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方法分析

2020-12-25马仲梅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马仲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并以此为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从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背景出发,简要分析当前小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结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探究读写结合方法,以期对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实践 读写结合 写作契机

“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按照系统、有效教学的原则,建构起来的有利于读写沟通、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具有操作性、引领性的教学基本框架或结构。在小学语文教学指导中,加强读写结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化文本阅读,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能够打破传统阅读与写作课堂之间的隔阂,实现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化。但是,从目前小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来看,许多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积极踊跃,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能够主动探究、思考文本的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以及思想情感等。但是,一谈到习作却又如临大敌,抓耳挠腮,变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缺乏明确认识,没有从阅读的简洁经验中获得写作的启发与积累。针对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为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提供指导。

一、从文本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写作契机

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交流写作经验的过程。一篇精彩的文章耗费了作者大量的精力,其在遣词造句、结构设计等方面都会体现出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因此,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从字、词、句、段来分析作者在文字表达中采用的手法,以及承载的情感,进而找到写作的契机,在模仿训练中加以灵活运用。

例如,在《翠鸟》一文中,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对翠鸟的外貌进行描写:“……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通過“红色”“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等词突出翠鸟“颜色非常鲜艳”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习作训练中,可以指导学生由此为切入点,选择一种小动物,从外貌的颜色入手,详细描写其特征;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为学生提供观察素材,让学生在对比、思考中完成知识迁移,形成对外貌描写重点的合理把握。再如,在《翠鸟》的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结合翠鸟捕鱼的过程,对神态、动作进行集中描绘,并“贴着”“疾飞”“注视”“蹬开”“叼起”等动词,让翠鸟从等待到捕获猎物的过程一气呵成。教师在指导学生练笔的过程中,基于文本丰富学生对动词的积累,并通过播放视频等要求学生观察某一种动物的动作过程,同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从“读进去”到“写出来”的过渡,进而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二、优化文本阅读过程,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小学生正处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情感认知发展的局限让他们在独立表达方面比较吃力。针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为学生提供参照模仿的依据,让学生在仿写中逐渐积累经验,进而实现从模仿到独立写作的过渡。

例如,在《钓鱼的启示》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为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做出了以下设计:

师:虽然“我”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不得已放了那些小鱼,但是在这一过程能够中“我”在思想情感上却做出了许多的挣扎。你能够结合文本中的句子说一说“我”是如何进行内心斗争的?

生1:“我”在听到了爸爸的要求后大喊“为什么”,语气中有着急切和不理解,也隐含着“我”的不情愿。

生2:“我”说:“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委屈难过的语气希望软化爸爸。

生3:“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用乞求的眼神希望爸爸改变主意。

……

师: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在语气、神态、心理上的变化。也正是这样的细节描写才让“我”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与父母意见冲突的情境。想象这一情境:你放学后已经完成作业,正想坐在沙发上看今天刚更新的动漫,正值高潮处,妈妈却要你帮忙去超市买盐,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描绘一下你和妈妈的对话,以及你的心理变化吗?

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通过参照、模仿文本对所给出的情境进行补充与完善,并设计我与妈妈的对话,甚至有意识地在对话中融入自己心理动态,从而形成了许多内容真实,描写得当的习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指导,教师将文本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这样不仅提高了模仿的效果,更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独立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拓宽学生写作空间

联想与想象是写作的灵魂,缺乏恰当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文本就会变成对客观事实枯燥的叙述,因而也就失去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指导中,教师应基于文本阅读为学生提供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或者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拓展延伸,或者结合独立思考实现再创作,以不断拓宽写作空间,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共同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续写任务,指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对故事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融入自己的想象。例如,在《凡卡》一课的教学指导中,教师指导学生从凡卡给爷爷写信过程中所陈述的境况,以及痛苦、绝望的心情来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同时设计开放性问题: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凡卡的这封信到底能不能寄出去呢?结尾不是梦,而真是具体的地址,效果会是怎么样?作者安排这个梦,有什么特殊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对凡卡悲惨命运的体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教师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讨论,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为学生安排续写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凡卡的命运进行设计,以表达出学生的阅读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感触型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点评与议论,例如,在阅读《临死前的严监生》《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名著片段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入手,指导学生进行人物评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以充实人物形象,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积极性,进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实现读写结合的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与写作关系密切,善于阅读会让学生的写作过程更加容易,而善于写作也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大有裨益。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把握学生情感认知发展特点,根据学生阅读积累以及语言表达训练的关键时期,探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法,把握文本的关键点,优化文本阅读过程,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的过程中逐渐消化文本,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中实现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胡宗省.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22):88.

[2]郑丽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同步提高措施分析[J].读与写,2019,(07):159.

[3]魏长琼.读出新意写出乐趣——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9,(02):57.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