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等学校财务报销与财务队伍建设
2020-12-25姚利华
姚利华
一、高等学校财务“报账难”的表现
(一)报销类型多样
目前高校的报销业务种类具有共性,大致可以分为:日常业务报销、差旅费报销、暂借款报销、劳务酬金类报销等。很多高校财务已实现网上预约,根据业务种类进行对应的预约选择。该方式较传统的窗口排队方式而言,方便快捷,但也增加了宣传、答疑工作。同时,高校财务报销单据种类繁多,自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各地的发票版式变化大,部分报销发票还停留在老式印制的版式上,财务拒绝报账以及加以解释的工作量增加,不易得到师生的理解。同时,种类多、单据多也给报账人员增添了很多烦恼,费力却不能符合报账要求。
(二)报销流程繁琐
部分高校已实现网上预约报账,但在纸质单据的传递上仍采用传统方式,如相关人员签字以及领导审批等环节,还是必须找到人当面签署后,才能进入报账环节,师生无法切实体会到新技术变革带来的实惠。
随着电子发票的普及,部分师生因为电子发票未认证或者已认证但未打印纸质票面而遭到退单,财务人员须通知经办人前来取单,以及因各种材料缺失、签批遗漏等手续而遭到反复“退单”和“取单”,无形中降低了工作效率。这是“信息化方式”不彻底、不完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真正地把报销全流程打通,是摆在财务人员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
(三)财务人员工作量不均衡
财务是一项需要满足内部控制要求的专业类工作。很多高校由于近年新建以及扩招等原因,存在多个校区,每个校区都配备了能独立完成事务的岗位或者科室等,但无形中也造成校区间、科室间、人员间工作职能划分的冗余,相互不能产生协同效应。
此外,财务报销业务量在月份之间起伏大,月份之间的峰值与谷值之间的差异达到2-3倍。在“完全信息化”没有到来的前提下,财务报销需要工匠精神,尤其遇到超负荷工作量时,对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切实的考验,不仅是时间付出的考验,还是体力和健康的考验。
(四)财务人员工作单调枯燥
高校财务基层工作的主旋律为数字工作,一边是“重预算、轻核算”,一边又是“重检查、轻落实”,“报销核算”作为一个中间载体,如何有效地实现“预算”和“规范”的期许,是财务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一线财务人员工作状态有疲乏感,笔者曾与多位一线员工沟通了解,有部分人员处于一种想改变又很难改变的状态,有力不从心之感。
二、高校财务“报账难”的原因分析
(一)财务会计制度及审计要求与基层人员认识之间存在差异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适用的顶层制度也在变化,专项巡视和审计常态化、制度化和经常化,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线财务人员对于顶层制度设计缺乏准确把握,无法从纷繁复杂的业务中提炼出可供执行的标准化要求,做不到心中有制度、手中有规范。
(二)财务报账工作流程欠缺标准
很多高校专设了信息系统科室或专人来负责学校财务系统,以及相关周边系统的工作,但由于人手不足等,系统优化和维护工作比较滞后,无法对能够标准化的业务进行系统设置,无法有效实现内部快速对接。
(三)财务报账中全面与重点难以兼顾
财务报表数据来源于凭证基础数据的汇总,如何得到有效的报表数据信息,必须有良好的基础数据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一线人员对各类业务一般采用顺时处理的简易方法,未能有效抓住重点工作并兼顾全面性。
笔者粗略地统计过近三年来财务报销中的“科研经费”占比,该比例已达到三分之一左右。笔者认为,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是沿着部门预算起点出发而走向各个相关核算端口。工作中应分“轻重缓急”,报账难是未分类而产生的,当所有的费用单据(人员费用、公用日常费用、科研项目费用等)以一种投递仓库的方式进来时,财务部门在人手不宽裕的情况下,如何做好费用单据的分类,对于后续工作有显著影响。
(四)财务队伍建设滞后
财务基础工作的“做与否”以及“做得怎样”,最终都要靠“财务队伍”来完成。
目前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与高校自身的发展态势不匹配,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大部分财务人员仍在从事以记账、算账和报账为主的传统业务,中高级会计人才供给不足。具体在基层报账环节方面,笔者认为现阶段队伍建设存在下列缺陷:
1.缺乏有效培训。高校财务工作区别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突出点在于“量”,如果财务人员疲于应付“量”的问题,则会陷进这个“死结”。外部人员分类培训的缺失,恰恰源于财务队伍内部人员自身培训的缺失和束手无策。
2.缺乏激励机制。针对逐年递增的科研经费的报销量,尤其在峰值报销时期,未能有相应配套的激励措施,缺乏弹性工作配置,财务人员缺乏动力。
3.缺乏及时轮岗。及时的轮岗有助于员工对于业务的融会贯通,进而能与技术发展顺势而为。孤立地去做片段化工作难以全面理解并改进工作中的难点,而这恰恰是当下一种状况。
三、高校财务“报账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制度和业务的联系
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全国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施行。《会计法》《政府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政府会计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框架体系。其他适用于高等学校财务工作的会计法律及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等。
现在是制度对应条款多,业务对应环节多。建议将制度的条款与业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对接,不让制度、规定停留在书本上,比如有很多条款涉及到政府采购的规定,则要建立资产相关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比如涉及到合同事项的,则要建立合同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而上述涉及到的资产系统和合同系统设置时,需要把有关内部控制涉及到的条款穿插到其自身的系统环节中去。业务是起点,制度要求是保障,系统实现是工具,财务数据是信息反馈、绩效评价的终点。
