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伤寒论》“心下痞”论治

2020-12-25米霞杨改琴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8期
关键词:泻心汤中焦伤寒论

米霞,杨改琴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2.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0 引言

心下痞是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提出了痞证的成因是太阳伤寒误下,病邪入里;病机是胃气虚或受邪气的干扰,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气机壅滞于中焦而形成心下痞;主症是心下胀满不通,按之濡。中焦是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的枢纽,中焦胃气对人体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有主动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叫做胃气的斡旋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均属于“心下痞”的范畴。

1 心下痞证

凡以“心下痞”为主症的证候,就叫心下痞证。虽以“心下痞”为主证,但病机各不相同,主要分为五泻心汤证和旋覆代赭汤证,仲景对其理法方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为后世临床应用鉴定了基础。

1.1 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热痞是指无形邪热留扰中焦,使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而形成的心下痞证。《伤寒论》154条载:“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本条以“心下痞”为主症,“按之濡”意指虽有心下胀满堵塞不适,而按之柔软,表明无实邪,是无形邪热留扰中焦所致[1]。“其脉关上浮”关上候中焦,浮主热,热盛鼓动气血,气盛血涌出现血管扩张,表现为关上浮。药物及服法为“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麻沸汤”指正煮沸的水。《黄帝内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因此在治疗上用大黄、黄连以泄心下之邪热,其泄痞之功寓于泻热之内,达到热泄痞除之功。此处,并未煎药而是用煮沸的水浸泡,其用意在于为了取大黄、黄连的寒凉之气,以清中焦的无形之热,夺其苦泄之味,以防直下肠胃[2]。可见,仲景用药以及煎煮法之巧妙。

1.2 热痞兼阳虚--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第155条载:“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观其药物组成,由大黄、黄连、黄芩、附子组成,“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以方(药)测证,“心下痞”是由于无形邪热留扰中焦所致的热痞,治以麻沸汤浸泡大苦大寒之三黄,去其苦味取其苦寒之气,清泻阳明胃肠之热痞。“而复恶寒汗出”,肾阳虚,表阳不固汗出,温煦失司,出现恶寒。用炮附子另煮取汁,防止乌头碱中毒,扶阳固表以止汗。名附子泻心汤者,强调扶阳固表之重要耳。全方共为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之剂,为治疗热痞兼阳虚的代表方。

1.3 痰气痞--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中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虚痰扰,中交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而导致心下痞证。主要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第149条载“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而发热”少阳胆热犯胃,胃气上逆而呕;热郁胆腑而见持续发热。此时具备小柴胡汤适应症,却用了下法,病情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少阳证仍在,继续用柴胡汤,虽误下,但没有造成大错,但毕竟因为误下,正气受挫,服小柴胡汤以后就出现一个战汗作解的临床表现,即“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蒸蒸而振”寒战盛的样子,是邪与正争,“却”再。“发热”是正与邪争,随后汗出,是正盛邪却病解。

本条中将“痞证”与“结胸证”相鉴别“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这提示少阳之邪与胸膈间的水邪相结,形成了结胸,治疗用大陷胸汤;若只是心下胀满而不疼痛,这是心下痞,宜半夏泻心汤,调节中焦半上半下的枢机不利。

半夏、干姜,辛开散结,黄连、黄芩,苦泄除其满,人参、甘草、大枣调补中焦之虚,辛开苦降甘调。另外,半夏化痰,黄芩、黄连清上热,干姜甘草温下寒。全方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煎煮方法采用“煮后去滓再煎”,使得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溶出,使药性更加平和[3]。

《伤寒论》中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方子有七个: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上均是和解剂,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枢机解郁结。可见,仲景用药救人之大智慧,后世应仔细拜读,学习仲景思想。

1.4 水气痞--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用于治疗素体脾胃虚弱,兼有水饮,饮食不运的证候。《伤寒论》157条载:“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汗法之后表证已经解除,或因汗不得法导致胃中不和。加之水邪的干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心下痞硬的主证。“干噫(同嗳)食臭”,“臭”饮食味,饮食的嗖腐味,这是胃热气逆的表现。脾寒气陷又兼水邪,出现肠鸣下利,还应当见到小便少、轻度水肿,水滑苔等临床症状。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将干姜三两减成一两,加生姜四两,以增强消饮化水的功效。在临床应用中,此方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茯苓等利水药效果会更明显。

1.5 胃虚客热上扰痞--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中将甘草泻心汤作为治疗伤寒误下,造成脾胃虚弱,客热上扰致心下痞的代表方。第158条载:“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结,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伤寒误下后,致胃气虚,又有客热上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心下痞硬而满”的主证。胃热上逆出现干呕,客热上扰出现心烦不得安。脾寒气陷,出现“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

