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2017-01-06陈香凤徐建军张振宁

中华建设科技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住区可持续发展建筑

陈香凤+徐建军+张振宁

【摘要】通过对窑居建筑现有优缺点的分析,阐述了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简单分析了应该以合理规划用地、绿化生态环境、优化水循环系统、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为基本措施。

【关键词】窑居;建筑;住区;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沟壑区风沙大、土质厚而软、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当地居民趋利避害,以窑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形态。

1. 传统窑居建筑

1.1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结合自然山势地形布置窑洞,始终能够保持对黄土高原特殊气候特征与贫瘠的资源条件的适应,且具有趋利避害的调节作用。窑居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因地制宜、施工简便;厚重型被覆结构,冬暖夏凉;封闭规整的空间布局,保温、隔热;背风向阳——获取日照;节地与零地;屋顶种植与调节气候;火坑——能源的二次利用。

1.2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传统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显著:[1]

(1)窑居村落缺少规划,由于居民盲目自建、乱占耕地,致使土地严重浪费、整个村落杂乱无章没有整体感。

(2)村落布局分散交通不便,且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系统。

(3)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窑居的居住密度过大,无法满足起码的私密性要求。同时,还存在窑居内部通风换气不畅、采光日照不足、潮湿阴暗等问题。

(4)黄土高原生态基础薄弱、水资源贬乏,且人们缺乏资源危机等生态意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3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传统窑居的精髓,使之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这将是黄土高原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问题。

2. 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

(1)节约资源、减轻生态压力:加大持法力度,实施综合配套的土地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新宅基地的审批,以改造旧窑或“撤旧建新”为解决缺房的立足点;建立合理利用土地的自我约束机制,禁止乱占耕地;尽量占用边坡等非耕地,让出生态与农耕作业空间。

(2)整体协调发展:在适应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前提下,结合生态环境制定规划。使村镇规划和区域规范很好地结合,以期做到区域水源、资源共享,共同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及“三废”处理等。

(3)把传统引向创造:传统居住模式蕴藏着丰富的“绿色”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应提取其精粹,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绿色居住模式”。

(4)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更新改造计划:将建筑、生态、能源、水利、交通等学科密切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改造计划。以小流域为单位,加强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质量。此外,在规划窑村时,除满足向阳、背风、接近生活水源等基本条件外,还应注意窑院地坪应设在最大洪峰线以上,防止积水倒灌;避免在滑坡、塌方和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的地带建窑。

3. 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

窑居住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多学科的成果,形成一套完备的窑居住区的建筑体系。

3.1以节地为原则的居住空间组织。

3.1.1利用坡地组织生产、生活。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窑居住区首先应依山就势安排居住用地,节约平地发展农业。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宅基地,住区建设应考虑提高建筑层数或开发新型的窑居形态。同时利用坡地将各户相互穿插叠置,形成立体的家庭庭院模式,既可节省用地,又可增强居住环境的空间层次。此外还可在窑顶种植浅根系的农作物,窑顶防水层可防止雨水或浇灌水下渗而影响窑顶安全。

3.1.2合理的居住生活结构与明确的空间领域层次。力求创造一种明确的空间领域层次,方便邻里间的互助与交往,增强住区的凝聚力与安全感。依据公共——半公共——秘密的空间关系组织生活,保证各部分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居民可按照原有的生活网络,自愿组团,通过住户院落空间的重叠,围合成一定的邻里活动中心,为了保证组团内部的和谐,应禁止车辆与过往行人的介入。同时,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变化,以踏步、绿化、石桌凳和平台等丰厚空间形态,提高居者的生活情趣,唤起人们对家园的热爱。

3.1.3充分考虑使用者不同的生产生活交通联系。窑居住区利用坡地组织居住生活,地形的复杂多变必然对交通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地形地貌现状,调整原有的道路走线,以保证居于高处的居民也能方便地使用车辆。同时,为了创造宁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应完善不同的道路等级:主干道应方便联系各居住组团与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内部应避免机动车辆进入,以步行方式为主。生产与生活道路可适当分开,住户的生产运输小路可直接通向住区的主干道。

3.1.4健全的文化服务设施。人们生活方式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落后。因而,住区规划必须提供足够的公建用地,在住区内部建设不同级别与规模的文化娱乐设施,继承传统文化,大力开展文娱活动。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民俗文化创作、开展文体活动等,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住区的社会管理与建设活动创造工作。

3.2绿化生态。绿化可起到美化环境、改良土质、促进生态系统循环、净化空气、吸声防噪的作用。为此,充分利用当地的传统技术,结合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施,实行封山育林、建设林草植被、涵养水源以防止水土进一步流失。同时,合理规划山地、坡地与川地,采取不同的农业耕种方式,将田野、河流、防护林带、果树林木等纳入整体的绿化生态系统中。在居住区,亦建立完善的绿化系统,以利于调节住区的微气候,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地渗透融合。

3.3新型的住区能源消费结构。为减少环境污染,住区应减少或杜绝对煤、木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大力开发洁净型的新型能源如:天然气、沼气和可再生能源。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可充分利用太阳能来改造窑洞室内热工环境,安装太阳能光热转换、光电转换装置,为采暖、制冷、通风换气、热水等提供主要的动力和热源。此外,尽量选择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充分利用风压、热压通风的原理,使楼梯间的通风道通畅,再加上地下风道的送风作用,改变窑洞不能通风的弊端,减少送排风机械的使用,节约能源。

3.4水资源的处理与循环。水资源短缺、水质量下降是黄土高原整体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绊脚石。为此,住区需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建立水资源的循环机制和格局,加强节水设施建设;在地区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建立绿色水库,恢复流域内固有的水循环机制并增加流量。

(1)推广以户为单位的小水窑集雨工程,对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源全面收集,送入住区内的高位贮水池,经净化后由居民使用,使用后的污水、废水经过生物氧化塘,种植塘及鱼塘等多级处理无污染后排入河,再进入下一级循环中。

(2)农业生产中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以改变大小漫灌;在居民生活方面,广泛应用分质供水设施,并制定法规防止水污染。

4. 总结

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迫不及待却漫长的,这需要居民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也需要有合理的改造方案——即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总体来说,如果能在合理规划用地、绿化生态环境、优化水循环系统、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窑居建筑将会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成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永久的居住形态。

参考文献

[1]魏秦.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地区建筑学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0.

[2]刘启波,周若祁.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的窑居住区居住模式更新 [J].自然生态保护,2003(3):21~23.

猜你喜欢

住区可持续发展建筑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