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2020-12-25李森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作品鉴赏古代文学

摘  要:在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的研究中,文学作品鉴赏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主要针对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进行分析,重点从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审美阅读角度出发,深入阐述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教育价值,进一步提出自身见解。同时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研究对象,引申出利用英美新批评文本法及传统名物考证、词源考察等多种方法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精讲和细读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作者简介:李森(1988-),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现任教于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文字学和大学语文教学等方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

引言:

我国古代文学从远古先秦一直到现代经历了数千年的变化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篇名作,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流传至今,成为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珍品,更是现当代学者开展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由于古代文学体式丰富繁杂、作品数量庞大,给当代读者的阅读和学习带来诸多困扰,因此本文针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歌和散文名篇作进行案例分析,深入探究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的教育及审美价值。

一、古代诗歌阅读和意义阐述

在古代文学作品发展过程中,诗歌是一种最常见的表达形式,也长期占据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以《论语》为例,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日常言行的一部记言体作品,书中记载孔子在教育其子孔鲤时提出“不学诗无以言”的观点。很多学者认为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主体,随着文化的传承,诗歌观念也逐渐被更多人认可,因此本文将以诗歌为主体,分析其赏析审美价值。

抒情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赏析古代诗歌时应针对作品充分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進入到赏析意境中。以《游子吟》这一作品为例,该诗主要是为了传达母爱情感,很多读者均有过这种情感体验,虽然诗词描述的是日常琐事,但通过作品阅读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此外,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主要达母爱的无私,将儿子无以为报和母爱不求回报这两种感情进行鲜明对比,虽然该故事跨越了千年历史,但仍然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最深沉的情感。此外,作为诗歌的变体,词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向读者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思考,进而通过词句的赏析使读者感悟哲理。比如词中以月亮作为意象,通过月亮的圆缺、皎洁和形态变化使读者体会到相思之感;通过对家人团圆的热切期盼,使孤寂落寞之情映射其中,更使得该词句蕴含的情感深厚。在该作品中,词人观察到天上悬挂的明月,进而阐发了对世事的感慨,有很多事情不能尽如人意,会使人产生逃离的想法,而且形成了“高处不胜寒”的一种担忧,这些均使得作者彻夜无眠并通过明月寻找启发。事实上人生如明月,时有阴晴圆缺,人亦存在悲欢离合,因此应当保持豁达的胸怀,放下担忧,勇于面对困境和挑战,这样才能领悟人生真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通过该句表达了对于人生豁达的感悟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韵律的抑扬顿挫也使整个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充分体现出该词的赏析审美价值。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注重意境的表现,因而读者在文学鉴赏时也应力求感受意象的审美价值,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及理论知识储备,通过想象力让文字鲜活起来,从而与作者形成共鸣,真正走入作品意境。只有掌握这种赏析方法才能够掌握文学作品鉴赏的有效途径,这样更利于对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使读者能够形成对美的理解和赏析。

二、古代散文作品的审美价值

自古以来,散文的创作传承能够体现文学的广义性特点,通过作品集或文选可了解到文和笔的艺术性,将神韵作为衡量尺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划分文和笔的形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作者所描述的景物较为壮观且细腻,如“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积雪,有碎玉声”,在景物描写过程中能够展现出一种优美的景致;在描写时利用运笔转换的方式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巧。很多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在审美上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性,因此在进行赏析阅读时,阅读主体可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如果在赏析过程中忽略阅读主体的主观因素,挑选不恰当的文本开展赏析,则会导致部分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对作品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难以调动阅读积极性。其次,有些读者对古代作品或者经典著作不够熟悉,如果运用大量陌生文本培养读者的审美能力,会在内容阐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过程会导致读者丧失阅读需求,进而导致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无法调动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作品的鉴赏价值。

三、文学作品的精讲和细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美新批评”作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在美国形成,它提出三个方面的主张:第一,主张以文本作为中心,文学批评从一定程度上是对作品进行描述评价,以作品作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意图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图。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理解词汇深层含义上语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可确定各个词句段的含义。第三,针对文本中的重点内容聚集组织结构,而并不是着重于写作背景或写作环境等。

