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僧一行与嵩山

2020-12-26宫嵩涛

关键词:嵩山开元少林寺

□宫嵩涛

僧一行(公元683 年—727 年),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遂,俗姓张,后出家为僧,法号敬贤,因其精研一行三昧,得法名“一行”。 卒年四十五岁,赐谥“大慧禅师”。

会善寺祝发

武周长安三年 (公元703 年),21 岁的一行,在父母俱殁后出家为僧,师从“嵩山大照禅师咨受禅法”[1]。 大照禅师即普寂 (公元651年—739 年),俗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幼年即修学经律,神秀弟子,长时间在嵩山阐扬禅法。 而印度高僧善无畏则是在嵩岳会善寺与“大德禅师敬贤(一行)和尚对论佛法,略述大乘要旨,顿开众生心地,令速悟道,及受菩萨羯磨仪轨”[2]。 由此推断,僧一行是在嵩山会善寺剃度为僧的。

一行学识甚广。普寂大师有一次在会善寺举办大法会,前来参会者“数逾千众”,会前普寂大师请隐居嵩山的学者卢鸿作文赞之。 法会开始,“鸿持文至寺,置于几案。 钟梵既作,鸿谓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字僻词奥,盍选朗悟者面为指授’”。 卢鸿说罢,看着一行,微笑颔首。“寂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一览,复致几上。鸿怪其轻脱。 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抗音宣诵,一无遗漏。 鸿愕视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也,当纵其游学。 ’”[3]178

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一行奉敕入京,在参与翻译印度佛经的过程中,向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两位大师学习密法,并在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时,撰辑了阐释密宗理论的权威著作《大日经疏》二十卷。 其后,一行又拜西域僧人不空为师,不空在其《金刚顶经大瑜伽秘密心地法门义诀》中说:“开元七年(公元719 年), 至于西京(洛阳), 一行禅师求我灌顶。 ”同时修习胎藏密法和金刚密法的一行将二者融为一体,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 唐代密宗传法在嵩山会善寺很是兴盛,从《嵩山会善寺碑》中记载的“印土僧来献龙宫之贯,梁园起刹比鹫岭之开莲”[3]487-488中可窥见一斑。

创建嵩山戒坛

嵩山戒坛位于会善寺西墙外的半山坡上,由唐代僧人元同律师、一行禅师创建,唐、五代、宋、金、元、清时期称之为戒坛院,明代称之为戒坛寺。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 年),陆长源在《嵩山会善寺戒坛记》碑文中描述了此戒坛:“先是有高僧元同律师、一行禅师,铲林崖之欹倾,填乳窦之窈窱,甃玉立殿,结琼构廊,栴檀为香林,琉璃为宝地,遂置五佛正思惟戒坛。 思惟者,以佛在贝多树下思惟,因名贝多为思惟。 即三花之义在此。 ”①陆长源《嵩山会善寺戒坛记》碑,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 年)刻立,碑现存会善寺内。由此可见该戒坛初建时的奢华和环境的庄严。 但碑文中没有提到创建戒坛的具体年代,元同律师生平亦不详,创建戒坛的时间只能从一行禅师的行迹中寻找。

一行在会善寺为僧的时间是武周长安三年至景龙四年(公元703 年—710 年),前后有8 年时间,从普寂咨受禅法,年20 多岁,虽然在学界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但还不具备倡建戒坛这类大型宗教文化设施的影响力。 开元五年(公元717 年),一行奉敕从荆州当阳山入西京长安,从事天文和宗教工作。 开元十年(公元722 年), 一行随玄宗李隆基驾到东都洛阳,并留居东都。 嵩山位于东都京畿之内,据此推算,一行禅师会同元同律师创建戒坛, 当在此时,即开元十年至十一年(公元722 年—723 年)。戒坛竣工伊始, 每天都有数百人来此供佛,每年于此受戒者有千人之多,“岁成具戒者盈千,日受洁供者数百;灵山之内,寺为首焉”,“有琉璃坛兮镇梵宫”[3]487-489。 这个“寺”和“梵宫”是会善寺,丛林之盛,甲于东都。

贞元十一年(公元795 年),会善寺和戒坛损毁情况严重。 东都洛阳安国寺临坛大德乘如,申述朝廷,唐德宗李适同意,命乘如和安国寺上座藏用,东都洛阳圣善寺行严,嵩山会善寺灵珍、惠海等大德高僧,主持修建会善寺和戒坛。

到大和初期,距嵩山会善寺、戒坛再次复兴已30 余年,这一时期的李唐朝廷对出家人管控非常严格,不许百姓随便剃度。 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中这样记述:“大唐大和二年(公元828 年)以来,为诸州多有密与受戒,下符诸州, 不许百姓剃发为僧, 唯有五台山戒坛一处、洛阳终山琉璃坛(嵩山戒坛)一处,自此二处,皆悉禁断。 ”[4]从日僧圆仁记述的文字中可知,在唐武宗李炎毁佛的前期,一行等人创建的嵩山戒坛还是全国两大戒坛之一。

