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置针与改良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2020-12-26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李灵莉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6期
关键词:静脉炎神经外科输液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464000)李灵莉

研究发现,选择合适静脉输液工具,减少穿刺次数,延长置管时间,可显著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穿刺痛苦。留置针是既往常用静脉输液用具,能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扎针恐惧。改良中等长度导管是另一输液用具,与留置针具有相同功效,但能否降低置管并发症仍需进一步验证。为此,本研究选取神经外科患者280例,旨在对比留置针与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2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留置针组(n=140)与导管组(n=140)。留置针组:男74例,女66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52.36±7.44)岁;输液时间7~48d;平均时间(26.22±9.24)d。导管组:男76例,女64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5.01±6.96)岁;输液时间7~48d;平均时间(27.01±9.75)d。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例标准 纳入标准:神经外科患者;输液时间≥7d;同意利用留置针或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置管;签署研究同意书。排除标准:插管途径或穿刺处存在皮肤破损、感染源或肿胀者;置管处具有血栓史、血管外科手术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

1.3 方法 ①留置针组利用留置针进行穿刺置管,采用20G~24G静脉留置针(BD公司),以静脉留置针输液法操作,期间采用3~5ml肝素盐水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②导管组利用改良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清洁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确保针尖和皮肤呈15°~30°角度,直刺血管,回血后少许推针,至针头完全没入血管,取下止血带,推出针芯,左右固定;穿刺区域覆盖无菌敷料,保证穿刺点无菌,每周常规更换正压输液接头和敷料1次;输液完成后对导管进行分析,避免产生血栓,或发生堵管现象。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观察指标,包括留置时间、穿刺次数;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留置针组留置时间(3.24±0.58)d短于导管组(16.58±3.58)d(P<0.05);留置针组穿刺次数(5.11±2.11)次多于导管组(1.25±0.52)次(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 留置针组并发症发生率27.86%高于导管组7.14%(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为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带来快捷与简便,能随时打开静脉通道给药,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可减少反复穿刺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研究发现,静脉留置针常因病人躁动不能控制、药液外渗导致局部肿胀及硬结、局部静脉炎、导管阻塞等因素造成留置失败,增加穿刺次数[1]。研究报道,高渗透压、每天输注液体>1500ml、pH值<5和pH值>9是发生静脉炎重要危险因素,且神经内科患者基本符合以上条件,病程长、需大量补液、输注pH值<5抗菌药物、应用渗透压高达1100mOsm/L的甘露醇等高渗性药物,对血管刺激大,易产生静脉炎[2]。《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指南》2011版指出,与外周短导管相比,改良中等长度导管可降低静脉炎风险。改良中等长度导管是8~25cm长的外周静脉通路装置,通常于上臂肘部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置入,尖端位置处于肩下部或与腋窝水平,不超过远端腋静脉,无需X线尖端定位,用于连续静脉内药物输注,具有反复穿刺少、留置时间长、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本研究发现,留置针组留置时间短于导管组,穿刺次数、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导管组(P<0.05),可见相比留置针,改良中等长度导管是安全、快速静脉通道,具有补液迅速、留置时间久、患者痛苦小等特点,适用于神经外科患者,能满足长期输液需求,确保置管安全性,减少护理人员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相比留置针,改良中等长度导管能明显减少患者穿刺次数,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可作为神经外科需长期输液患者常规输液用具。

猜你喜欢

静脉炎神经外科输液
神经外科教育在中国“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现状
侧俯卧位摆放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护理
湿热烧伤膏对神经外科正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影响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张波:行走在神经外科前沿
消化内科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