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下高校财务收支困境及应对
——以D高校为例

2020-12-25

中国农业会计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学校

黎 燕

2020年开年以来,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明显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高校财务目标的实现也带来了直接挑战。高校各项收入预算降幅明显,各项教学科研活动也无法按照既定安排顺利开展,同时,高校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学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这对于本身存在财务资源困境的高校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以D高校为例,具体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收支预算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如何在加强收入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等方面协同发力,走出资源短缺困境,促进高校高质量健康发展。

一、D高校基本情况

D高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系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的研究生院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D高校统筹办学条件改善和学科质量提升,新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综合实力稳步增强。D高校办学资源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占比长期高达60%以上,创收原动力不足。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D高校财务状况的影响

从近几年公开的决算报表看,2015-2019年五年间,D高校实现总收入121.53亿元,其中2019年收入较2015年增加11亿元。学校总支出122.18亿元,高出相应时期总收入6 550万元。并且,从2015年开始,D高校开始启用事业基金弥补收支差额,五年累计达5.74亿元。D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学校强劲发展,对资源的刚性需求和学校财务持续保障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高校各项工作都受到较大影响,直接影响到本年度、甚至可能将来一段时间高校财务状况,D高校位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中心武汉更是首当其冲,具体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各项收入受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世界经济下滑,国家面临减收增支的压力,高校的财政补助收入相应也会面临压减。教育事业收入方面,高校面临食宿退费、留学生招生受限、各类课程培训减少等带来的各项教育事业收入减少。科研事业收入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学生)科研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尤其对野外调研较多的高校来说,科研活动开展进度大大推后,科研合同签订受到影响。其他收入方面,高校各项对外服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如测试收入、经营性房屋出租收入、食堂餐饮收入等。

相反,高校各类防控疫情相关支出增幅明显。为了保障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筹推进教学科研和疫情防控工作,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疫情防控资金:采购各类防护类、消毒类物资,如口罩、消毒水、手套、护目镜等;包括建设各类监测和基础保障类设施,如红外线测温系统、人脸识别系统、人员通道闸机等;各类疫情防控人员补助支出、盒饭和住宿费支出等;各类与疫情相关的成本费用,如校园空调消杀、毕业生实习接送站以及专项物业费等。同时,由于疫情影响,一段时间内切断了后勤、幼儿园等经营实体收入来源,学校不得不承担一部分相关人员工资及社保支出。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高效财务资源短缺

财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经济基础,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高校各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在后疫情时代,高校要提升办学实力,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都需要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一)增强高校资金筹措能力

高校收入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高校要重视收入管理,将资金筹措作为学校领导班子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加强增收创收顶层设计与协同机制,在增加收入渠道、收入种类和收入规模上下功夫。

修炼内功,进一步提高财政拨款收入。到目前为止,财政补助收入依然是各高校重要的经费来源,高校财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紧研究国家财政支持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各类财政资金拨款政策和影响因素,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将政策内化于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尽力将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五项职能最大化凸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水平,形成“发展-投入-发展”的良性循环。

全面发力,多渠道扩大学校创收收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与特色,结合区域地方规划和资源禀赋,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地方更多财力支持。鼓励各单位借助学校现有仪器、设备与基地场所等开展各类对外服务,如测试、会议、实习、参观展览等,提高高校其他收入来源;充分利用高校知识、智力与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如网络教育、非学历教育、各类培训、中外合作办学等,增加学校事业收入。紧抓校友和社会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结合,提升服务社会贡献率,增强办学活力。

(二)提升高校资源配置能力

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过紧日子”精神,建立厉行节约体制机制,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从源头控制成本费用。首先,加强勤俭节约宣传教育,营造节约校园文化,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办学意识。如学校财务部门加强国家财经形势和学校财务状况分析,宣传部门传扬高校艰辛办学历程和优秀典型案例,学工和团委等部门在学生团体中广泛发起节约水电系列活动等。其次,要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管理责任,务求工作实效,把厉行节约当做一项长期性工作抓实抓细。如后勤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水、电、气、暖等能耗成本核算与分摊机制,分析能耗规律,想方设法减少能耗开支。基建管理部门全面统筹校园维修改造与基建规划,严控建设成本,杜绝超标准修缮或重复性修缮等现象;设备管理部门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有效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减少重复性配置。第三,研究制定勤俭节约办学考核制度及奖惩措施,科学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类别资金使用成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鼓励各单位用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同时,学校办公室等部门加强监督与管理,跟进了解各单位厉行节约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力的单位及时通报、约谈等。

抓好预算编制,提升预算决策科学性。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保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花,能花一分钱办好的事不花两分。加强预算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有序衔接,压减非刚性、非急需项目支出,把高校资源、资金集中用于保障高校重点事业发展。强化预算支出管理,提高预算刚性约束与预算执行。高校各项目负责人是经费支出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金额、支出范围、使用标准执行。财务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和超标准支出。紧抓财政专项预算执行,建立工作机制,严格按照教育部序时执行进度考核。严格预算调整手续,确因外部环境变化或工作变动等客观因素需要调整预算的,应该严格履行调整审批程序。尤其是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调增预算的事项,责任单位提出申请后,财务部门应协调进行详细论证,出具预算安排意见建议,并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办法履行相应程序。

(三)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

高校内部“重分配、轻使用、轻绩效”的管理惯性,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迫切需要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战略规划与资源投入、过程管理与资源使用、绩效评价与奖惩并重的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申报、预算评审、预算执行、监督考核全过程,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有效激发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预算申报要抓好绩效目标填报,结合共性指标体系和当年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编制当年绩效目标,确定具体指标值,随同预算一起申报。学校对各单位申报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和指标值,随同项目任务书一起审核,强调预算与绩效目标相匹配。建立跟踪考核机制,一手抓预算执行,一手抓绩效目标实现,确保绩效运行及时、合规、有效,对于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漏洞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加强绩效评价应用机制。采取自评和外部评价方式对绩效目标进行考核与评价,对预算执行中的困难、问题作出分析。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和问题整改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将单位整体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学校组织、人事和事业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建立健全“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奖惩措施。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学校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