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现存问题及创新路径

2020-12-27臧晓兰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课程

赵 浚,臧晓兰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延伸,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也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分析亟待解决的现存问题,探索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功能定位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产物,并非仅仅是传统思政课教学在网络空间的再现,更是思政课育人功能在网络空间的运用与发展,准确定位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政治导向、教学辅助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在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有效弥补线下课堂教学不足以及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功能,对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一)政治导向功能: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内在决定着信息时代思政课网络教学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功能定位。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激烈的网络空间场域,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政治导向功能日益凸显,主动应对网络空间场域斗争,率先占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制高点,积极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网络空间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维护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是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首要功能定位。

一是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网络空间,思政课教学作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切入点,教学过程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具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蕴基础,旗帜鲜明地宣传引导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唱响网络空间主旋律。加强和改进网络空间内容建设,努力提升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与行动自觉,是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渠道。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推动着信息生成与传播机制的变革,让人们思想交流渠道变得更为便利的同时,也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外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与内源(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现实矛盾)的双重影响。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立足于国家与社会发展要求,在思政课网络教学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教学内容,明晰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危机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打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各种思想文化的发源地,更是意识形态交锋的主战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以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为内核的主课堂,面对各种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的激烈交锋,直面问题、实现对网络舆论走向的有效引导,理性发声、加强对错误思潮和观点的有力批驳,主动出击、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导向,打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重筑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权威,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判断。

(二)教学辅助功能:有效弥补线下课堂教学不足

信息技术赋能生产生活,网络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新手段应运而生。推动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对接,构建以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为主,思政课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是思政课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是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传统课堂教学一般受课时与地点的制约,教学内容安排紧张,教学目标实现难度较大;思政课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具有超时空性且更具弹性化,教学课程的可回放、知识信息获取的灵活性、师生交流沟通的即时性,以及思政课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课上与课下的有效对接,极大延伸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巩固具有推动作用。

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交互式特征,推动了课堂教学由单方面灌输到全方位互动的转化,具有传统思政课教学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人—机—人”的交流方式,有效缓解了“人—人”面对面交流的紧张与尴尬,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观念与情感交流的互动频率,增强了师生沟通的愉快感,提升了师生教学过程的反馈时效,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实时评价,增强了教师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三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育内容的时代化和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尤为重要。网络的开放性打破了区域限制的信息闭塞,教育信息资源的实时更新与广泛传播,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延迟性,推进了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时代特征的有机契合;同时为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带来了极大便利,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多样化教学表现形式,给学生以强大的感官刺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探究式、体验式、启发式等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既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三)社会服务功能: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指出:要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建设”“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等方式,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2]依托思政课网络教学,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既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也是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基本发展定位。

一是促进思政课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传统思政课教学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资源区域配置差别大的现象长期存在;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发展跨越了区域院校间的差异鸿沟,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技术上的共享优势,提高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价值,开启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二是促进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提升教育实效。信息时代,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资源的广泛性、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必要性,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在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教学协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背景下,校企网络实践教学基地、校际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校内课程思政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挖掘与育人工作的协同创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社会效益,增强教育效果。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基于网络平台的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在节约教育资源建设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扩展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辐射度,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条件。此外,在网络信息社会,思政课教学承担着引领社会思潮、协调利益矛盾、培育良好风尚的重要职责,社会效益显著提高、课程核心地位日益凸显、教学影响力逐步增强,对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和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地位与水平显著提升,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教学课程缺乏“创新性”、教学平台缺乏“吸引力”、教学过程缺乏“协同力”、教学评价缺乏“实效性”等现实问题,有效探讨和分析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归因,是提高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课程缺乏“创新性”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思政网络课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行为塑造的重要课程,其课程质量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当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思政网络课程主要涵盖了以“原理”课、“基础”课、“纲要”课、“概论”课以及“形策”课为主的国家级、省级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选修课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的其他专业课程。总体来看,思政网络课程类型多样,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结构比例失衡、质量参差不齐、创新形式不足等诸多问题。

从课程结构来看,当前思政网络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不足,由于缺乏系统规划与指导,课程建设存在结构比例失衡。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受政策导向及评审指标的影响,课程主要集中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具有积极价值引领、鲜明时代特色以及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系列选修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数量相对较少;受课程特色和课程内容的影响,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主要集中在“基础”课、“概论”课两门,“原理”课、“纲要”课以及“形策”课开设院校相对较少。从课程质量水平来看,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目前来看,思政课网络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具有思想性和示范性的高质量课程较少,大多数课程是将线下思政课课堂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再现,存在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且课程录制一般都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的片段,知识结构逻辑关联的断裂,使教学内容存在零散化和碎片化问题。此外,由于申报、评审的要求,大部分课程初期投入较大,但后续课程建设与内容更新较慢,使用效率不高,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从课程创新形式来看,网络课程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其内容设计与教学方式应具备时代性和创新性,但多数课程只是线下教学内容的简单视频拆分,教学形式仍过于强调理论灌输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网络教学交互性与创新性的优势尚未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尚未真正实现。

