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云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0-12-26

关键词:班会抗疫思政

边 婧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是长期以来,思政课也面临着现实困境——学生中低头族、睡觉族、无所事事族让人忧心,出勤率、抬头率、参与互动率很不令人满意。思政课迫切需要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变革,使课程能真正“落地”。在“落地”的一系列改革中,实践教学改革是重要内容,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

一、探索背景

(一)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2008年教育部规定在本科思政课学分中划出2学分、专科划出1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此后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能否开展好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水平和效果。笔者所在学校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大力开展实践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洞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水平。可见,实践教学成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有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政课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线上与线下的统一的教学要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开展“云实践”的必要性

2020年初的疫情,“停课不停学、不停教”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场 “大考”。面对考验,全国各地高校响应教育部号召,创新各种网络教学方式,掀起了一股线上教学热潮。笔者所在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OBE视角下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认真贯彻“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打造互动式课堂,切实提高思政课实效性。老师们积极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疫情防控问题,讲好疫情防控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与中央决策部署,彰显出理论的力量。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真正实现思政课“入脑入心”。在顺利完成思政课的理论课教学任务后,如何开展社会实践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社会实践需要学生走出家门、深入社会、感知生活,而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些都无法实现,如何借鉴理论课的教学经验,在云端开展社会实践,老师们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以“学习抗疫事迹、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云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疫情背景下“云实践”开展情况

(一)方案设计理念:大思政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首次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思政工作理念。基于这一工作理念,各高校需整合已有思政资源,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而在实际工作中,协同育人机制并没有真正形成,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育人合力。笔者在制定实践方案之前,全面评估了开展“云实践”各环节可能遇到的难题,深刻认识到要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必须动员各相关部门全程、全方位参与并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践目的

为了全面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示精神,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切实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提升线上教学效果,丰富线上教学形式,根据《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思政课教学组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思政课整体教学安排,笔者克服重重困难,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科学制定概论课社会实践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学习抗疫事迹、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概论课“云实践”活动,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使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实践过程

实践方案精心设计了“六朵祥云”(云收集、云学习、云讨论、云创作、云班会、云评价)方式开展社会实践,从收集抗疫事迹材料到深入学习典型模范,从分享学习心得体会到创作作品表达爱国情、报国志,重头戏“云班会”一周内在全校广泛而热烈地开展,遴选优秀作品进行分享与表彰。环环相扣的六个环节让“云实践”从云端到落地,不仅起到了深远的教育意义,更为今后思政课社会实践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1.云收集

“云收集”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全体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网络到现实、从视频到图片、从抗疫大英雄到身边小人物,从不同角度收集战“疫”过程中感动国人的瞬间。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再一次感受了中国抗疫的伟大经历,这种教育是浸入式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影响。

2.云学习

任课教师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分类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哪一类资料比较感兴趣,不仅可以抓住00后学生的兴趣点,在后面的环节中这类资料可作为重点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将整理好的资料上传线上学习平台如学习通、云班课、QQ群共享等,供每一位同学进行“云学习”,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深入学习,满足自己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3.云讨论

通过学习抗疫先进事迹,对国家在抗疫战斗中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进行深刻分析,将其整理和提炼,在线进行“云讨论”。为了使讨论扎实有效,能直击学生的内心困惑,方案精心设计了五个视角二十个问题,要求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要言之有物,不但要谈清是什么,说明为什么,更要谈学习先进事迹内化出的动力促动自己做些什么。虽然是线上讨论,但是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讨论积极热烈,展示了青年在疫情学习中的成长与担当。本次“云讨论”正值“五四”运动101周年之际,学生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重要内容特别是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砥砺奋斗、绽放青春梦想、不负青春韶华。

