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生成性课程实践

2020-12-24杨静

教育·教学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牡丹园牡丹笔者

杨静

笔者所在学校附近是本市著名的国家4A级景区——徐州泉山国家森林公园,每年四五月间,这里的牡丹园便上演着“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引得方圆百里的人们前来观赏。笔者基于“牡丹园”这一生活场景构建了“牡丹园”学习课程,在这场充满惊喜和获得感的学习之旅中探寻语文生成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行动中生成学习目标

美国教育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课程与其说是‘跑道,不如说是‘在跑道上跑,强调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关注过程的奔跑才有创造,才有个性的发展。笔者以问题支架搭建任务,激发学生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你知道泉山牡丹园第一朵牡丹开放的时间吗?”这样新鲜的问题一出,便引来了无数好奇的目光。从那天起,每天放学后都有学生跑去牡丹园看一看,被戏称为“花探”!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展出无数奇特的想象和惊喜的发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生发出更多的问题:“我家楼下院子里的牡丹也开了,但泉山的还没有开!”“为什么泉山的牡丹还没有开呢?我听说淮塔的牡丹都开了。”学生多渠道搜索资料、提问科学老师、采访泉山森林公园园艺师傅。

杜威曾说:“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活动和经验为基础的,对任何心理现象都不要作先验的、离身化的解释。”这座牡丹园正是学生学习的绝好场景,当学习“嵌入”在真实的环境之中时,更加丰富的学习活动便动态生成,而不是全盘预设。放慢脚步,置身于真实的学习场景之中,当儿童伴随牡丹一同生长,在牡丹生长、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课程也在发展、运动和变化。这正是生成性课程给予教学的启示:不在于预定的经验而在于转变已有的经验。

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条件

牡丹园中话牡丹,就是在真实的情境中,用文学表达我观察的牡丹。学习语文,就应该用语文的方式表达诗意的生活。牡丹在万众期许中盛放,前期的探寻已经让牡丹与学生间建立了情感,怎样诗意地表达他们心中的牡丹呢?笔者为此组织了一场“牡丹文化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诗词、歌唱牡丹、说说百科等,分享牡丹的诗情画意。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体意识增强,丰富的体验,富有挑战的任务,激发起学习的热情,语言、思维、表达得以提升!有意义的学习使师生充满收获感!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指向素养的学习,让语文学习有了宽度,也有了深度。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牡丹,感受牡丹文化,自主积累建构语言,诗意表达输出语言,充满热情地传承中华文化。

生成性课程的开展方式

在学习活动中,课程才是开放、丰富、动态的,生成性课程由此而来。以“我眼中的牡丹”为任务再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牡丹园,“我”强调的是个性,我眼中的与别人眼中的是不一样的。“我”说出的是自信,“我”看到的是独一无二的,最有价值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看、听、闻、摸,充分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积极参与其中,是深入课程的最好途径。学生活动的方式依旧是多样的,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等。

突发事件在这一次走进牡丹园时出现了,等待我们的不是百花争妍、芳香四溢,而是萎萎焉焉,一片红衰翠减的景象。这让所有人吃惊不已,昨天还是花团锦簇的样子,怎么今天就成了这副模样?原来,下午2:00左右,烈日當空,正值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牡丹虽然喜欢充足的阳光,但不耐夏季烈日暴晒,最佳的开花适温为17-20℃,温度在25℃以上便会呈现休眠状态。多么现实的教学事件!任何优质的课程都不能全盘预设,它充满变化。怎样将突发性事件转化为富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呢?只有有效的转化才能推动更有价值的课程生成,情景化的资源,正是生成性课程实施的绝好机会。新的任务产生了——“我眼中休眠期的牡丹”。众人只见过牡丹的雍容华贵,哪曾见过它绿暗红稀之时,这可是不一般视角,会有不凡的创造由此产生。

笔者利用家门口的这座牡丹园生成课程,通过儿童与自然的有效联结,实现教育因自然而生,生命因自然而生。其育人的价值便远超课程本身。笔者试想,随着“互联网+”在教育中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将会创造优质的情境教育资源,即使没有牡丹园,搬一座“四维牡丹园”到空中课堂,也许不久就会实现。从这次生成性课程的实践中,是否有牡丹园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以什么样的儿童观看待课程才是最需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只有自主建构,才能获得丰富、开放、生成的课程。由此更能理解“教师的一生都是一种邀请,邀请教室里的儿童,邀请课程中的儿童,也在邀请自己的加入”的真实含义。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泉山资源的“新六艺”课程的开发》(GH13—18—L217)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34中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牡丹园牡丹笔者
牡丹
老师,别走……
春日踏青喽
赏牡丹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河北省保定市:太行深处秀美花田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蓟州牡丹园
中国国花园园林植物配置调查研究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