(二)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吸引力”

网络教学平台作为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教育载体,是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目前,高校使用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有三类:一是国外设计研发的综合性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Moodle”“Caroline”等;二是教育部门主导研发的服务性网络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三是各高校自主研发的特色化网络教学平台:如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同济大学的“同济方舟”等。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推进,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实现形式,有力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但教学平台在资源建设、功能研发、系统维护等方面尚存诸多问题,致使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吸引力不足,学生对教学平台的认同度不高,访问量偏低。

在资源建设方面,思政教学资源种类丰富,涉及内容宽泛,但其主要集中于各类教学课件、时事热点、案例探讨等方面,对于本土特色资源、实践拓展资源以及教学方法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资源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图文PPT课件或word教案呈现,视频类资料较少且存在制作效果不佳、更新速度较慢等问题,平台资源点击率和下载量较低。在功能研发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相对齐全,但其利用存在重视学习、考试模块,轻视交流模块的现象,教师对于平台的运用集中在理论学习和在线测验,教学平台的交流互动、休闲娱乐功能未得到有效开发,致使多数学生登录、浏览教学平台仅仅是为了查看通知、在线测试或提交作业,难以达到吸引学生主动下载资料、汲取知识的目的,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管理维护方面,受网络状况以及信息技术条件的影响,较多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资源管理滞后、运行系统不稳定问题,对于日常信息资源监管的不利,使得平台存在许多过期、无用的信息,对师生查找资料产生了一定的干扰,系统更新维护滞后,使得教学平台存在认证安全漏洞、兼容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的流通与共享难以实现,在访问过程存在速度慢、卡顿、闪退等现象,一定程度延误了学生的学习时效,影响了学生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印象及使用。

(三)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缺乏“协同力”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的确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有效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进程,但社会复杂多变的思想状况和更高层次的发展诉求,增加了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协同联动的难度,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教学过程,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主客、介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同向同行仍旧存在诸多挑战。

从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网络教学的发展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发生裂变,呈现去中心化、流动性和多重化的特性[4],加上学科的细化分化、部门的职能划分,各育人主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各存己见、各行其是,存在沟通不顺畅、衔接不紧密、权责不明晰等诸多问题,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从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协调同步、双向互动,是推进网络思政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但教学过程中主客体身体的缺位、符号的在场、空间的分离,使得教与学的关系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同时教学过程中主客双方互动存在被动的现象,教师对课堂互动环节设计欠缺,使得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客双方之间并未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从教学介体的协同来看,网络教学过程中教育介体与教育主体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推送存在融合度较差、关联性较弱、衔接不及时的现象;教学方法的运用过于单一化和模式化,未能达到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的程度;教育媒介的使用缺乏统一筹划,监管难度较大且尚未形成矩阵效应。

(四)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缺乏“实效性”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和衡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程度的有效手段,是发现教学问题、反馈教学效果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环节。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政课教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突破了传统思政课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指标抽象、评价信息狭窄、评价客体被动等诸多困境,[5]使得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呈现出主体的多元性与专业性,客体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方法的智能性与自主性,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标准的客观性与政策性等特性。[6]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实效性已得到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评价目的认知偏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政课网络教学实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将网络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弱化了网络教学评价本身的教育意义,从而造成教学评价目标的狭隘化。二是评价指标设计缺陷。当前网络教学评价指标设计存在标准片面与体系量化的现象,评价标准的制定存在注重教学结果分析轻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倾向,侧重学生理论认知考察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且为了达到指标的具体性、可测性与可操作性目的,评价指标存在强行与过度量化的问题。三是评价过程监管不力。网络的无处不在、高度自治,使网络教学评价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相对于传统科层式、易控制的管理评价,网络教学评价的自由性加大了评价过程的衔接、监管难度,伪造数据、迎合评价的情况以及走过场、打人情分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结果运用不当。依据即时性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是网络教学的显著优势,但目前网络教学评价沟通渠道的不畅,督促落实的不及时,使得网络教学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存在滞后性,教学过程出现了评价结果与教学反馈工作相脱节的情况,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的尚未真正实现。

三、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课程体系、平台建设、过程联动、评价效能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创新要在综合分析和考虑各要素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有效路径,突破思政课网络教学发展瓶颈,从而推进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对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优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课程体系

教学课程作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内容,优化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体系,在把握课程本质特色与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秉承“特色、高质、创新”的理念,打造具有价值导向和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政金课”,是提升思政课网络教学水平,保障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基础。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体系的优化,主要可以从课程结构、质量和形式三方面来把握。

一是调整网络课程结构。要在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的同时,注重紧扣时代发展“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其他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的开发,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思政”课程体系;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根据课程性质和作用安排层次,以“原理”课为基础、“概论”课为重点,“纲要”课为主线、“基础”课为落脚点,“形策”课为补充,构建整体性、系统性且“一脉相承”的课程框架。

