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5T与3.0T MRI在初诊鼻咽癌放疗前应用的初步对比分析

2020-12-27彭德新周锋江陈志萍徐仁根

实用癌症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勾画鼻咽靶区

彭德新 周锋江 陈志萍 刘 岚 徐仁根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华东、华南地区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江西为好发省份之一,放疗为主、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是NPC的主要治疗方案[1]。MRI以其独特优势在NPC的诊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高场MRI的普及应用,提高了NPC的诊断准确性。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1.5T与3.0T MRI在首诊NPC患者放疗前的应用价值,旨在探索优化的扫描模式,尽可能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优化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西省肿瘤医院头颈部肿瘤放疗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NPC患者59例,入组标准:①鼻咽镜活检明确NPC且未行任何肿瘤性治疗;②无鼻咽部及咽旁结构手术史;③无鼻咽部MRI扫描禁忌,图像满足诊断要求;④MRI图像与放疗系统匹配,成功完成靶区勾画并接受放疗。男性33例,女性26例,年龄22~83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1.5T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53岁,3.0T组男性10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48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MRI扫描

41例采用GE Singal HD 1.5T超导MRI成像系统,8通道头颈联合定位线圈,仰卧,头先进。常规平扫序列及参数:自旋回波(Spio-echo sequence,SE)横断位T1WI(TR/TE:460/14 ms)及矢状位T1WI(TR/TE:440/13 ms),快速自旋回波(Turbo spio-echo sequence,TSE)横断位T2WI(TR/TE:4220/90 ms),TSE T2WI冠状位脂肪抑制(TR/TE:3700/55 ms),层厚均为5 mm,层距0 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0.1 mmol/kg,流率2.5 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15 ml冲管,T1WI脂肪抑制序列横断位(TR/TE:100/2 ms)、冠状位(TR/TE:145/118 ms)、矢状位(TR/TE:500/19 ms);总扫描时间13分31秒。

18例均采用PHILIPS Ingenia 3.0T超导MRI成像系统,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头先常规平扫:SE横断位T1WI(TR/TE:580/80 ms)及矢状位T1WI(TR/TE:600/20 ms),TSE横断位T2WI(TR/TE:2500/90 ms),TSE T2WI冠状位脂肪抑制(TR/TE:2750/75 ms),层厚均为5 mm,层距0 mm。增强扫描:经肘静脉高压注射Gd-DTPA,剂量0.1 mmol/kg,流率2.5 ml/s,对比剂注射完毕后同流率注射生理盐水15 ml冲管,T1WI脂肪抑制序列横断位(TR/TE:600/18 ms)、冠状位(TR/TE:250/5 ms)、矢状位(TR/TE:250/5 ms);总扫描时间11分20秒。

1.3 图像判读

所有病例图像上传至PACS系统,由两名NPC诊断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独立阅片,观察内容包括图像质量是否满足诊断(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分别记2、1、0分)、病灶及周围间隙侵犯显示是否清晰(清晰、欠清晰、不清晰分别记2、1、0分),与NPC放疗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共同判定横断位增强是否满足靶区勾画(完全满足、基本满足、不满足分别记2、1、0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再次共同阅片达成一致意见。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图像质量、病灶显示、周围间隙侵犯、放疗定位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59例图像均满足诊断需求,2组病灶主体均显示清晰;病灶周围间隙侵犯显示判断为欠清晰者1.5T、3.0T组分别为2例、6例,无明确显示不清病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P=0.15)。1.5T和3.0T组病例横断位增强图像完全满足靶区勾画的分别为41例(100.0%)、6例(35.3%),基本满足者分别为0例(0%)、12例(66.7%),2组均无完全不满足病例,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70,P=0.03)。

3 讨论

研究早已证实,NPC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不同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导致了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生长状态[2]。鼻咽镜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同时MRI对NPC的诊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肿瘤全面准确的评估及明确临床分期中起到关键作用[3]。日常临床工作中,1.5T与3.0T MRI均应用于NPC检查,但笔者发现两者存在一些区别,因此结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者差异,希望加深理解和指导临床运用。

3.1 1.5T与3.0T MRI的差异

MRI设备按照磁场强度的大小进行分类,1.5T、3.0T是先后应用于临床诊疗的MRI设备,都属于高场MRI的范畴。MRI成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就MRI设备的硬件部分而言,一张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的MRI图像是空间分辨率与信噪比平衡的产物[4],因为在一定场强条件下,如果要提高空间分辨率,就必须降低信噪比,从而影响图像质量。3.0T MRI磁场强度增加,信噪比线性增高,同时由于T1驰豫时间提高了近30%,增加血管-组织对比度,在相同的空间分辨率下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图像。因此,从理论上而言,3.0T较1.5T可得到高质量的图像,获得更多诊断信息[5]。由于3.0T的磁场强度是1.5T的2倍,相比之下,前者较后者的优势包括:信噪比提高了一倍,同时信噪比提高更容易做高b值弥散成像,化学位移效应及磁化率效应增加;但同时也存在劣势:比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io,SAR)值增高了3倍,化学位移伪影及磁化率伪影增加,组织T1延长、T2缩短可能导致的组织对比度降低。临床工作中,按照具体需求进行序列和参数的优化,可以利用多余的信噪比优势,提高图像质量和图像分辨率,减少激励次数、缩短扫描时间增加检查流通量,等等。

