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造瘘术后的护理
2020-12-26廖柳园
廖柳园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0 引言
肠造瘘术是外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常用于结肠、直肠和肛门严重疾病的一期手术治疗,用于解除肠梗阻、控制肠道炎症,是挽救生命、治愈疾病的重要手段。新生儿肠造瘘大多是短暂性的,术后3~6 个月,患儿全身基本情况好转,即可进行二期手术或者关瘘手术,以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本文新生儿肠造瘘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共13 例新生儿造瘘术后病人,年龄最大19 d,最小0 d,平均2 d,住院天数最长45 d,最短10 d,平均(21±1)d,男10 例,女3 例,结肠造瘘11 例,回肠造瘘2 例。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将患儿置于新生儿辐射台上,保持患儿皮肤温度在36.0~36.5 ℃,予心电监护及指脉氧监测,观察生命体征。予禁食,留置胃管,胃肠减压,观察有无腹胀加重、呕吐等症状,完善相关检查,准确记录患儿24 h 出入量。
2.2 营养支持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予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儿身体基本需要量。监测血糖,研究表明HIE新生儿血糖水平明显存在紊乱,低血糖与高血糖均会出现,血糖紊乱与脑损伤程度关系密切[1]。
2.3 严密检测生命体征
患儿居住的新生儿室的室温应保持在25.0~28.0 ℃[2],应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上,体重低于2 kg 的置于暖箱中,使新生儿处于中性温度,预防新生儿肺部感染及硬肿症的发生[3]。术后体温如低于38.0 ℃则属术后吸收热,高于38.5 ℃则需采取物理或者药物降温措施,注意在擦浴和治疗时不可暴露过久并采取保暖措施。
2.4 引流管护理
肠造瘘患儿术后基本都要禁食、留置胃管、胃肠减压,部分患儿会留置尿管和腹腔引流管,应保持各引流管固定完好、引流通畅,定时更换引流袋,班班交接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
2.5 伤口、造瘘口护理
患儿造口一般置于腹部伤口之上,伤口易受肠道分泌物及大便的污染,加上患儿无自理能力,无法配合,哭闹严重易造成伤口裂开、造瘘口脱垂或回缩。故必须严密观察伤口及造瘘口情况,保持伤口敷料和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予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伤口每日2~4 次,每次20~30 min,距离皮肤30 cm 以上,避免烫伤皮肤,促进伤口愈合,注意保暖。
2.6 并发症护理
新生儿肠造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儿的临床康复造成极大的威胁[4]。严密观察瘘口情况,准确记录患儿出入量,动态监测患儿血糖、血常规、电解质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避免患儿哭闹,予安抚奶嘴,适当拥抱,必要时使用镇静剂。在患儿瘘口周围皮肤允许的情况下可尽早使用造瘘袋,防止肠液腐蚀患儿皮肤引起瘘口周围炎症。
2.7 心理护理
大多数的患儿家属因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其对患儿术后预后及并发症的护理和远期生活质量过于担忧,产生焦虑、恐惧、自责等不安的心理。术前应向家属详细的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术前术后护理及预期等,介绍相同病症的家属认识,共同交流肠造瘘术后护理的成功经验,减轻患儿家属的不安心理。
2.8 健康宣教
患儿衣物要柔软舒适,避免穿紧身衣,以免摩擦造瘘口影响造瘘口血运循环,造成造瘘口黏膜损伤出血或者缺血坏死。指导并告知患儿家属造瘘口护理和造瘘袋的使用要点,家庭护理的观察要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造瘘袋的使用
造瘘袋有一件式和两件式、凹面底板和凸面底板,根据患儿造口情况选择合适的造瘘袋。一般造口有回缩和凹陷的我们选择两件式凸面底板的,其余选择一件式。应用方法如下:首先将患儿造瘘口处以及周围皮肤用温生理盐水或者温水进行彻底清洁,并利用干燥的无菌纱布或消毒棉球将其擦拭干净,最后在造瘘口及其周围皮肤撒适量造口皮肤保护粉剂,保留1~2 min 即可用干净棉签擦去,在造瘘口皮肤上均匀的涂抹皮肤保护膜,根据患儿造瘘口的大小剪裁一个适当大小的造口袋将其粘贴在患儿造瘘口处,紧紧按压粘贴3~5 min,粘贴前可以加热一下造口袋的底盘增加其可塑性更加粘合。若患儿造瘘口出现溃疡,应涂抹溃疡粉;若患儿腹部缺乏平整,应在造口周围凹陷处和周围皮肤涂上防漏膏填平,可以有效的避免皮肤受到排泄物的损伤,再用3M 黏贴透明敷料将造瘘袋边缘和部分皮肤固定,可以增加造瘘袋与皮肤的贴合度,有效防止造瘘袋脱出。
4 结果
在选取的13 例患儿当中,有1 例患儿因哭闹严重,自身营养吸收差等原因造成伤口开裂、肠外露行肠造瘘、伤口二次缝合术。最终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5 结论
护理人员应与家属紧密联合,共同努力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为患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