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提高课堂传播有效性路径分析

2020-12-26

关键词:讯息噪音高校教师

薛 颖

(苏州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受疫情影响,全国高校采用了网上授课模式。在度过了一段时间的新鲜期后,高校师生们集体呼唤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模式。可见线下教学有其优越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线下教学的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课堂教学,以期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堂传播有效性概述

“课堂传播”这个词无论是在教育学或是传播学似乎都找不到相应的概念。但不可否认,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传播活动。作为传播学奠基人的H·拉斯韦尔曾经提出,完整的传播过程需要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也就是传播学中著名的“5W”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教师和学生在个人知识、态度等等方面的改变这5个方面分别对应了这5个要素。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完全是一种讯息传播活动。

课堂传播的有效性体现在哪?美国学者C·香农和W·韦弗曾在传播过程模式构建中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噪音”指的就是传播过程的干扰因素。[1]“噪音”越弱,信源发出的讯息越是能够准确无误地被信宿接收,传播的有效性也就越高。之后,德弗勒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噪音不仅仅是对讯息产生影响,而是存在于传播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而马莱兹克将这种内在传播关系上升到了社会传播,将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划分。

在当今高校课堂这个传播场中,课堂传播要素是一个运动系统,与传播场景及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2]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媒介和其他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一起决定了高校课堂传播中“噪音”的复杂性。而提高课堂传播的有效性即为降低来自各个传播过程中的“噪音”。

二、高校课堂传播中的“噪音”分析

当今的高校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封闭式的教师讲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或者是讲授的知识都会受到网络等课堂外来因素的强烈干扰。在课堂这个系统中,教师扮演的是传播者的角色,学生是接收者,教师的语言甚至是动作可以看成是讯息,教师所选择的传达信息的渠道则可以看成是媒介。

(一)影响和制约教师课堂传播的因素分析

1.教师的自我印象和人格结构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传播的主体。作为传播者,教师的自我印象和品行人格对他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有所影响。教师的个人显著性格、特征、态度和习惯都会在课堂上表现出来。正因如此,两个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同样的教学内容,效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老师幽默风趣,课堂语言风格可能就较为轻松;有的老师严肃认真,课堂风格就较为严谨。课堂语言风格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另外,教师对自我的认知也会影响课堂传播效果。自我认知包括很多方面,在人格心理学中,“自我”的概念包括社会认知、发展和精神分析三个层面。自我认知是一个把自己眼中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认识并区分清楚的过程。人总是尽量在别人眼中塑造自己的理想形象,希望这个理想形象被人尊重。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课堂上树立理想形象尤为重要。高校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独立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且三观各异的成年人。教师职业自带的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标杆光环在大学生面前基本为零。课堂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场所,甚至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是唯一场所。因此,高校教师的自我认知以及形象塑造在课堂上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对自己错误的认知以及失败的形象塑造对于教学效果来说是一个毁灭性因素。

2.教师的群体人员和组织

每一位高校教师除了是单一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个性之外,还是整个教师群体中的一员。高校教师群体和中小学教师相比,有天然的短板。在中小学教师中,很大比例的成员有师范背景,即使没有接受过师范教育,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以及考取教师编制时,都会对相关能力进行严格考核。而高校教师的教育背景非常多样,各种专业都有涉及,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入职之前没有接受过教师专业教育,在教学的专业性上有所欠缺。在高校教师的准入原则中,高校更为看重的是学习经历以及科研能力,对于教学能力的考核较少。高校教师职业上升路径中,对教学的要求也远不如对科研要求这么高。因此,在课堂中,高校教师群体的教学素养提高十分必要。

(二)影响和制约学生课堂接收的因素分析

1.学生的人格结构和自我印象

学生作为个体时,和老师一样,都具有独立的人格结构和自我认知。课堂传播活动的归宿就是要通过教师的作用,改变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形成、巩固或转变态度,使学生的行为反应符合教师所预期的目标方向。而学生自己的人格结构和自我认知使学生未必往教师所预期的方向发展。[3]经过高中老师“大学就轻松了”等思想的灌输,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较差,不以满分为追求,“达到及格分就可以了”的思想在学生中蔓延。与此同时,大学中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分散了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就感超越了再学习中获得的。甚至在部分同学的认知中,学生组织中的工作重于学习。他们在课堂上甚至采用逃课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这样的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2.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