甘草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中甘草三两增加一两,提高补中气的作用。以甘草为君,旨在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1.6 胃虚痰阻痞--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161条载:“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伤寒,多次误下而致胃气虚,痰浊阻滞,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心下痞硬”的主证。胃气上逆,出现“嗳气不除”,此处意义有二,一是说嗳气频作,久不缓解;另一个是心下痞硬,不因嗳气而缓解,提示了这不是单纯的无形气机的壅滞,已经有了有形痰浊的阻滞。

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因此以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为治疗大法。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李中梓《伤寒括要》总结最妙:“硬则气坚, 咸味可以软之, 旋覆花之咸, 以软痞硬。虚则气浮, 重剂可以镇之, 代赭石镇虚逆。[4]”旋覆花(包煎)15g,代赭石5g,治疗嗳气不除获良效。后世经常用旋复代赭汤治疗呃逆不止也有很好的效果,此时代赭石经常用到20-30g。

2 兼见“心下痞”的证候

“心下痞”在《伤寒论》中也见于某些证候的兼证,全书中一共提到四处,在临床我们学习和运用经方过程中,应该把“心下痞”作为兼证的证候与心下痞证做出鉴别,以免因病机的误判而影响临床疗效。

2.1 五苓散证

《伤寒论》中用五苓散治疗膀胱蓄水证兼见心下痞的证候。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下法之后出现心下痞,考虑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枢机不利而导致,当用泻心汤治疗。痞不解,出现“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膀胱气化失司的表现,口渴、口燥是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乘;津液不足,阴虚火盛,虚火扰心,出现心烦。总之,此条文属于膀胱蓄水证,下窍不利,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而出现心下痞的症状[5]。治疗用五苓散利水渗湿为主,兼以温阳化气。下窍利则水邪自去,中焦气机通畅,心下痞症状随之解除。

2.2 桂枝人参汤证

《伤寒论》中用桂枝人参汤治疗外有表证的发热,里有虚寒的下利兼见心下痞的证候。第163条载:“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表证未解除,多次误用泻法,结果导致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于是就出现了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凝滞中焦所造成的。里虚不是很重,没有涉及到肾阳,所以仲景用理中汤来温中补虚止泻,加上一味桂枝兼以解表。中焦脾胃寒湿得化,则“心下痞”自除。

2.3 十枣汤证

十枣汤证是由于水停胸胁,阻滞中焦气机,兼见心中痞硬的证候。《伤寒论》158条载:“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呕即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本条文病机在于太阳表证兼水饮内停,治疗应当先解表后攻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是由于饮邪外渗导致有时出汗,有时不出汗,很像太阳中风的症状。饮邪上逆致头痛,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因此出现心下痞硬,引胁下痛;饮邪犯胃致呕吐;饮邪阻遏肺气见短气。“汗出不恶寒”提示无表证,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水饮祛除后,气机通畅,则“心中痞硬”解除。本方主治悬饮及水肿腹胀等胸腹水饮内停证, 常用于治疗恶性胸水、癌性腹水、肝硬化腹水、胸膜炎、肺系病、妇科病等[6]。

2.4 大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证是少阳不和兼有实邪内阻兼见心下痞硬的证候。造成“心下痞硬”是由于实邪中阻而造成,属于实证。《伤寒论》165条载:“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发热不解,出现“心中痞硬”乃少阳实热邪气郁结于胆腑的表现;胆腑实火犯胃,胃气上逆导致“呕吐”;胆腑实火下迫肠道导致“下利”。用大柴胡汤清泄少阳实热以除痞。

3 总结

《伤寒论》中所涉及的方证共十个,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痞证论治方六个,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另外,以“心下痞”为兼证的证候方四个,包括五苓散、桂枝人参汤、十枣汤、大柴胡汤。

总之,“心下痞”病因常来自太阳证误下以后,里虚邪陷所致;但亦有饮食、水饮、中气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心下痞证的发生。病机主要是脾胃气虚,中焦气机不利,气机壅滞,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病变脏腑离不开中焦脾胃。仲景之《伤寒论》它所记述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药量精确,煎煮得当,被后世医家誉为“众方之祖”、“方书之祖”,为临证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

猜你喜欢

泻心汤中焦伤寒论
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半夏泻心汤干预“菌-炎-癌”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浅析半夏泻心汤古今应用
芳香三味饮加减治验浅析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中焦镜头专题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