很广,搞好卫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9];同时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动群众制定好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抓下去[9]。第三,创新思维推动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建设方法的创新。习近平不仅提倡通过道德模范的先锋带头作用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主张借助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10]。坚持从家庭出发,从娃娃抓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家庭教育当中,为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还提出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等矛盾,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手段,大力推进工作机制、渠道载体的创新,以更有效的协调发展举措,增强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3.炽热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1]。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对于我国当前构建精神文明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期盼品质更高、层次更多、个性化更强的精神文化活动和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具体表现在:第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加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等不同群体应当针对他们的年龄、职业和特点,开展他们所欢迎的各种活动[12]。精神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哪一个部门和哪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的事业。第二,维护人民切身利益。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推进,是对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精神需求的与日俱增的现实回应和感召,同时还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其本质上也是为了通过物质文明的提高,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第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习近平强调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重要指标都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等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等[13]。全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协调进步,但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发力,针对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的需求和差异,可以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和国情而有所不同和侧重。

三、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新时代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为世界其他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亦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他们关于意识、精神、理论、科学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刻都只能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4]列宁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时候指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15]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意识、心理及社会意识、社会心理都不过是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们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随社会存在而变化。可见,在马克思看来,精神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匹配并且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精神文明的特征。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精神生产和生产方式相适应,也就是说它的性质是由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这两者所决定。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对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同时,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生产方式的发展从而对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起着能动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新论断,在多次系列讲话中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瓶颈以及实现路径,并将理论视野从国内转向全球,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将精神文明视为实现中国梦力量凝聚的重要法宝,极大程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

2.是新时代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南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项事业稳中求进,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这也就导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时代境遇。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包含丰富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观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深刻、系统总结。换言之,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思考和谋划,同时还为我国未来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开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境界、新视野、新征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还倡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来引领整个社会的风气,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作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5]总的来说,习近平不仅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大胆的猜想与预测,同时还对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了详略得当的方针和策略,构建出一副较为宏伟的设计蓝图和总体规划。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认真解读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从中领会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主张和具体方案,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引。

3.为世界其他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显著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加深和联系。世界上的200多个国家和2 500多个民族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同的精神文明形态呈现出人类文明整体的相关性,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都离不开所处的人类精神文明,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习近平认为当前推进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当今时代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进而推动全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成为增加各国人民友谊的中间桥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携手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社会构建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世界范围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应该放眼世界、胸怀人类,不断完善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制定和建立强有力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政策措施,将精神文明建设置于关乎民族和人类未来的高度。道路要前进,理念要先行,只有这样才能广泛凝聚起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的力量,同舟共济、携手同行,全面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永续发展[16]。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