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2-26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467000张红燕肖雪青贾利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467000)张红燕 肖雪青 贾利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n=65),A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6.93±3.75)岁。B组男36例,女29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7.11±3.90)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显示空腹血糖(FBG)≥7.0mmol/L,2小时后血糖≥11.1mmol/L;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严重糖尿病并发症;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全身性感染;免疫功能紊乱;恶性肿瘤;精神障碍;沟通障碍;随访丢失。
1.2 护理方法 A组接受常规护理,B组接受糖尿病护理小组的护理干预,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任小组长,1名糖尿病专科主任医师任小组指导老师,其余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所有小组成员均定期接受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并制定合理完善的健康教育手册;②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在护理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诉求;③健康知识教育:结合患者学历背景对其进行一对一健康知识教育,逐条向患者讲解相关内容,并及时解答患者疑问;④心理干预:指导患者通过多种方式转移注意力。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情绪变化,对于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针对性干预,督促家属多陪伴患者;⑤饮食干预:结合患者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饮食计划,以低GI食物为主,严格控制糖分摄入;⑥运动干预:督促患者每日进行散步、慢跑、跳健身操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但运动强度不易过大,可随着锻炼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BG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低血糖发生率;使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存质量评定量表(DSQL)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共27个项目,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和SPSS22.0,定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FBG水平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FBG水平:A组(8.63±0.48)mmol/L,B组(8.59±0.52)mmol/L,无显著性差异(t=0.456,P=0.649);护理干预后,B组FBG水平(6.22±0.55)mmol/L低于A组(7.24±0.43)mmol/L,差异显著(t=11.779,P=0.000)。
2.2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B组低血糖发生率(4/65,6.15%)低于A组(12/65,18.46%),差异显著(P<0.05)。
2.3 护理干预前后DSQL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DSQL评分:A组(85.01±3.24)分,B组(85.22±3.08)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A组DSQL评分(65.78±3.18)分低于B组(73.91±3.35)分,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糖代谢功能障碍,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最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到2014年全球现存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3.87亿,且这一数量仍在快速增长,现已成为威胁全球居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糖尿病的治疗亦是一个极为复杂过程,许多患者对糖尿病了解不足,自护能力和治疗依从性较差,无法维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血糖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或血糖波动较大[2]。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亦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临床多为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护理模式,其护理工作内容多集中于落实医嘱,且随意性较大,亦缺乏护理工作的连续性,现以无法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护理模式迫在眉睫。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的B组患者护理后FBG水平和治疗期间的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接受常规治疗的A组,且B组护理后DSQL评分水平较高。这表明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提高血糖控制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较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