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发热预检分诊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早期变化趋势与应对策略

2020-12-25向静杨程惠周波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医护人员效能

向静,杨程惠,周波

(1.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门诊部,四川 成都 610072; 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

2019年12月初, 武汉地区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病例,随即出现全国性的疫情扩散[1],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预防交叉感染,确保患者准确就诊,四川省人民医院专门设立3圈层发热预检分诊制度[2]。第1圈层发热预检分诊处护理人员在门诊外需针对所有病人及家属询问其发热史、流行病学史,并测量体温,甄别有无发热或传染的可能性[3]。预检分诊护士面临零距离接触的感染威胁以及部分就诊患者故意隐瞒病史、不配合的漏检风险等问题,身处防控一线,会使其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影响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4- 5]。本研究探索重大疫情应激下第1圈层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在短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早期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第1圈层发热预检分诊处的41名护士进行为期14 d的追踪调查,共35名完成全部随访。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问卷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内容包括预检分诊工作时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工作年限、职称等。

1.2.2 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10- item 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 K- 10) K- 10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编制而成,用来评价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中文版 K- 10 Cronbachα系数为 0.80[6]。K- 10是一个较为简单的量表,可以比较容易地运用到人群中,其含有10个项目,对每个问题回答1~5分分别代表几乎没有、偶尔、有些时候、大部分时间以及所有时间,总评分从10~50。根据K- 10总分值情况,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分级如下:30~50分者心理健康状况差;22~29分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6~21分者心理健康状况一般;10~15分者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 GSES) 该量表由Ralf Schwarzer等编制,是用来测量个体应付不同环境挑战或新事物时总体自信的工具,该量表的常模得分为(2.86±0.52)分[7]。国内学者王才康等[8]于2001年修订的GSES包含10个条目,采用likert4级计分法,1~4代表“不正确~完全正确”,总分 10~40 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2。

1.3 资料收集时间点

在预检分诊护士均知情同意情况下,本研究将资料收集时间点定为基线、第2天、第4天、第6天、第10天和第14天。

1.4 资料收集方法

基线资料收集,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人员在护士休息间期知情同意后对其进行量表评定,研究员负责向每一位参加的护士说明本研究的性质和意义以及问卷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护士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问卷星手机网络匿名完成问卷。随后第2、4、6、10、14天的资料收集,由研究员短信提醒护士在网上完成问卷并提交。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基线资料共纳入41名护士;第2天,护士全部完成随访;第4天,1名拒绝继续参与研究,实际完成随访护士40名;第6天,1名未提交问卷,实际完成随访护士39名;第10天,2名未在规定时间内反馈问卷调查,实际完成随访37名;第14天,2名未在规定时间内反馈问卷调查,实际完成随访35名,总体追踪率为85.37%。完成追踪调查的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35.00±5.03)岁;工作年限0~26年,平均(12.55±6.51)年;大部分为已婚人士(85.20%);大部分为本科学历(90.40%),其中1名为副高级职称(2.86%),5名中级职称(14.29%),24名初级职称(68.57%),5名为护师资格(14.29%)。

2.2 预检分诊护士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GSES总均分在第2天稍有增高后呈现逐渐下降趋势,K- 10总分始终呈现升高趋势,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点的GSES和K- 10总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GSES中条目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况)和条目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5,P=0.040;F=2.673,P=0.023),K- 10中条目7(您是否经常感到沮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4,P=0.030)。详见表1、图1。

表1 不同时间点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得分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self- 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scor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3 讨 论

COVID- 19期间,第1圈层发热预检分诊处的护理人员面临的是高危险度、高紧张度、高责任度及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加之身处室外,天气寒冷,其心身健康是一个应该被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护士心理健康及职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因素[9- 11],所以本研究重点关注预检分诊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状况。作者探索了14 d内预检分诊护士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制定早期心理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3.1 预检分诊护士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趋势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成功地实施和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付某种困难情景的信心或信念[12]。本研究发现,预检分诊护士在基线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同国内几项对护士的研究结果[11,13- 14]基本一致,均低于Schwarzer等[7]研究的常模分数,说明本组护士的自我效能感与国内医院护士相当,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可能和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有关。目前国内外虽有不少对医护人员自我效能感的横断面研究,但纵向的追踪调查较少,特别是在重大应激环境下对一线医护人员的追踪调查,这不利于了解自我效能感随疫情阶段时间变化的变化。本研究14 d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自我效能感总得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时间推移有下降趋势,并且在条目5及条目10得分上呈现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但自我效能感常在短期内处于稳定状态或随着对工作熟练程度增加而增加[10,15],这就提示了COVID- 19疫情的特殊性,短期内存在对自我效能感的负性作用,可能与COVID- 19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病毒传播能力强、致死率高、疾病表现复杂有关,COVID- 19可以完全没有临床症状,甚至病毒核酸检测可为阴性,但仍然有较强传染性,由于其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给预检分诊护士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另外,护士与患者零距离接触,面临感染风险和死亡威胁,长期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可能降低其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评价;再者,结合GSES中条目5及条目10呈现的显著性下降结果,预检分诊工作中出现的诸多不能应付、意料之外的事件,如护患沟通问题[16],因患者故意隐瞒、不配合而造成的漏检问题等,诸如此类的压力事件都可能影响护士对自我处理事情能力的信心和信念[17]。因此,在COVID- 19疫情期间针对预检分诊护士自我效能感进行早期干预十分必要。