五代后梁之初,为了营建汴京宫门,曾撤去会善寺的许多建筑,其中也包括戒坛。 因为戒坛石柱所镂神像有赤裸上身者, 故未运走,幸得保留下来[5]。

清代末年,“坛已圮,基仅存,四石柱刻天王像,横仆蔓草中”[6],给人以荒凉破败的景象,后又丢失两石柱。

1959 年,经河南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登封县人民文化馆负责文物保护的干部宫熙同志主持对戒坛遗址进行原状保护修缮,使之以清末的景观保存到现在,作为唐净藏禅师塔的组成部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持恩旨至嵩山少林寺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少林寺都维那僧惠义“不闲敕意,妄注赐地为口分田”,偃师县衙署据此把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二月十五日秦王李世民赐给少林寺的40 顷田地,登记为口分田,把原有的口粮田“常住僧田六十顷”没有再作为少林寺的“田产”给予登记。 官署如此办理,少林寺僧感觉大亏,“僧等比来,知此非理,每欲谘改”,开始常年上访,要求官府改正。 从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开始上访,到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冬天结案,时间长达97 年。 朝廷下发状牒至东都留守及河南府,将原有口分田60 顷、秦王李世民赐地40顷, 共计100 顷,“从实改正”,“特敕还寺”,“附籍从正”, 少林寺住持慧觉代表众僧领取了“丽正殿牒”文。

为预防再次出现误报、 错误登记朝廷赏赐田产属性的事件, 官府要求少林寺僧把武德四年、武德八年、贞观六年、开元十一年等八次朝廷赏赐少林寺田地、水碾的敕书,调查牒文, 落实田产的牒文等官方文书一一刻写在多块碑上①唐《太宗文皇帝御书》组碑,唐开元十六年(728)刻立,碑现存少林寺常住院内。,明明白白昭示大家。 并由唐玄宗李隆基“爰降恩旨”,御书“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作为碑额,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十二月下旬,赐送少林寺镌勒碑石。 这件事情,吏部尚书裴漼在《皇唐嵩岳少林寺碑》中作了如下记述:“以此寺有圣缔构之迹,御书碑额七字。 十一年冬,爰降恩旨,付一行师,赐少林寺镌勒。 ”①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十二月下旬,一行受唐玄宗李隆基委派,持玄宗御书“太宗文皇帝御书”七字,护持恩旨至嵩山少林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 年)七月十五日,御碑勒竣, 竖立于今天少林寺常住院内钟楼门前,现在碑文依然清晰可读, 使我们完整地了解了1300 多年前少林寺田产官司的始末。

编制《大衍历》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 天文官使用《麟德历》多次预测日食不准,玄宗命一行主持修编新历《大衍历》。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一行委派太史监南宫说到嵩山南麓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 周公土圭测日影的地方修建测景标准点,用于规范后期相关的测量工作。 测景标准点形制沿用周公土圭之制(即表高八尺,圭长一尺五寸),以青石制成,取名“周公测景台”。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 年)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一行主持发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地测量。 测量地域北到铁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南到交州(今越南中部地区)共13 个地点,测量内容包括当地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日影长度,北极高度,昼夜长短等。 其中,通过对滑州白马、汴州浚仪、许州扶沟、上蔡武津四个地点的实测数据计算,一行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 的传统说法,“得出了北极高度差一度,南北两地相距351 里80 步(唐代尺度)的结论”[7], 开创了科学史上用观测方法确定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先河。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 年),《大衍历》初稿编制完成,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 年),《大衍历》颁布实行,并一直沿用达800 年之久。

为了纪念一行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1964年11 月9 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1972”,被命名为“一行”小行星(1972 Yi Xing)。

结语

僧一行嵩山行迹,过去记述多散乱。如祝发嵩山佛寺,唐李华所撰《玄宗朝翻经三藏善无畏赠鸿胪卿行状》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中都将一行身份作“嵩山嵩阳寺僧”,原因是一行师“普寂住锡嵩阳寺”,仅《三藏禅要》中记述其为嵩山会善寺僧。结合嵩山佛教寺院现存文物,笔者认为僧一行是会善寺僧是正确的。 因为嵩阳寺始建于北魏,隋代已改为嵩阳观,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代易为奉天宫,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幸临嵩岳的行宫。五代、北宋及其以后为嵩阳书院。也就是说,隋朝以后嵩山已无嵩阳寺,《宋高僧传》等文献中所述的“嵩阳寺”可理解为“嵩山之阳的佛教寺院”。 此外,《嵩书》《说嵩》《嵩山志》等地方志皆有普寂师剃度于嵩岳寺,经常往来于嵩岳寺、会善寺、少林寺等嵩岳佛教名刹的记载,独不见嵩阳寺的只言片语。而会善寺现存的唐《嵩山会善寺戒坛记》碑、宋《嵩山会善寺碑》等碑刻中可见关于僧一行活动的记述文字,据此分析僧一行在嵩岳诸多伽蓝名刹中与会善寺的关系最为密切。 鉴于此,1959 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 登封县人民文化馆在会善寺成立“僧一行纪念馆”,重在宣传一行禅师在佛学文化、 天文科技、 算学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吸引了众多中外观众。

猜你喜欢

嵩山开元少林寺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编辑部的故事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我爱我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讨价还价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我要去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