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 与CVD 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浅析
2020-12-27姜杰美李琳
姜杰美,李琳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 西宁)
0 引言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1],2016 年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心力衰竭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最终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心衰的防治成为解决心血管疾病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血栓栓塞事件是心衰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血小板活化增强,促使血栓形成及栓塞事件的发生。
1 血小板功能及标志物
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胶原纤维,vWF(血浆von Willbrand 因子)首先与胶原纤维结合,引起vWF 变构,血小板膜上的GPIb 与变构的vWF 结合,从而使血小板黏附于胶原纤维上。活化的血小板释放ADP、5-HT、ATP、Ca2+ 、β-血小板球蛋白、PF4(血小板因子4 )、vWF、纤维蛋白原、PF5、凝血酶敏感蛋白、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TXA2(血栓烷A2)等。在致聚剂(ADP、5-HT、TXA2)的激活下,血小板膜上的GPIIb/IIIa 分子上的纤维蛋白原受体暴露,在Ca2+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与之结合,链接相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在收缩蛋白的作用下,引起血小板收缩反应,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V、XI、XIII)。
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消耗增加,进而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反馈性增生,产生活性较高、体积较大的血小板。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小板体积大小成正相关,MPV(平均血小板体积)反应血小板体积大小,故MPV 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10],反应血小板的活化功能,体积越大的血小板代谢和功能越活跃,对胶原粘附性越强,极易形成血栓。
2 凝血与纤溶系统
血小板活化在止血过程(血管收缩、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机体存在着凝血和纤溶的动态平衡,当出血时,首先血管收缩、血流变慢,局部受损红细胞释放的ADP 和局部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使血小板活化而释放内源性ADP 和TXA2,从而促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小板激活后释放的5-HT、TXA2,又可促使血管收缩。活化的血小板可为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血小板表面结合有多种凝血因子;血小板还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从而加速凝血过程。凝血过程中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后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形成完成凝血。止血栓的溶解主要依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在纤维蛋白形成后,纤溶系统马上启动,首先形成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物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后者促使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保证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动态平衡。若纤溶系统活动亢进,可因止血栓的提前溶解而有重新出血的倾向;而纤溶系统活动低下,则不利于血管的再通,加重血栓栓塞。因此生理情况下止血栓的溶解液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严格控制。
3 MPV 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是CVD 的危险因素之一,它们促进患者体内高凝状态形成。
肥胖:血小板功能可以通过代谢和体重调节因子调节。在肥胖个体中,瘦素激素升高,会导致血小板的高反应性[2]。Coban 等人[3]研究证实肥胖组MPV 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在肥胖女性组中,MPV 和体重指数存在正相关。
糖尿病:2 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凝血异常和血栓栓塞事件[6,7]。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MPV 值更大,血小板活化更活跃[4,5],这与Ulutas 等人[5]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Ulutas 等人[5]研究还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7%的患者MPV 值高于≤7%的患者。MPV 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其病程呈正相关。
高血压:持续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消耗增加,进而刺激骨髓巨核细胞产生更多活性较高、体积较大的血小板。Coban 等人[8]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MPV 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Yarlioglues 等人[9]研究发现,MPV 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MPV 水平与蛋白尿严重程度、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心室肥厚相关。
4 MPV与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10],体积越大的血小板代谢和功能越活跃,对胶原粘附性越强,极易形成血栓。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小板发挥功能时自身消耗增加,刺激骨髓巨核细胞反馈性增生,产生体积较大、活性较高的血小板。血小板活化后聚集在血管撕裂及动脉粥样硬化部位,释放TXA2,同时血小板活化后糖蛋白Ib、IIb/IIIa 受体表达增加,促使血栓形成。MPV 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一个新出现的危险因素,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11],国内有研究提示MPV 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远期心源性事件有关[12]。
5 MPV 与心力衰竭
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体内具有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13,14]。据报道心衰患者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病率为2.7-3.5%[14,15]。近来研究表明,慢性心衰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存在血小板的持续激活,表现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明显升高,异常血小板可能参与了心衰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从而加速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血栓前状态的形成[16,17]。Jafri 等[18]报道,血小板活化程度随心衰程度加重而越明显。在心肌收缩力严重下降的心衰患者中,血栓栓塞的风险可能特别高,Loh 等人[19]表明,EF 每降低5%,卒中风险增加18%。在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实验中,已确定低EF 和血栓栓塞之间存在关系[20]。有研究表明[21],MPV 是心衰患者住院的独立预测因素,是EF 的独立预测因子,MPV 增加伴随EF 降低。心衰患者MPV 升高,其机制可能与机体缺血缺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胶原纤维、vWF 暴露,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消耗增加[22];血液瘀滞,血小板激动剂增多[16];游离的钙离子增多[23];EF 降低导致血栓形成及栓塞增加[21];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因素有关。VHeft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可减少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24]。Masoudi 等人[25]研究表明,从24012 起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衰患者人群中,阿司匹林仍然与死亡和全因再入院或心衰再入院风险降低相关。
6 结语
血小板活化与CVD 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心力衰竭密切相关,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更有效的管理,但其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的负担仍在增加,这是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如果血小板活化是临床实践的替代指标,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潜在降低心衰的血栓栓塞率和死亡率。因此,对CVD 危险因素给予早期防治,对有心衰症状的患者给予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十分重要。BNP、NT-proBNP 等已成为心衰诊断和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尽管它们很有用,但局限性仍然存在。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新的可预测指标迫在眉睫。尽管许多研究表明心衰患者MPV 增加,但MPV 在心衰中的意义,特别是与心衰预后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