相较于现代文学作品来说,古代诗文评论更加强调“知人论事”,充分结合思想内涵和社会背景进行传统分析,在艺术上从意象、意境、性格、形象等多个角度开展点评,但很少选定在文学研究方法上,针对某一作品或作家开展系统性分析时也往往忽略了文本和精读的重要性。

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该作品的赏析研究很多,在参照英美新批评细读方法开展文本分析时,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从文本上来看,该作品的体裁是送别诗,按照一般常识,送别诗主要表达的是分离带来的淡淡忧伤。相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渭城曲》这两部作品中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特殊情味表达在两位诗人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情,而李白内心却没有表现出不愉快或者忧伤的情感,这一观点是比较令人疑惑的。通过阅读李白的诗词,除偶尔表达得意之情外,其余诗歌极少有愉快别离和欢愉情调。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可以看出,孟浩然要赶往繁华的扬州,而李白心之向往则是北上长安,故而作者心中愉悦的情绪完全不合情理。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句中“烟花”一词所表达的并不是焰火,古代很多春景描绘的词语都喜欢选择“烟”和“花”两个毫无关联并列组词,这是值得推敲的。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烟花”是指雾霾中的花,也被泛指绮丽春景。在该句中引用“烟花”令人不解,雾中花可泛指绮丽春景,无需增加该意义项。在《唐诗鉴赏辞典》中,释者认为“烟”和“花”分开解释能够凸显春景效果,但从一定程度上缺失去了雾中花所表现的意境。在“烟花”一词上需要进行细读,将古代学者的词源考据以及字词训诂方法进行融合。从“烟”这一字来看,它否是指传统意义中的烟,即炊烟和烟火。在南齐王融创作的《芳树》中,烟具备动感和浓密的意思,该诗句所表达的景象是早春江南水气,远远遥望千树繁花犹如在烟中,可以发现烟花是与水相关的,水边有烟花动感。在《望庐山瀑布》中,烟也是与飞瀑有关的;灞桥烟柳也是表达与水相关的景象。因此,李白选择使用“烟花”描写送孟浩然的美景应该也有类似的感受和情绪。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芳树》中烟花犹如蒹葭苍苍的情景,也能够表现该词句中的惆怅。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借鉴前人词句不仅是借景,更多的是表达相同的情感,所以烟花犹如蒹葭能够成为特定情志相连的意象。在送孟浩然的过程中,李白眼中的烟花也饱含了一种深情的惆怅,美景虽然令人神迷,扬州亦让人心之向往,但分离时却让人忧伤,分别之后可能相见无期。此外,现世功名也让作者有一种感伤和迷茫之情。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可以看出,就事论事的赏析方法显然无法将诗歌中的情感诠释清楚,所以在文本精读中还需要细致思考,立足文本这一中心进行考察,不能将作者和社会割裂开来,也不能对作家时代进行整体判断、先入为主,更不能随便将自己的联想付诸于作品中。在研读一首诗歌时,要强化代入感,设身处地的再现诗中场景和情境,需要做到词源考察、字词训诂、知人论事,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来分析鉴赏,将文字还原为当时创作的情景。当前,很多教材没有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取而代之的是使用整体结论总体把握,将作品作为佐证材料,尤其是为了阐述一些思想观点时,不惜曲解作品的含义。而由于缺乏对于作品的具体分析,很多古代作品的解读彻底沦为阐述特定观点的工具,因此鉴赏作品也只能流于表面。

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针对古代文学鉴赏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进行阐述,首先对古代诗词的审美阅读进行分析,提出在诗词赏析过程中可以将西方文论的精读与传统学术中知人论事、训诂考据等多种方法进行融合,实现作品整体赏析,指出其对于做好学问、培育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结合散文作品进行审美阅读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推广和发扬传承注入新的动力。此外,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研究对象,将传统考察、词训沽以及英美新批评文本细读法进行融合,深入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价值,以期在后续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能够引起对精读的重视,从而推进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九尾狐形象起源——以《山海经》为例[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

[2]过常宝. 如何体认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J]. 中国大学教学, 2017, 000(011):46-53.

[3]李田秀.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转换的实践探索[J]. 今古传奇:文化评论, 2019(5):0015-0016.

猜你喜欢

作品鉴赏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