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研究
2020-12-26蒋晨彧
蒋晨彧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1]。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总结性成果,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其质量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建立一套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相协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是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有效手段,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紧迫性
(一)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提高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亟需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相适应、符合国情和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2]。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其中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3]。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面临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教学资源紧张、师生比下降、师均科研经费不足、生均培养经费不足等问题,都会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研究生教育面临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如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
(三)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学位授权点评估、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
学位授权点评估是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学位论文质量及成果产出是评估的重要指标。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下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三维度的评价模式,其中“学位论文质量”是评估“在校生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的抽检工作,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积极完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在制度保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反映出“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仍占一定的数量和频次,同时也反映出了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方面尚存在的不足,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关系的处理上。
(一)结果检查和过程管理的关系
学位论文管理要处理好结果检查和过程管理的关系,然而过程管理往往被忽视。“以往的学位论文管理是一种‘质量检查’式的管理, 重视论文结果评价, 忽视了论文质量的形成过程”[4]。学位论文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论文选题到答辩往往经过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既要重视结果检查,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实现全过程常态化质量监控,科学规范论文写作各个环节,严把论文选题关,加强中期检查制度,加大论文的查重、盲审力度,落实论文预答辩、答辩环节,努力推行分流淘汰机制等。
(二)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关系
学位论文管理要处理好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的关系。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存在“管理制度还不细密,政策举措还不到位,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监督管理不够透明”[5]的情况。“研究生学位论文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政策措施落到实处”[6],既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过程管理流程,也要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和导师对相关制度文件的重视程度、落实力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及时监管、严格执行,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敢于亮剑。
三、建立和落实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的措施
(一)内部质量保证措施
1.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明确各质量主体责任,落实“三全”保障原则
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应满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保障原则。“全员保障”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都是论文的责任人,应强化质量意识,各尽职责。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上级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实施细则,牵头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完善质量保障办法,规范质量保障程序,落实考评激励机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是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和重任。研究生作为论文写作的直接执笔者,应进一步强化论文写作的自律意识、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全过程保障”要求实现保障无时不有,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贯穿论文写作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全方位保障”要求实现保障无处不在,将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覆盖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
2.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
要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研究生要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加学习性投入,提高学术创新的热情,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学术伦理教育,明确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风气和积极健康的学术创新环境。
要加强学术规范训练,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根据各学科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标准,对学位论文开题、论文撰写、引文注释、写作格式、论文署名以及论文发表等各环节,都制定明确的规范。建议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相关课程、讲座、研讨会,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为提升学术能力、确保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帮助。
3.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导师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
完善导师管理评价机制,将师德师风和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评价导师的重要指标。一是研究生导师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要加强导师管理,严把导师资格关,加强导师遴选、评聘、培训和考核等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学位论文指导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把关意识,成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楷模。二是研究生导师要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也要教导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教育学生恪守学术诚信,规范基本学术行为,遵守学术准则。研究生导师要加强过程管理,掌握研究生学习与研究的精力和时间投入情况,对学位论文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抽查,做好各阶段检查工作。
(二)外部质量监督措施
1.强化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前移质量内控关口,全程全方位保质保量
做好过程管理是研究生论文质量把控的关键环节,过程管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最终质量。如果缺乏“过程检查”,“检查结果”式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学生最终提交的材料不合规范,临近答辩退回重改会影响学生正常毕业,若把问题放任不管又影响学位授予质量。因此,要加强“过程管理”的意识,前移学位论文质量内控关口,完善学位论文写作各个环节,加强过程审查力度,落实学位论文开题等各阶段的提交、审核、修改办法。比如落实研究生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中期汇报制度,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做实预答辩(预审)环节,要求提交的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预审)后才能进入后续环节,避免少数研究生学位论文提交过迟、少数导师审核不严等问题。只有将论文监控节点前移了,做到质量监控过程化、常态化,才能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改正问题预留足够的时间,既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学生正常毕业,又保证了学位论文质量。
2.加强学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动态监控论文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
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的融合。为实现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达到质量监控常态化、过程数据精细化,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线下管理方式,有效运用学位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提升管理效率。从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学术不端检测、预答辩、答辩等各个环节,均需网上提交、审核。学生网上提交,导师网上审核,研究生培养单位作为督导进行网上实时监督、跟进进度。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材料,及时退回、修改、重新提交,做到各个环节规范、有序。实行指导记录制度,学生在学位论文信息系统里必须提交满足一定次数的导师指导记录,以确保导师真真实实指导,学生真真实实写作。通过信息化管理,将每一项工作抓深、抓细、抓实,才能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得到切实保障,才能使整个研究生学位授予过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3.明确监督主体,强化监督检查,落实奖惩制度,探索分流淘汰机制
明确监督主体责任。研究生导师、基层培养单位、校级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学术组织都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主体。尤其要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创新学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及其领导的分委员会在质量督导方面的作用,开展质量评价,使其切实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确保教育政策真正有效地落实。
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强化覆盖“过程-结果”全流程的监督检查。在过程监督层面,探索符合中国办学特色的分流淘汰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7]。建议每学年对研究生进行评估,通过学业考核、中期考核等方式严控培养过程,比如由学生将自己每学期看的文献、作的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对于不务正业、表现极为不好的学生进行提醒、预警、分流淘汰。在结果监督层面,加大论文的查重、盲审力度,查重、盲审结果将作为学位论文修改、答辩或延迟答辩的重要依据,做实预答辩、答辩环节。
落实奖惩制度,实施论文质量绩效管理。对于在学位论文指导中成绩突出的学院和导师,在招生指标分配、绩效奖励中予以倾斜。对于所指导的论文在盲审中存在问题的,视情况减少学院和导师的招生指标。要广泛宣传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行为危害和典型案例,自觉抵制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严重问题以及其他培养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依规严肃处理。
四、结语
研究生学位论文参与主体多样,写作过程漫长,高校应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质量意识,建立一套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相协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机制,上下配合、内外协调,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