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间基于BOPPPS改进模型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案
2020-12-25庄颖朱莹希马玉庆
庄颖, 朱莹希, 马玉庆
(上海交通大学 1. 软件学院; 2. 慕课研究院, 上海 200240)
0 引言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全国高校“停课不停学”,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在线教育大实践:任课教师们在家里当起了网络“主播”,学生们在电子屏幕前纷纷坐到了“第一排”。传统的实体课堂转变为如今的在线教学,各个环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师生交互从以前的“面对面”变成了“屏幕对屏幕”。任课教师在直播讲课时无法直接通过眼神、肢体语言等信息接收学生的实时反馈。同时,受限于学生人数以及网络平台,基于MOOC的在线教学或直播过程中开展的互动教学存在交流不充分、覆盖学生不全等情况,极大影响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度。
本文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非“面对面”授课的限制,提出一种双向双重反馈的BOPPPS改进模型,基于“以学为中心”,开创一种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该设计依托简单、便捷的软硬件框架,帮助教师快速收集学生反馈、掌握学习动态。其次,教师依据全覆盖的学生反馈信息,适时给予学生精准的引导,动态调整教学环节,促进“教”“学”的双提升。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与教师教学经验,有机结合传统学习、数字化学习两方面的优势,力求实现与传统课堂的“实质等效”,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和“返校教学期间”的教学无缝对接。
1 随学随测全覆盖、双向双重强反馈的BOPPPS改进模型
1.1 BOPPPS模型
BOPPPS是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Instructional Skill Workshop,简称ISW)机构提出的教学方法模型。该模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BOPPPS教学方法模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阶段
Bridge-in(导入)、Learning Objective(学习目标)、Pre-test(前测)、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ost-assessment(后测)、Summary(总结),简称BOPPPS[1]。
虽然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也有类似上述的教学环节,但BOPPPS教学模型强调教学目标的可达性,强调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2]。该相对于传统理论授课式教学在目标导向、效果评估,能力养成等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教育部金课建设的引领下,这一教学方法模型目前在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
1.2 BOPPPS改进模型
本文所述改进模型延续原模型的设计理念,维持教学过程的6环节框架及其功能。同时,将有效教学的关键—— “参与式学习”细分,融入双向双重反馈并迭代循环,通过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提升有效教学效果。改进后的模型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1.2.1 双向反馈,及时调整
原模型中“后测”在“参与式学习”之后开展且只开展一次,这意味着“后测”的结果没有被用于“参与式学习”。改进后,“参与式学习”的反馈来源不仅包含“前测”的结果,而且包含源自“后测”的反馈,是双向的。
1.2.2 双重反馈,支持“教”“学”
改进后的BOPPPS模型强调反馈的双重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绩效,也可以帮忙教师调整教学、改进教学。
对学生而言,反馈可用于提高动机与绩效。佩赖斯(Price)和卡勒斯(Carless)等学者提出,将反馈视为学习过程循环、持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助于发展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3-4]。就学习者的动机与绩效提高而言,面向学生的反馈一般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效果与使用的反馈方法具有内在联系,需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时机、信息化环境等诸多因素[5]。非“面对面”授课时,教师在全面掌握学生动态的情况下,亦可经常性地给予类似传统课堂中的反馈,比如,“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具体评论”“指出学生错误所在”或是“如何改进的建议”等环节。
对教师而言,反馈可用于调整教学、改进教学。反馈常常被看作是帮助学习者的一种工具、手段。事实上,它也是帮助教育者的一种策略[6]。例如,在获得测试统计结果时,如果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正确回答某个特定问题,这一反馈信息,就可被教师用来作为相应知识内容的教学质量存在问题、或是学生在某些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证据,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续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改进后的BOPPPS模型将“前测”、“后测”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反馈到教学过程的“参与式学习”中,适时给予学生恰当反馈。同时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相应调整教学过程,通过开展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改进后的BOPPPS教学方法模型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规划,如图2所示。