二是提高网络课程质量。课程内容设置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以此来保持课程内容的时代气息与现实活力;教学方法设计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注入式与探究式、灌输式与互动式、讨论式与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能动性,增强网络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

三是创新网络课程形式。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网络课程的呈现方式,推进新媒体技术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使思政内容活起来,让历史说话,用史料发言,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灵活地得到展现,以此来激起学生视觉震撼,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创新性;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精心研磨网络课程的话语表达方式,推进教学话语表达向“对话式”“生活化”的方向发展,采取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简洁明了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经典知识的理论魅力和新思想的实践伟力。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系统持续运作的中介,承担着传导教学信息资源,促进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以及反馈教育过程的重要职责,基于当前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资源建设、功能研发、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思政课教学特点的立体化网络平台,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强平台资源建设。保障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丰富性、优质化和新颖性,是提升平台吸引力、保持平台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平台资源建设首先要改变网络教学资源堆砌现象,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去粗取精、整合规划,确保教学资源的精准性和层次感;其次,要立足时代发展背景、相关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发展诉求开发资源,加大对地域性资源、实践性资源以及其他专业课思政育人资源的开发力度,以此来丰富思政课网络教学案例素材,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库建设,确保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多样性。

二是注重平台功能研发。教学平台在内容排版、页面设计、模块组合上要主题突出、简明扼要,平台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化繁为简,操作便捷。在强化平台教学管理功能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平台交流互动功能的研发,充分利用在线答疑、话题讨论、课程评价等环节,推进师生交流互动,活化教学过程,有效利用校园生活、心灵驿站、网络助职等栏目,引导学生思想行为取向,强化教学效果,从而达到增强教学平台的吸引力、影响力,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目的。

三是做好平台管理维护。注重意识形态领域和平台运行的安全管理,对使用人员发布的信息进行合理过滤,确保平台传播信息内容的积极健康、向善向上,同时辅以技术安全保障措施,利用防火墙、安全认证、密码密保等技术,提升对病毒、黑客入侵的抵御力;注重平台的后期内容建设与系统维护,内容建设要讲究素材遴选的新颖性、内容更新的及时性、版块设置的协调性,以便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设立专门机构定期对平台进行系统检测、维护,及时修复系统漏洞,优化升级系统配置,以确保网络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联动

教学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是整个教学系统最为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开展是各教学要素交流互动、相互影响的过程,且各教学要素相互之间互动程度、协同状态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联动,促进主体、客体以及介体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并最大限度发挥诸要素协同而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是加强教学各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强化教学主体的身份认同,除思政课教师外,应充分肯定高校党团组织、宣传部门以及其他专业课和选修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唤醒各主体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畅通教学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理顺各主体在教学工作中的协同关系,实现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通畅、资源共享、融合互动,增强各主体在协同教学过程中的凝聚力;完善协同育人制度建设,明确以协同育人为目标的教学岗位育人责任制以及激励机制,增加各主体协同教学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是促进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互动。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中主客体的协同互动、深度融合是建立在共同价值认同和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的,加强教学主客体的交流沟通,在遵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最大化满足教育客体成长发展诉求,实现教学目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建构的统一,是促进教学主客体协同互动的前提;充分发挥思政课网络教学中主客体教育关系的交互性与平等性,通过协调沟通、交流对话的方式,达成网络教学时段和时长上的同步,实现教学过程主体主导性和客体主体性的统一,促进教学主客体协同互动。

三是增强教学介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保证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增强教学介体之间的协同联动,要做好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之间的对接,网络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要以线下教学内容空缺点、现实社会发展和教育客体实际需求为依据,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和无意义教学活动的发生;加强教学方式之间的协同,实现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媒介之间的协同,加强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协同运用,为思政课教学搭建快捷、多样的传播载体,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协同联动效应。

(四)强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效能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教学方向的明确、教学过程的调节、教学效果的检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强化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的评价效能,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机制,既是提高思政课网络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要贯彻落实评价理念。明确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加强教学评价活动的宣传动员与相关培训,提升师生对于网络教学评价目的和地位的认知,让师生意识到网络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网络育人实效,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认识到教学评价的管理性、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价值,为教学评价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二是要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目标性与科学性、客观性与可行性、独立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依据思政网络育人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选取各项评价指标,根据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实际状况合理清晰的划分层级指标并保证指标的简明易行,依据思政网络育人要素的内在关联有效避免指标交叉重叠、重复赋权,打造知识性与价值性相融合、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系统的网络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是要强化评价过程的监控。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离不开有效的过程监控,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监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以及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对评价主体加以制度和行为上的约束,以保证思政课网络教学评价体系运行的标准化和规范性;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开,增强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四是推进评价结果的落实。评价活动的价值在于将评价结果回归教学过程本身,充分发挥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调节作用,做到科学严谨、及时全面的分析教学评价结果,并有效落实评价结果在治理教学过程乱象、规范网络教学行为、深化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价值,从而推动思政课网络育人在“教学—评价—反馈—教学”的良性循环中逐步迈向更高发展阶段。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