3.2 预检分诊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重复测量结果表明,预检分诊护士心理健康得分与国内徐凌忠等[9,18]的研究结果相比更高,这与国内多个对护士的研究结果[19- 20]一致,提示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而且,本研究中预检分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预检分诊工作的14 d内呈逐渐变差的趋势,提示此次疫情爆发及一线防控工作的参与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影响重大,且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明显,COVID- 19疫情期间预检分诊护士可能因为疲劳感、倦怠感、对疫情和工作的不确定性以及担心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加强而使心理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结合2003年SARS疫情期间国内多个对一线医护人员的研究结果[5,21- 22],提示重大疫情期间需重视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早期进行心理干预以维持其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国内外较少见对疫情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追踪调查的研究报道。许梅等[23]对SARS防治中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在第1个阶段(SARS在广东出现,医院开始学习SARS相关知识期间)、第2个阶段(SARS在北京等全国多数地区出现病例,医院设立隔离病房收治病人期间)以及第3个阶段(全国未再出现 SARS 新发病例,全部病人出院,医院取消发热门诊期间)对医护人员进行重复调查,结果表明医护人员在第2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其他两个阶段,提示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是出现心身反应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外,Lee等[24]对SARS幸存者进行了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医护人员幸存者类似,但医护人员幸存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在1年后更差,说明疫情爆发对医护人员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提示传染病爆发对一线医护人员造成的长期心理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可在未来不同时间段对预检分诊护士进行更长期的追踪调查,以探析疫情对其心身造成的长期影响,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防控提供指导意见。

3.3 应对策略

发热预检分诊护士工作在室外,长时间站立,天气寒冷,加之身穿防护服工作,需要消耗极大的体力;工作时需要近距离接触病人,担心自己有被传染的风险;另外,在询问流行病学史时部分患者及家属不配合,有来自医患关系的压力,若发生漏检又要承担来自上级的压力。且本研究提示发热预检分诊护士上岗14 d内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3.1 加强COVID- 19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组织专家收集COVID- 19相关信息建立知识库,并根据国家发布最新指南及时更新,通过模拟情景培训强化隔离防护,确保护理人员不被感染,能最大程度缓解护理人员对感染的担心和焦虑。

3.3.2 合理排班,降低工作疲劳程度 根据预检分诊的人流量来合理排班,最大程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使护理人员保存体力,提高护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3.3.3 加强发热预检分诊护士团队建设,及时向成员授权和赋能 有研究[25]认为对团队护理成员进行授权赋能和团队建设,是应对压力型环境的必要过程[25]。被授权的护理人员承担协调者的身份,能够让团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得到认可和及时解决,有利于团队内部的沟通;对表现优异的成员及时表扬,树立榜样,提高全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26]。

3.3.4 针对不同心理困扰,采用适合的心理干预方法 首先由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的医生或心理治疗师评估护士压力的来源以及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然后采取相应的较为专业的心理干预方法来尽快改善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自我效能感。比如发热预检分诊护士陈述近1/3的家属和病人都不配合流行病学史的调查,其语气、态度以及漏检后来自上级的压力约占其感受到压力的一半以上,选择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模式能很好针对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现巴林特小组心理干预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27- 28],还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自我效能感[29- 30]。在巴林特小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护士以自我效能感、低的护理经验为主导,发现、分析并反思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倾听、提问、鼓励及成员彼此激励等方式调动起主观能动性,增加自我觉察能力,能够多方位地去识别、判断、理解自身的复杂情绪。在这个发现和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护士学会肯定自我,建立自信,进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水平。针对发热预检分诊工作中的担心、害怕、恐惧以及劳动强度大带来的疲乏、劳累,可以采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正念疗法等方法。针对特殊案例可以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在疫情结束后,针对应激较重的或特殊岗位人群或感染COVID- 19的医务人员仍然需要安排心理干预。有研究[24]表明,SARA结束后1年感染幸存者仍存在较明显的焦虑、抑郁和创伤后症状。

本研究局限性:第一,样本量较小,且研究对象均来自于同一医院,在未来研究中可以扩大研究范围,被试群体选择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区域,可获得可信度更高的数据;第二,本研究纵向追踪的时间仅14 d,数据的变化未呈现出显著性结果,仅可解释短期内心理特性的可能变化趋势,但这对于分析疫情早期对心理特性的影响并指导早期心理干预仍具有一定意义。未来可设计长达1年或更长时间的追踪研究,探索重大疫情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长期影响。第三,因考虑到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和预检分诊护士工作的强度,本研究仅涉及到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未来可增加定量结合定性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更深入、个体化的理解和解释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呈现出的心理特性变化。

综上所述,COVID- 19期间预检分诊护士自我效能感在早期便呈现下降趋势,心理健康状况也呈现逐渐变差的趋势。提示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应早期开展针对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干预,延缓其自我效能感降低,维持其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医护人员效能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基于排队论的信息系统装备维修保障效能分析
法国用免费拳击课感谢医护人员
《海峡姐妹》志愿者为医护人员送温暖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