图2 改进后的BOPPPS教学方法模型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规划
1.2.3 随学随测,慢走快到
大量证据表明,测试结果支持下的教学评估,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7]。
改进版BOPPPS模型将“参与式学习”与“后测”组合在一起,依具体情况多次循环开展。暨第n次“后测”用于检验第n次“参与式学习”的学习效果,同时为第n+1次“参与式学习”提供“反馈”依据。具体为:“参与式学习1”、“后测1”,基于“后测1”的“参与式学习2”、“后测2”,……,基于“后测n-1”的“参与式学习n”、“后测n”。由此,BOPPPS中的“后测”扩展为多次,将原本的“参与式学习”细分成若干小段:“参与式学习i=1,2,…,n”,每个小段的时长可以参考MOOCs短视频(10-15分钟)的时长[8]。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学边测,不断自评,逐步深入,“慢慢走,快快到”。
1.3 全覆盖互动,即时分析统计
1.3.1 选择称手的软件系统
改进BOPPPS模型有多次测试的需求,需要实时收集反馈、统计数据。鉴于在线授课时,教师、学生的屏幕大多停留在直播平台的界面上,可基于现有在线(直播)授课系统,如“好大学在线”、“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实现。这些平台还能完成客观题自动评阅并打分、收集主观题的热词,支持同学互评,自动将问卷与听课学生实名对应等,帮助教师将多次测试的分数折算到课程总分,可以极大减轻教师的负担,提升反馈效能。
1.3.2 搭建便捷的硬件框架
现阶段,教师因直播课程上传需求,建议采用个人电脑连上高速网络开展授课,同时可以使用第二个显示器单独呈现“随堂测评系统”的界面。学生端相对更为简便,只需要一部联网的电脑,即可听课并完成随堂测评。学生端甚至使用智能手机即可在学校、家中等WIFI覆盖的地方使用,既适用于防疫期间,又可适用于返校复课阶段。
1.3.3 融入课堂的在线测试
课前,教师可选取适合的平台并设置好测试题。在非“面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需要将题目分享到课程群里,或通过直播平台将对应的二维码(小程序码)发布给学生。学生借助手机或个人电脑即可完成答题,实时提交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教师就能完成“收卷”,客观题的正确率更是一目了然——实现“全覆盖互动+即时分析统计”。等到复学返校,该技术在传统课堂中同样可用于随堂测评。
通过上述在线测评的方法,帮助教师全面、及时获取学生学习动态的第一手资料。老师以此为根据,将相应反馈融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两方面的双提升:一方面给予学生反馈,提高其动机与绩效;另一方面,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包括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的调整),显著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BOPPPS原模型的课堂教学没有提及学生在课前及课后的教学环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课前、课后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阶段[2],尤其是当前形势下,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前把学习材料发给了学生。
2 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
本节针对抗疫期间占比较大的“直播教学”(40%)、“MOOC教学”(35%)[9]两种教学形态,进行基于改进后BOPPPS模型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简介。
2.1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
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0]。
在防疫期间,混合式的“线下”环节是虚拟的“线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面对面”。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统筹规划,结合线上授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化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材料;另一方面,紧紧围绕“以学为主”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实时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直播教学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
2.2 直播教学
直播教学是指教师按照课表时间,通过视频直播平台进行实时直播授课,教学过程的6环节均在课表时间内开展,详见图3。
课前环节可不安排预习,也可安排预习。若未安排预习,“前测”可以针对本堂课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是上节课的已学内容进行测试;若安排了基于PPT、视频等资料的课前预习,可针对学习效果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易错情形等,并适时调整“参与式学习i”的相应安排,逐步推进边学、边测的迭代过程。
2.3 慕课教学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s[8])教学,是指学生在课前预习了指定的慕课教学视频,教师按照课表时间以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缩写)的方式直播教学,结合在线互动开展线上课堂教学活动。下文针对“前测”安排在课前的情况下,进行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详见图4所示。