在当今的高校课堂中,学生接触到的讯息越来越多。除了来自于教师口头表达的以外,还有来自课件、手机和同学等多方面的讯息。这些讯息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讯息群同时传输给学生,学生最终选择接收的讯息如果符合教师预期,那课堂传播效果良好,如果不符合教师预期,那效果便会受到影响。而当今大学生是伴随着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进入大学后,父母对电子产品使用权“禁令”随之解除。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特别是在通识教育课和选修课等学生认为“不重要”的课堂上。手机上传播的无关信息已经成为了干扰课堂效果的最大因素。

(三)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1.老师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主要活动。教师如何从庞大的知识网络中选择课堂讲解的内容初步决定了课堂传播的讯息内容。这些内容是否能与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相符,是否与之前所教内容相互呼应,都是教师选择时应当考虑的问题。如果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对学生学习造成困难,知识也就得不到有效的传播。而教师对于自己所选内容的加工则决定了课堂传播讯息的最终呈现。教师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他口中的语言,变成黑板或者PPT上的文字或图示之后,这些知识已经不是原来的知识,而是教师加工后的讯息。这些讯息是否便于学生的理解,是否生动形象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等等都是影响传播的重要因素。

2.学生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如何选择课堂知识,选择何种方式上课这些因素都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最终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却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媒介一方面受到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对内容的选择和理解、对媒介的印象等影响。[4]学生的媒介接触习惯、对内容的选择和理解、对媒介的印象影响学习心态和传播效果。当前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网上授课的集体排斥就是因此造成的。网络媒介给人的固有印象是自由的,缺乏监督的。学生通过网络接收知识这种方式也因此带上了自由散漫的色彩。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线下上课模式就没有媒介内容接触缺陷。当前,不少学生患上了“PPT依赖症”。他们认为教师在讲什么不重要,PPT上有的内容才重要,课堂学习任务就是把PPT的内容都抄下来或者拍下来。这种机械的学习方法严重影响了对真正有效讯息的获取。

三、提高课堂传播有效性策略探究

高校教师可以从降低来自传播中各个环节中的“噪音”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师德,树立形象

师德问题一向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一个有师德的教师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他在课堂上说的话才具有公信力。尤其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中。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师德不正的教师在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可能毫无效果,更有可能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以德修身,在学生面前塑造理想形象,这样可以降低来自传播者的“噪音”。

(二)钻研教学,提高技能

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除了“教”的内容,“教”这个动词本身涉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大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师范背景,在工作以后更应该重视自己这部分的短板,主动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真正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与此同时,加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等教学技能训练,提高书写基本功、课堂语言基本功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基本功,增强课堂纪律管理和课堂氛围调控等组织管理能力。从培养自身教学素养出发,降低课堂“噪音”,提高传播效果。

(三)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面对人格和自我认知各不相同的大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加强课后和学生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建立和学生的联系纽带,了解学生性格、学习动态以及生活需求。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容易走神或者习惯在课堂玩手机,教师如果提前有所了解,在课上适时提问,在课后谈心谈话,那么大部分学生接收到教师发出了这些提示讯息后会在课堂上注意自己的行为,影响接受者的“噪音”就会降低,课堂传播就更有效。

(四)与时俱进,加工内容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学生和老师的因年龄差距、兴趣爱好和社会环境而导致的沟通障碍越来严重。高校教师每年教授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但每年面对的学生群体都在变化。教师不应该坐在“功劳簿”上,将去年的课拿到今年再复制一遍。而应该根据时事动态和社会变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重新开展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课件。教师可以通过微博、贴吧和论坛等网络资源了解时下大学生关注的最热话题。加工课堂传播内容时,在知识点中适量加入这些元素,提高讯息自身的趣味性和时效性,吸引学生接收讯息,从而降低因讯息本身“枯燥”而产生的“噪音”,提高传播效果。

(五)挑选媒介,优化传播

课堂传播中,教师有很多媒介可以选择,如口头讲述、板书、多媒体、做实验等。不同的承载媒介有自身的优缺点,对于讯息的传达的作用不尽相同。例如,口头讲述是运用声音来传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语调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辨别内容的重要与否,但却缺乏精确性,不易于陌生词汇的讲解。板书是运用文字来传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直接看到关键内容,有利于记忆的加深,但因耗时性问题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只适用于简短的字词。老师应该了解每一种传播媒介的特性,据此来选择和设计一种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的传播方式。如,重要知识点可以通过加重语气或者反复强调来引起学生关注,关键字词可以采用板书来提醒学生注意。优化传播方式后可以降低来自媒介方面的“噪音”,提高传播课堂有效性。

猜你喜欢

讯息噪音高校教师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来自西北的讯息:民国报刊中的“西夏”
无法逃避的噪音
讯息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噪音银行
生命的讯息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