4.云创作

为了将讨论心得落地,社会实践精心设计了“云创作”环节,要求同学们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专业背景,用作品表达自己参加本次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虽然有空间的限制,但是700多个小组仍克服困难,利用互联网远程联络,齐心协力完成了作品创作。全体教师认真组织,精心筹备,指导学生确定选题方向、拍摄作品、撰写报告等,每个环节都认真指导、反复修改,严格把关,确保质量。同学们利用电话、微信、QQ等通讯手段和学习强国、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开展调研,自绘防疫宣传漫画海报,自拍宣讲防疫知识视频、调查所在地疫情状况及当地采取的措施、结合专业设计防疫作品等。“云创作”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全校共计108个班级700多个小组以不同形式均按要求提交了社会实践作品,作品形式包括宣传漫画、防疫视频、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心得体会又分为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体裁,据统计共收到学生实践作品700多件,出现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优秀作品。通过创作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打赢疫情防控的战斗中,在社会实践中聚焦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5.云班会

“云班会”是“六朵祥云”的重头戏。6月12日至18日一周时间内,100多个班级由班主任主持召开了云班会,学生们在云班会上用一件件作品展示、一段段视频分享、一个个故事讲述,分享了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看到的中国力量。同时学校9位校领导分别深入6个二级学院的11个班级参加社会实践成果交流展示云班会,在“云”端,领导们的点评向同学们隔空传递,全程与同学们互动交流,让同学们倍感振奋。

“虽然我们不能在抗疫一线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但是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比如记录下这些感人的事迹,感恩他们的付出,向更多人传递他们的温暖与爱。”在班会上,学生代表讲述了创作的初心与目的。有同学这样分享了她们的创作心得:“我们小组的作品是一组漫画,通过故事情节讲述了疫情从发生到最后抗疫成功的经历,创作作品的过程感觉自己又重新经历了当时紧张的经历,更让我珍惜现在的抗疫成果。”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历练和成长,足不出户在线上即可进行社会实践,使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自己在青春“战疫”的体验中获得了成长,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6.云评价

为了让同学们互相分享社会实践成果优秀作品,并对优秀成果的创作者进行表彰,在云班会结束后,“云评价”在线上火热开展。本次评价任课老师评分占70%,学生云端投票占30%,同学们在线上浏览作品、互相学习借鉴,给优秀作品投下自己宝贵的一票。“同样是海报,他们小组的作品立意深远,展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学习了……”,“他们的视频拍摄的很不错,我们的PPT略显简单了一点……”,云评价不仅评选了优秀成果进行表彰,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三、疫情背景下“云实践”的成效

(一)助力大思政落地

本次“云实践”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工处、团委、宣传部共同打造,校领导亲自进班参加云班会,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不仅助推大思政格局落地,更是学校思政融通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产生一系列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总体规划这次云实践,任课老师全程负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的小组采用了视频、手书、海报等新颖的形式呈现作品,对专业功底要求较高,专业课教师便悉心指导,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学工处全面部署云班会落地工作,召开学工例会从细节落实。辅导员不仅下达工作任务,更是亲自上阵,或是亲自主持云班会,或是和班主任一一落实、亲自指导,从云班会采用的平台到班会流程,每个细节都多次和班主任沟通交流。班主任认真落实云班会落地,虽然是第一次和课程合作开云班会,但是都精心准备,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云班会。宣传部用镜头把云班会过程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下来,团委对精彩作品的创作学生给予素拓分认定,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校领导亲自参与11个班级的交流现场,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非常珍惜这次零距离的交流机会。

(二)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云实践”是常州纺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疫情特殊时期创新的实践模式,自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实践内容丰富多彩、成效显著,不仅是疫情防控状态下创新思政课社会实践的成功探索和尝试,也助力于学校思政融通的理念落地,实现了“三全育人”。这次成功尝试也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

1.优化实践教学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活动,而且是需要学校所属各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协作的教育活动。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要优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整体联动作用。

2.丰富实践教学载体。传统的实践教学一般以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参观走访等形式进行,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条件,把传统的实践教学延伸到互联网空间,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开拓了新的实践教学载体。如积极探索搭建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打造数字化模拟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搭建红色文化VR/AR体验馆、数字化革命博物馆等,将虚拟实践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转到‘现代’,从‘网下’走到‘网上’,更好地实现全员覆盖,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班会抗疫思政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团结抗疫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