图4 慕课教学的混合式一体化教学设计
对于“前测”安排在课内的模式,只需对课前、课中做些许微调即可,不再赘述。
2.3.1 课前环节
1) 课前学习的学习资源。参考布卢姆等人在认知学习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六大分层[11],将低阶维度的“记忆(Remember)”、“理解(Understand)”以及部分“运用(Apply)”对应的内容安排在课前环节;整合电子教材、MOOCs视频、PPT录频等各类学习资源,按照课程目标重新排序组合、精挑细选,供学生课前自学,帮助学生开展信息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提高效率。设置少而精的课前测试,2-3题为宜,在线论坛讨论题亦可。学生学习后依此自我评估,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2) 设计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等)、完成测试两方面的评分权重,避免学生刷屏或过于追求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做错“前测”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前测”正确率的高低。编辑好课前公告,做到简洁、明确:指出学生将会掌握的知识要点,明确知识掌握的程度,并结合上述学习资源、“前测”练习、评价标准等内容,通过授课平台发布给学生。
3) 设置“教师观察点”,准备上课PPT。“前测”提交截止日后,教师以观察者的视角了解评测结果,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再次备课,有针对性地设置课堂环节的教学过程,规划策略、设计方法、调整内容等。显然,此时准备的PPT和课前学习资料里的PPT是不一样的。一方面,此时的PPT是针对“运用(Apply)”、“分析(Analyze)”、“评价(Evaluate)”、“创造(Create)”等高阶维度对应的内容,另一方面,备课内容是基于学生“前测”的结果统计,与其说是备课,不如说是“备学生”。
2.3.2 课堂环节
在线教学最应关注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深层次认知能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借助工具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
1) 依托“好大学在线”微信小程序等合适的软件,适时开展提问、抢答、辩论等多元化交互活动,并给予适时评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系统梳理知识点。类似于传统课堂中的单向传授教学应相应弱化。
2) 依托“好大学在线”、“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适时开展若干次随堂测试(即“后测i”),全面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与“参与式教学i”一起多次迭代,针对重点难点反复演练、逐步求精。
3) 适时反馈上节课的课后作业情况或课前学习的“前测”结果,指出共性问题、分享优秀作业。课内总结既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从本轮BOPPPS的维度进行回顾,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3.3 课后环节
课后以复习、巩固和拓展为主。可开展在线扩展学习与回顾、综合练习与互评、在线实验与实训、分组项目活动、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问卷调查等。
3 总结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线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BOPPPS,不必拘泥于将“前测”环节安排在课内,但需确保“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形成闭环、后两者多次循环,不同角度进行深入讲解、不同形式开展师生互动。同时,重视公告的导学作用;合理设计评价体系,平衡课前学习、课中互动、期末考试及课程项目的分数比例,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主动投入。
“全覆盖互动+即时分析统计”可延伸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实施的课堂全员互动,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动态,这是传统互动方式无法达成的,也是在今后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被延续的。
教师永远是教育过程中的灵魂。疫情防控期间,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得到前所未有的整合。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在线教学的工具,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以实现教师引导下的,能支持自主学习、多种交互、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并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而是帮助教师执行教育方针、设计教学过程、塑造学生心灵。
虽然改进后的BOPPPS模型适用于直播教学与慕课教学,适用于抗疫期间的在线教学与复学返校后的课堂教学,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1)该模式的两次备课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教师观察点”的“备学生”工作——根据学生的“前测”结果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动态规划,预估学生的可能情况并做出所有不同路径的相应安排,颇费心力。2)课前在线学习时间和课堂面对面教学时间的调整或变通。疫情防控期间,很多高校对课堂时长的规定有所变通,比如笔者所在高校要求时长不低于课表时间的60%。复课返校后,如果课堂时间恢复到原来的100%,对于课前安排“前测”的老师而言,如何合理安排课内多余时间将成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