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动态非一致性
2020-12-25沈锐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
沈锐楷 上海大学 经济学院
一、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动态现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7年第1季度到2019年第3季度,我国的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及存款基准利率的季度数据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存款基准利率、货币供应量增速曲线季度数据
图1中的通货膨胀率知,自2007年1季度开始上升,在2008年1季度到达了一个顶峰,随后呈现下行态势,到2009年2季度最低为-1.53%;自2009年三季度开始,又呈现上升态势,在2011年的第三季度又到达了一个顶峰,随后呈现下行态势,从2012年3季度至2019年3季度,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平稳波动,可见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成两个周期。
图1中的GDP增长率知,GDP增长率受季节性影响明显,因为每年第1季度GDP增长率都最低,所以以第1季度的GDP增长率的波动来判断经济周期是较为合适的,2007年1季度 至2009年1季度为第一个周期,2010年第1季度至2014年1季度为第二个周期,2015年1季度至2019年第1季度为第三个周期,每个周期重复着递增到递减的过程。
在2007年至2019年中,央行调整了一年期存款利率,主要包括:以2007年第一季度为开始,进行了连续六次的加息、以2008年第三季度为开始,进行了连续五次的降息、以2011年第一季度为开始,进行了连续三次的加息以及从2012年第二季度为开始,进行了连续八次的降息。结合图1和以往的几次基准调整,可以清楚的知道,在2007年央行采取的六次加息的目的是为了抑制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然而由于货币政策执行存在时滞,这种宏观调控的效果在2008年第三季度的后期才开始逐步显现,我国经济环境逐渐进入了一个通货紧缩的周期;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央行连续5次降息,其目的是为了刺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抑制我国的通货紧缩,2009年以后,通货紧缩现象逐步消失,货币政策效果终于显现;2011年第三季度后,我国经济通货膨胀的现象又有所显现,便有了以2012年第二季度为开始的八次降息过程。综上可以获知,政府制定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引发的通货膨胀以及经济下行引发的通货紧缩。
由图1可知,M1增速与M2增速的波动性较大,但M2增速逐渐平稳;自2012年第1季度以后,三种口径的货币供应量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M0增速曲线GDP增长率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呈现出滞后性特征。M2增速曲线与通胀率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是同样存在滞后问题。表明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过上述我们对经济周期现象与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的描述,可以得知虽然两者在动态上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特征,但在实际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动态不一致问题。
二、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实证研究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
首先,考察货币供应量M2、M1和M0的增长速度与GDP季度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经计算,GDP增长率与各种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之间相关性较差,而通货膨胀率则与M0有显著的相关性。考察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与M0增长率的各种超前或滞后相关性,M0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显著的滞后效应,它对滞后两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影响最大。
(二)货币供应量与GDP因果检验
1.ADF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对货币供应量和GDP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1%置信水平下,M0、M1、M2、GDP增速均为一阶单整变量。
2.协整检验
我们采用Johansen检验GDP与M0、M1、M2的协整关系,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1可知,季度GDP与M0、M1、M2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趋势,它们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进一步求得协整方程为:
其中,回归方程(1)、(2)和(3)的似然比分别为271.3711、251.0565以及292.3065,这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程度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对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些阻碍作用。
3. GDP与货币供应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得到表2。
表2 GDP与M0、M1、M2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表2可以得知,GDP不是引起M0、M1变动的原因,但是会对M2产生影响;但是货币供应量确实对GDP会产生影响,并且滞后情况较为突出。这说明,我们如果对货币供应水平进行一定的调整,对调控GDP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以获知,从2007年开始,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动态上总体呈现一致性态势,但依然会存在较多的不一致情况,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就调整我国经济增长情况而言,采用利率进行调整,可能会更偏向于反通货膨胀。调整利率的结果多呈现出滞后的反应现象。
二是采用货币供应量调控经济,对于经济周期而言会同时表现出一致性和滞后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对GDP的增长会一些较为负面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出滞后效果。M0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效果,特别是对滞后两个季度的通货膨胀率影响最大。
三是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现象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对通胀和GDP增长存在滞后反映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在政策上做出以下考虑:
第一,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将货币政策目标逐步由多目标制向单一目标制转变。为了进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有必要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业务独立性和政治独立性。
第二,加快市场环境建设,构筑有效的货币政策执行平台。首先,要促进金融市场结果的均衡发展,改变银行业独大的现象,其次完善金融市场工具结构,加快短期国债市场的发展,服务于货币政策的需要。此外,还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
第三,加强货币、财政政策的联系和紧密性,实现两大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当前,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联系、配合,关键是实现两者信息交流和沟通,在技术上构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的信息横向联网系统,将影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所有因素纳入信息横向联网系统中。
第四,加快我国统计指标的建设,建立经济周期波动的快速、科学预警机制。改进和加强经济周期监控预警机制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就是加强我国统计指标的规范化和完备性,完善统计体系、提高统计指标的科学性,还要完备我国经济周期的监控和预警体系。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预警和检测模型要多加学习和借鉴,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加以改善和补充,提升我国经济周期监控预警水平,保证系统的及时性和科学性,为我们国家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