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下的住区规划教学改革研究
2020-12-26梁鑫斌郭娜娜连洪燕周宝娟
梁鑫斌,郭娜娜,连洪燕,周宝娟
(1.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2.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0 前言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下文简称为“新标准”)于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住区规划的新阶段,自此在住区规划中的目标定位和思维导向都会相应做出调整[1]。虽然目前在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上仍存在偏差,但规划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以人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这不仅是住区规划本身的转变,也为当前住区规划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要求[2]。
新标准以坚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宜居适度的基本原则,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是为了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及多样化的居住环境[3]。针对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细化目标,提升学生对住区规划理论、标准的理解和应用。
1 教学阶段划分
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基本步骤,住区规划的教学安排理论与实践先后展开,理论教学作为先开设的内容,承担着传授知识、规范学生专业价值观的作用,而实践教学的开展则是检验和巩固理论课程所学的重要步骤。两者相衔接,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住区规划能力。
理论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了解住区发展的历程,更好地理解国家出台新标准的原因;通过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对住区规划形成基本的认识;通过新旧规范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新标准转变的印象;通过对相关最新规范和优秀案例的分享,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培养其良好的专业素养。理论的学习会为后续实践项目的展开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划理念,进一步巩固其为人规划住区的核心思想。
住区规划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在课时占比上更多。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可以对住区规划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其住区规划设计水平。通过学生对规划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参与,整合其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其规划设计、方案表现、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及方法
以24学时的理论学习及9周的课程实践为例,结合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探索。
2.1 理论教学内容及方法
理论教学中,主要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具体内容设置上主要分为四部分。
①住区发展历程解析,了解住区理论发展由来,分析我国城市居住形式从“街坊”到“扩大街坊”到“居住小区”到“生活圈”的转变原因,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指出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住区规划的指导意义[4]。
②住区规划基本原理及基本的规划设计方法,包括道路、景观、配套、住宅等。
③新旧住区规划规范对比,从适用范围、住区分级控制方式与规模、住区用地与建筑相关控制指标、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控制指标和设置规定、与现行相关标准的对接与协调、术语概念及强制性条文等方面认识新标准的转变。
④相关规范的更新及案例分享,主要涉及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的新规范更新及国内优秀住区案例的剖析。
理论教学的方法改革上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在上课之前,通过网上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住区相关前置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住区规划的了解程度及感兴趣或希望掌握的知识点。综合考虑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基础及学习意愿,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2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这部分的教学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调研分析阶段(1周~2周)、方案设计阶段(3周~6周)、方案绘制阶段(7周~8周)、模拟评审阶段(9周),以此形成一套完整的设计、评价过程。规划基地为5分钟生活圈大小的用地。
①调研分析阶段(1周~2周)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现场踏勘、走访问卷等方式充分掌握基地现状条件,形成一套逻辑清晰、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在任务书要求基础上,重点掌握基地的用地、基础设施、道路等已有条件,周围设施配套、交通情况,居民生活习惯、居住诉求等。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调研水平,为后续的方案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②方案设计阶段(3周~6周)
方案设计阶段要结合前期调研结论,通过规划手段,在完成任务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具有更高适应性的方案。方案设计的基础思路为“结构划分—空间布局—建筑设计”,统筹安排各类空间和建筑,形成一套规范、科学、合理,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案。
结构划分上,在住区规划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新标准要求,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结合周围道路交通现状划分住区,形成由2hm2~4hm2居住街坊组成的5分钟生活圈,并进一步确定生活圈内部的功能结构形式。
空间布局上,主要安排住宅、道路、绿化、配套设施四部分内容。住宅方面,考虑地域建筑特色,选择住宅组合及排布形式;道路方面,街坊内部道路要满足出行、消防、搬家等需要,主要附属道路至少有两个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构建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的步行系统,并应注意与公共交通站点的边界联系。同时注意道路机理的历史传承;绿化方面,应遵循适用、美观、经济、安全的原则,在满足新规范对绿化面积要求的基础下,形成空间多样、方便使用、节水环保的绿化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绿化空间对住区的正面效应;配套设施方面,综合考量周围现状、任务书及新标准对5分钟生活圈配套设施要求,形成覆盖全年龄段的配套服务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建议将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托老所、卫生服务站、商业网点等设施集中布置,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满足300m服务半径要求,保证居民使用的便捷性[5]。幼儿园的布局以幼儿园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为详细依据,规划一处满足面积、日照、服务半径等要求,便于家长接送的独立地块,建筑形式上要能体现其独特性,场地设计上要满足幼儿活动要求。
建筑设计上,主要分为住宅设计和配套设施建筑设计。住宅的设计要考虑当地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结构,形成多样、个性化的住宅设计;配套设施建筑设计则要根据不同设施的功能要求,安排内部空间,同时保证不同配套设施建筑形体、风格、体量上的协调。
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指导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保证学生方案设计的规范性,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规划设计的专业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学生的方案沟通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③方案绘制阶段(7周~8周)
在前期手绘方案构思的基础上,通过 CAD、PS、ID、AI等软件绘制图纸,可以更准确地体现规划方案,并通过一系列配套图纸的配合,充分展现其规划思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制图和审美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一阶段,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逐渐形成自己的绘图风格。
④模拟评审阶段(9周)
作为课程设计的最后教学阶段,此阶段可邀请其他相关教师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其中。模拟评审的目的不只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在评审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理论、规范、制图、现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展开更为全面的综合考核。
3 结论
面对新标准的出台,住区规划教育要作出相应地改变以适应其要求。通过对教学阶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适应性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住区教学改革内容。但是整体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尤其是如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这将是之后要在教学研究中要考虑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