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惰性与干预

2020-12-26曹晓军

关键词:惰性协同思政

曹晓军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愈来愈被关注,不少高职院校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计划,这无疑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一大进步。与此同时,在有些高职院校也存在着思政课教师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即使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很多也仅仅是停留在参观考察层面,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惰性表现

“惰性”原是化学用语,指的是物资的化学性质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原因是物质不活泼。在日常生活中也用来指人们不愿意改变、保守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心理学术语被广泛使用。《牛津英文词典》将“惰性”视为没有充分理由的、不必要的行为拖延。惰性作为一种心理状态逐渐被广泛运用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组织惰性、教学惰性、协同惰性、创新惰性、学习惰性等。虽然使用对象不同,但是其基本内涵基本一致,即它是一种不良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与拖沓的行为习惯。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依照相关要求展开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特质的行为组合。教学惰性则是惰性概念移入教学领域的一种教学现象,可以定义为教师对教育工作,尤其是创新性教学工作的自动拖延并伴随不良体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在面对新事物的情形下表现最为明显。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的改进,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大力推广。但是思政课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惰性陷阱”。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惰性指的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明知实践课教学意义的同时,存在对思政实践课的一种拖延及其形成了的不良体验。他们对组织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意组织校外实践教学,或者敷衍了事,进而影响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效果。这种惰性体现在整个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秉承“思政课就应该是理论课”的观念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本应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深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由来已久,他们认为思政课是一门理论课,就应该立足课堂,把理论讲深讲透,至于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那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的事。这种观念过去曾一直统摄着整个思政课教学,致使有相当多的思政课教师认为不上实践课是思政课程的特性决定的,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心就应该在课堂开展理论教学。

(二)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计划的缺失

虽然各级部门反复强调加强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但是从提交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与教案来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几乎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计划中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很少,甚至缺失,校外实践课教案也没有理论课详细。

(三)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随意性突出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普遍开展了思政课听课活动,但绝大多数都是听理论课,听实践课的很少。据统计,2018-2019学年某学院教师听思政课78人次,但是没有一次是听实践课。本人曾以实践课参与者而不是听课者的身份全程观察了3次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结果发现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几乎就是“一日游”,学生自由浏览,最后获得了什么同学们自己都不清楚。

(四)极少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研究

相对于理论教学成熟的教学范式,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空白,需要深入研究,方能了解实践课的规律,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但目前这方面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还是不多。

(五)为不施行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找借口

很多高职院校总是为不施行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找很多借口。照顾学生安全、实践基地限制、学生参与少、没有车辆等因素就经常被作为不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的借口。

(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态

校外实践教学相对于在校园内、教室里安全的理论教学而言,并不会给教师个人带来多少肯定,然而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教师则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对外出开展实践教学,大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惰性形成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实践课教学惰性因为思政课的特性常常被漠视,因此对它的分析也就较少,改进的举措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实践课课时量的逐渐增加,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逐渐重视,强化思政实践课教学势在必行,思政实践课教学惰性必须从原因入手,才能实现有的放矢,标本兼治。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惰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五个方面:认知因素、情绪因素、意志因素、动力因素以及行为特征因素。以此管窥思政实践课的教学惰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影响

几千年儒家思想始终轻视体力劳动,视实践性强的工艺、技术为雕虫小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子耻于器”的世俗观念根深蒂固。这些封建残余思想是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思想根源。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教学中仍然影响深远,致使整个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难以逃脱这一思想的影响。

(二)现代思政课教学方式的路径依赖

思想道德教育本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从父子相承到师徒相传,再到行会师徒制,中国古代一直注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践养成教育。近代以后,随着学校的普及,生产与教育出现第一次分离,学校负责教育,企业负责生产。因为学校在实践上的先天不足,使得实践教学逐渐从教学中分离出去,学校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教育的理论单向度趋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负面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讲授、灌输成为主要的思政教育方式时,理论教学更是从不得已变成了理所当然。

(三)知识与经验的分离

现代化的发展是以分工为前提的,其趋势是愈来愈精细的分工。教育也从传统的整体性走向了碎片化,知识与经验以学科分门别类的形式割裂开来,在学校里仅仅以学科知识的面目存在着,而经验教育则以分工的方式把责任丢给了社会。这种趋势使得高校的思政课教学由整体性的思想培育单一化为理论的灌输,教师在这种单一化过程中,以专业化的现代理念将实践隔离出去了。久而久之,在心理与习惯上推动了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惰性养成。

(四)无助导致的畏难情绪

思政实践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其理论与实践都不太成熟与完善,给教师教学实践带来了困惑,进而产生了畏难情绪。调查显示,除去少数人本身的懒散与消极之外,教师的“惰性”,更多是教师对教学工作“无助”的表现——许多一线教师因为经验的缺乏或缺少适时的指导,在教学中没有方向,不知从何做起,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长期处于教学受挫的状态,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对工作的热情。

(五)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理论课教学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却相对滞后,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方法都还没有形成。

(七)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机制不健全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克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激发教师的欲望。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现象,对思政课整体不重视,没有真正将思政实践课纳入考核体系;二是思政课教师配备不充足,很多思政课教师每周要承担近20课时的理论教学任务,无力开展实践教学;三是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思政实践课时,但也仅仅是增加课时而已,并没有建立实践课考核激励机制,实践课上的好与坏无足轻重,自然无法激发教师开展思政实践课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实施惰性解决路径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校外实践教学惰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社会、学校都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让思政课教师乐于组织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在改变教师个人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体制。

(一)以绩效加教育,改变教学观念

观念是克服惰性的首要因素,也是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首要障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改变一个人观念最直接的方法是从社会存在出发,然后才是改变意识。高职院校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用效果来引导观念。同时,还要加大对教师与管理者的思想教育,通过理论认识与实践行动让教师确立实践教学的意识。

(二)开展实践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要加大思政课教师培训力度,通过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思政课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统筹安排思政课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增加思政课教师实践经历,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育人水平。思政课教师承担校外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个人年度考核。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践环境

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实践教学经费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学校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经费投入是关键,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加大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投入。

(四)完善实践体系,克服无助困境

学校思政课教学管理部门要集中力量加强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可供参考的思政课教学标准。这样,先让教师拿来就能用,解决畏难情绪,而后逐渐引导思政课教师不断进行深化与创新。

(五)建立实践平台,实施协同推进

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其不是哪一个单位能够完成的,学校、企业、基地,以及教师和学生都是推动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必须协同推进。高校要主动承担起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协同体系构建的任务,通过构建目标协同机制、动力协同机制、组织协同机制、沟通协同机制、评估协同机制、保障协同机制等建立协同平台,最终形成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的合力。

猜你喜欢

惰性协同思政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惰性知识
思政课“需求侧”
惰性知识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