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同时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2020-12-27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467100曹建玺梁俊红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溶栓

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467100)曹建玺 梁俊红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80例,所有患者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均在2017年6月~2018年6月,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0例。对照组男97例,女93例,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为(58.46±1.62)岁。观察组男96例,女94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为(59.46±1.6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鼻导管的形式吸氧,之后选择适合的静脉通道,再选择50mg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准文号S20110051)对患者进行治疗,分两种方式给药,先采用总剂量的10%由患者静脉注入,剩余剂量在1个小时后持续静脉滴注。在上述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添加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进行治疗,每次100ml,一天2次,每次注射的时间要大于50分钟,两次注射之间间隔6小时。两组患者一共治疗5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使用NHIS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评估,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显效:治疗5周后,患者NHISS评分下降至少85%,有效:45%≥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下降<85%,无效:治疗后患者SHISS评分未有下降,甚至是有所升高。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过5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84%(184/190)明显高于对照组67.37%(128/190),两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21%(8/1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7%(37/190),两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是新型溶栓药物[1],该药物可以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疏通患者受阻的血管,使得血块得以溶解,让患者受损脑部恢复血液供应。但是,阿替普酶只适合脑梗死病发时间在4.5小时以内的患者,且阿替普酶扩血管能力较弱,单独使用时血管扩张不足,效果也不是十分的理想。研究表明,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进行治疗,所达到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单独使用阿替普酶。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一种新型药物,属于消旋正丁基苯酞的一种[2],该药物具有抗脑缺血的作用,能抑制脑受损的病理环节,减轻脑水肿,可以抑制神经细胞的衰亡,减小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缩小脑梗死面积。且丁苯酞可以增强溶栓疗效,不受时间限制。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使用可以相互协调,提高抗氧水平,增强溶栓效果,促进患者血管疏通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令患者的病情得以改善。本次研究中,分别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阿替普酶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发现,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另外,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主要的判断指标,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由此可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使用可以弥补单一使用的缺陷,两者之间相互发挥作用增大药效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大增强了治疗效果,确保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可以加速疏通患者受阻血管,降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阿替普酶体外溶凝效果评价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研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