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理机制临床研究
2020-12-2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00陈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00)陈彦
1 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降低,心脏排血量不能满足人体组织新陈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以及组织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相关统计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约有450万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而美国约有650万病人。慢性心衰的发生率目前有不断提高的趋势,病人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心衰指南颁布及更新,为慢性心衰的规范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医中药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慢性心衰的治疗领域,在改善患者症候、生存质量、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同时也改善了患者的心脏功能。
根据中医学理论,这种疾病可划分到心悸、哮喘等范畴。类似心力衰竭的一些证候及治疗早有记载,如“胸痹断气”、“喘逆倚息不得卧”、“喘息胸痛”等。著名古医书《备急千金要方》最早提出“心衰”一词,同时论述到“心衰则伏”。《金匮要略》详细地论述了心衰的病理和症状:“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丹溪心法》对心衰的机理进行论述“心虚而停水,则心中,虚气流动水即上乘,心不自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对慢性心衰证候进行分析,并认为其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兼有痰、饮等。心力衰竭同时也和肺、脾存在密切的关系,心主血脉,心气虚导致气滞血瘀,同时影响到肺脾肾的功能,导致水分津液循环无法正常运行,肾纳气功能受到影响而引发水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草药在利尿、强心方面表现出很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对神经内分泌活性调节方面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改善心肌重塑。
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提出的,“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总体上分析可知这种药方中茯苓为君药,可起到一定渗泻湿浊的效果,有利于化解水湿并消肿。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助水行。茯苓具有一定温润作用,温化利湿的效果,白术可滋补脾,脾功能正常则可去湿邪。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现试从本方各组分的药理作用角度进行分析,明确其治疗心衰的机理。
2 苓桂术甘汤各组分的药理作用分析
2.1 茯苓 茯苓素的利尿消肿效果很明显,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药物可有效地激活细胞膜上的酶。可竞争醛固酮受体,逆转醛固酮效应。醛固酮能加速心肌纤维化,影响到舒张顺应性降低,在此影响作用下左心室充盈压提高,而降低左心室射血能力,并进而加速了心衰的发展。茯苓具有独特的功能,可以延缓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塑。宁康健[1]等通过对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茯苓水煎醇沉液的方法,收集膀胱尿液,对比分析发现茯苓对兔的利尿效果很显著,效果和剂量密切相关。刘新[2]等通过对小鼠应用茯苓单味药物煎剂与空白组对比具有利尿作用,与速尿组对比有类似的利尿作用,茯苓桂枝(2∶1)较单味药物应用有更强的利尿作用。
2.2 桂枝 桂枝中含有原儿茶酸,临床经验表明其利尿效果很明显,一些学者研究过程中给犬静脉注射五苓散,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尿量大幅度增加,对比分析发现和给犬单纯静脉注射桂枝相比,注射其他四味药物的效果较差,桂枝增加尿量的效果更明显。因此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主要的利尿成分。
2.3 白术 陈静进行此方面研究过程中,对白术进行药理分析,结果发现其成分对大鼠利尿作用,这主要和其中的挥发油存在相关性[3]。
3 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研究进展
王靓[4]等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其建立了一个慢性心衰大鼠模型,同时进行了对照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苓桂术甘汤对这种大鼠模型的心肌TNF-α蛋白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同时也可促进大鼠血清中NF-κB下降,降低了炎性反应水平,对心衰的预防效果好很明显,应用价值高。朱梓铭[5]等经过对苓桂术甘汤与慢性心衰网络药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善心肌细胞代谢、参与心率调节、控制血压调节血管活性、改善糖代谢及脂代谢等。张雨田[6]在此研究中通过苓桂术甘汤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和单纯西药相比,苓桂术甘汤联合西药疗法的效果更好,差异存在统计意义。石磊[7]通过本方对慢性心衰37例进行治疗,结果发现和西药相比,效果也明显提高。刘凯[8]所做的研究发现复方苓桂术甘汤的利水效果很明显,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温阳活血。
以上具体分析苓桂术甘汤的组分和其对心衰的治疗作用,理论上证明苓桂术甘汤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通过干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起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