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实践应用*
2020-12-26甘露
甘 露
(建瓯市第一小学 福建南平 353100)
体验式学习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指教师依据活动主题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体验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但是,课堂上有的体验活动仅限于活动的形式,并未触动学生的心弦,这种体验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行为执行力。体验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本身,而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课前,依据活动主题指导学生开展生活调查体验活动,打通学材与生活的联系;课堂遵循儿童天性,创设生活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勾连学材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课堂体验的深度;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升华学材与成长的联系。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观察体验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回顾过往的场景,不断实现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
例如,我在《我们不乱扔》一课的教学前,通过观察,发现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有待加强,表现为在学校等监督力度较强的公共场所能自觉爱护公共卫生,但是在其他公共场所,就不能保证自己不做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为此,我在开展课堂主题活动时通过课件创设了我们去郊游的情境,课件里呈现了脏、乱的体育馆图片,将垃圾随处可见的河边与整洁的体育馆画面及清澈的小河的画面进行比较,让学生议一议什么样的地方让我们心情舒畅。接着我又展示本班小朋友到图书馆上完阅读课后书架上杂乱摆放的书的照片,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强烈的对比,勾连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了学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有的学生谈到假期和爸爸妈妈到三亚旅游时看到有的游客垃圾不扔到垃圾桶里,有的还谈到学校保洁阿姨每天都能在校门口扫到两大垃圾桶的广告单。最后,通过创设让同学们竞聘市环保局长助理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提一些建议。
我让学生说一说作为小公民,我们能为创设美好家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一系列创境体验活动,学生明白了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承担一份保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学生在观察与建议中学会参与社会的过程,这也是自我照镜子的过程、自我教育的过程。创境体验活动自然地勾连起学材与社会的联系。
二、沟通生活联系,开展调查体验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基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领悟,学生唯有积极主动地融入生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用眼、用耳、用心、用脑去观察和思考当下的生活、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以此来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紧扣活动目标,开展课前基于生活的调查,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一)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调查活动,以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不做“小马虎”》一课之前,通过调查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自己的马虎行为没有形成意识,家长也没有及时引导,从而使马虎成为习惯。有不少孩子在学习上常因书写不认真,使得出现汉字少笔画、数学计算看错运算符号、写拼音漏了拼音声调、试卷忘记写名字、忘带课本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因不认真而丢三落四,给自己及大人添了不少麻烦,如忘戴红领巾、忘带门钥匙、穿错鞋子、拿错毛巾、按错楼层门铃等。小学生为什么会这样“马虎”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自律能力比较弱,并没有意识到“马虎”的危害。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小朋友们,什么样的人才被叫作‘小马虎’呢?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马虎’行为呢?”在提问激趣之后,我给学生讲述“小马虎的故事”,并且让学生回家以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根据调查表开展调查活动,在调查中找到相应的答案。积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这两个方面,找找自己马虎的原因。在进一步的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可能马虎,每个人的马虎行为都不一样,悦纳自己的同时也要正视它,能逐渐发现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马虎行为,思考怎样才能不马虎。这样的调查体验打通学材与生活的联系,让孩子们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体验基础。
(二)沟通学材与生活的联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转化为学材,并且沟通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我在教学《我是一张纸》一课之前,先让一部分学生去调查一个二年级小学生一天用纸的张数、所在班级的全班同学一天用的总纸张数、一个年级段的全体同学一天用的总纸张数,并让学生观察在学校中有哪些浪费用纸的现象,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用新本子,看到漂亮的新本子就把才用几页纸的旧本子给扔了。再安排另一部分学生去市造纸厂了解造纸的过程。通过两部分学生的调查,让学生树立珍惜每一张纸的意识,也为课堂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交流体验的基础,为节约行动落到实处做铺垫,勾连了学材与生活的联系。
三、对接生活经验,推进实践体验
所谓实践体验,主要是在增加学生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生活力,转变学生的认知与价值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此推进他们的实践体验。
例如,在教学《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我在课堂活动之前,通过观察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溺爱,许多孩子需要自己坚持独立完成的事情,家长都大包大办。学生已经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学习阶段,可有的学生在家还要父母喂饭、上学要父母帮忙整理书包。学生的意志品质都较薄弱,怕苦畏难的现象比较普遍。坚韧的生活态度需要在日复一日的实践活动中、在不断锤炼自我的过程中渐渐地培养起来。所以在《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活动设计中,我结合学校开展的金水杉成长节活动设计了“我是坚持小达人”的21天活动记录卡。让学生真实地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让“坚持”成为一种生活好习惯。
又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在课后除了让学生记住家人的生日作为表达爱的一种方式外,还让学生制作“爱的储蓄包”,把自己对家人的爱的表达用画记录下来并收入爱的储蓄包,鼓励学生将对家人的爱付诸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将感恩教育渗透在点点滴滴之中。再如,教学《干点家务活》一课时,我通过展示自己小时候干家务活的照片,同学生分享帮妈妈擦窗户、到山上帮爷爷摘橘子、挖蕨菜的经历,激起孩子们对自己过往的家庭生活中的场景的回忆,也激发孩子们参与干家务的热情。孩子们在课上纷纷讨论起来:“我们可以干好哪些家务活呢?我们可以向谁学干家务活呢?要是家长不让我们干家务活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向干家务最棒的奶奶学习整理自己的衣柜。”有的学生说:“我爸爸用烤箱做的蛋挞最好吃了,我可以向爸爸学习怎样做蛋挞。”还有的学生说:“我可以帮我妈妈剥豆子,妈妈最爱用豆子磨豆浆喝了。”还有的学生说:“如果大人不让我们干家务活,那我们就可以将课本翻到47页,让大人们明白干家务活是小朋友动脑筋、长本领的好方法。”听着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交流着,我感受到责任心、爱心的种子正悄悄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生根。一周后的课上,学生们有的带来了自己做的蛋挞,有的带来了自己学干家务活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分享着其中的快乐、辛苦还有窘况。通过这个主题活动的实践体验,学生们也探索出自己的“家务经”,并更加理解了大人们的辛劳,懂得珍惜家人的劳动成果,也培养了其勤劳、自立的品质。干家务活的实践体验,升华了学材与成长的联系。
总之,《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