3.2 MRI在NPC诊治中的应用

鼻咽部位深在且周围结构和组织成分复杂,分辨难度大,MRI具有多序列、多参数及多方位成像、组织对比度高、无辐射、重复性好、依从性高等诸多优势,不但能从形态学上显示解剖结构的变化,也能显示组织生理生化的改变,反应肿瘤的分子和功能变化信息,是集无创性、可重复、反应解剖和功能于一体的优势检查技术[6],已经成熟地运用于NPC的诊断、疗效评估、复发或转移鉴别等方面。NPC是血管依赖性的实体肿瘤,MRI表现为鼻咽部局限性或弥漫性软组织影,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现中重度强化,进展期肿瘤侵犯咽旁间隙、肌肉、骨质及裂孔,进一步侵犯颅内脑膜、颅神经及脑组织等,引发一系列并发症状。MRI具有高软组织对比度,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骨质浸润及肌肉、海绵窦等侵犯情况,这是CT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诊断的准确性远远高于CT[7-8]。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第8版NPC分期突出了MRI的作用,中国抗癌协会(Chinese Anti Cancer Association,CACA)已将MRI作为鼻咽癌分期的基本手段和依据,规范了MRI扫描范围和方法,并且不断持续改进。

3.3 1.5T与3.0T MRI在NPC放疗前的应用比较

1.5T与3.0T MR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5T MRI的临床应用时间长,相关技术人员、诊断医生及临床医生都积累了丰富经验,在NPC方面的应用非常成熟,但由于设备使用年限较长,或者硬件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影响到成像效果。3.0T MRI的临床应用起步较晚,设备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1.5T,软硬件的升级也带来了图像变化,图像与1.5T MRI存在一些差异,在NPC方面经验相对不足。以往的研究以1.5T为主,随着更先进的3.0T设备的应用,MRI在NPC诊断中有新的发展,但目前还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图像质量是直接影响诊断的关键因素。对于无MRI检查禁忌证的患者,若除外其他因素,3.0T图像信噪比高于1.5T,因此图像质量更优。由于MRI具有鼻咽部成像的显著优势,1.5T、3.0T MRI均完全满足成像需求。对于放疗前的MRI图像,需要观察病灶并提供放疗靶区勾画的整体精准信息,包括瘤体本身显示、周围结构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其中周围结构侵犯范围的确定对勾画靶区至关重要,因为靶区过小会导致残留,靶区过大则会导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特别是神经、血管损伤所导致严重并发症[9]。本研究中,2组病例病灶主体显示清晰,但分别有2例、6例肿瘤周围侵犯判断缺乏信心,具体为1.5T组:1例为增强受到运动伪影影响,考虑原因可能为注射对比剂引起患者不适而发生体位变动; 1例为翼内肌头部轻度强化,其余序列无异常发现,最后判断为可疑受侵;3.0T组:2例同样因运动伪影影响增强图像判断;翼内肌、枕骨斜坡、翼腭窝、海绵窦轻度增强各1例,其余序列均无明显阳性征象,最后判断为可疑侵犯。虽然2组在周围组织间隙判断上无统计差异,但是按照图像信噪比的推理,3.0T图像质量应该优于1.5T。但本组病例结果存在矛盾之处,3.0T扫描在保障图像信噪比的前提下,减少了激励次数,组织对比度降低,仅仅依靠调节窗宽及窗位不足以形成显著对比,可能为该现象的主要原因,这也同时也是靶区勾画的矛盾。对于靶区勾画,按照“可疑从有” 的原则,将疑似病变归为异常范畴,适当降低照射剂量,在处理肿瘤和减轻并发症中间寻求平衡[10]。本组病例靶区勾画过程中,1.5T组均完全符合要求,3.0T组有12例为基本满足要求,因为横断位增强图像显示肿瘤边缘及邻近组织间隙内轻度强化影,给放疗医生靶区勾画带来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重要组织结构区域的勾画判断。 此外,本组病例1.5T组采用定位专用线圈,虽然图像分辨率相对低一些,扫描时间比3.0T组长,但是放疗医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勾画靶区有较充足的信心。3.0T MRI不需要定位专用线圈,图像传输至放疗工作站与CT图像融合,同样能够实现靶区的勾画。但是2组病例对比发现,在靶区勾画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且1.5T增强图像优于3.0T,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3.0T的技术参数未能最优化,需要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改进。

1.5T与3.0T MRI均可用于NPC的诊断,但是各有利弊,日常工作中应当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设备进行成像,特别是对于需要放疗前勾画靶区的病例。由于本研究3.0T组样本量非常有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

猜你喜欢

勾画鼻咽靶区
幼儿罕见鼻咽部异物1例
两种自动勾画软件对危及器官勾画结果对比分析
肺部靶区占比对非小细胞肺癌计划中肺剂量体积的影响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鼻咽癌的鉴别诊断:反复鼻出血VS鼻咽癌
对术后局部复发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时用内镜下肽夹定位技术勾画其放疗靶区的效果
找一找
考古学勾画早期中国历史文化图景
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CT初步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