(二)建立可操作性的分类管理
建立以预算为纲、以制度及内控建设为保障基础的核算主体,以绩效评价为手段的管理体系。解决核算的难点要抓住以下环节:①核算什么?②如何核算?③完成得怎样?
关于核算什么,是解决报销难的问题起点。传统的报销问题可以直观表述为:核算纸质票据,完成支付。但是,现有状态下,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管理需要,财务不仅要兼顾学校整体的财务工作目标,同时要兼顾院系、部门、师生等个人的财务信息需求,搞清楚财务需要提供什么,是核算工作的开端。那到底要提供哪些?这又回到上面第一个问题,即制度的要求和业务的要求。
关于如何核算,笔者认为,现有的财务报销按照业务条块进行分类核算会更好,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尽量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某一类或某几类能够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以补充人力资源的不足。
关于完成得怎样?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动态可评价的过程,该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可用于后续工作调整。
(三)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
1.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需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会计改革任务。政府会计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推动政府会计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和公开机制,全面、清晰地反映政府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状况,科学评价政府耗费公共资源、成本边际等情况,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政府决策能力,要求培养造就与政府会计改革要求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
2.关于高校财务队伍建设,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制度层面,教育部以及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均出台了可参考可操作的意见和办法,具体可参见:《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教人〔2014〕6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省属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教财〔2016〕12号)。这两份文件从认识的紧迫性、单位领导班子的责任、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人员配备和管理、素质和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对财务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此外,《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省属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前述基础上强调了加快高层次财务人才培养、建立绩效评价和奖励制度、遵守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三方面内容,给出了进一步的操作方向。
3.如何将制度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提高认知。
(1)树立以人为本意识,高度重视财务队伍建设,理顺各种类型用工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员工的付出。
(2)根据教育部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及时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财务队伍建设方案,它既要站在一定高度、具备前瞻性,又要能落地落实。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最终都要回归到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上。首先加强财务队伍制度建设,而不是唯某个人论,制度的科学合理是后期可执行的前提条件,如何科学合理,则可通过大量可回溯、可验证的数据、流程、环节等论证而得,这也是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
(4)有了可执行的制度后,形成良性循环,以季度、半年、年度等为周期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人事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及时发现既定方案与现实的偏差,尊重客观实际,形成组织达成共识的优化方案,最终形成一支高效、上进、与时代同步的财务队伍,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解决“报账难”等系列问题。
财务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且意义重大的根本性工作,对任何问题的解决和追根溯源,其最后落脚点都在队伍建设上,从这个角度出发,再怎么强调财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都显得不突兀和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