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科学作业新路径
2020-12-24陈然之
陈然之
摘要:利用乡土教学资源,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是开发农村小学科学作业的新路径。要打造好这一路径,就必须在形式和质量上下功夫。充分挖掘乡土科学资源,认识它们的特点和作业布置的缺陷,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小学科学作业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乡土资源;开发;科学作业;新路径
长期以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往往是抄、写、算、背,不仅量多、机械重复,而且缺乏新意,久而久之使学生对作业见而生畏、望而却步,极大扼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因此,对于农村小学来说,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这些乡土资源,做到课内外相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不断开辟、优化小学科学作业的新路径。
乡土科学资源的特点
乡土资源是指根植于师生所生活的地域、人文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大型真菌、土壤气候、物产矿藏、生态景观、房屋建筑、生产工具等科学资源。在农村地区,乡土科学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样性 以笔者所在的归仁镇为例,这里既有泗州戏文化传承,也有孔子仁爱思想的扎根;既有无籽石榴、芦蒿基地等特色果蔬,也有三眼井、馬皇堆等历史遗迹,更有徐洪河、潼河等广阔的水域资源。这里的乡土科学资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形式特别多样。
区域性 乡土资源区域性特点非常明显,无论是一个村、一个镇,还是一个县,因为人们的文化不同、居住环境不同、生活习惯方式不同等,给乡土资源贴上了地域的标签,留下了地域的烙印,各村、各镇等也呈现出形式多样、迥异不同的特点。
可见性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实践证明,乡土资源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边,像河塘沟渠、田野、果树林、作坊、养殖基地等,都可以算得上乡土科学资源。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用慧眼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就随处都可以看得到。
人文性 乡土科学资源不仅仅包括一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发现和挖掘,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每个地方都有能工巧匠、乡贤或本土名人,他们自身所具备的娴熟技能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养殖技术、制作技术、编织技术等,不仅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更成为乡土科学资源中的一大亮点。
科学作业布置的缺陷
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等方面的问题,科学作业的布置往往不够科学规范,更缺乏一定的实效。教师善于把目光聚焦在课本上,在课本中的作业上下功夫,以本为本。没有把乡土科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和价值,让科学课堂更加有趣、厚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缺陷。
随意性太大 小学科学课中,有的作业看似简单,但是操作起来会有很多的难度。有的教师在作业设计这一环节,由于缺乏精心的预设和没有考虑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结尾处往往会随意布置,有的让孩子课后到种植基地开展观察活动,有的让孩子到民间作坊参观学习工艺制作等,类似这样的作业看起来简单,但是如果没有老师和家长的陪伴护航,孩子们就很难去完成。
连贯性缺失 在小学科学课中,有的实验需要连续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观察记录才能够获得结果,如《观察绿豆芽的生长》一课,对两个花盆里绿豆芽的生长情况,需要一个星期的连续观察,才能够更好对比它们生长的变化。对这样的作业,很多教师往往是课堂上布置后,就扔在一边不闻不问了,缺乏后期跟踪检查、总结和实验结果分享,让知识教学的连贯性严重缺失。
趣味性不浓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总是喜欢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作业布置同样如此,如果都是机械、枯燥的常规作业,孩子们就没有兴趣和动力去完成。如有的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当地的经济作物;有的让学生去调查新出现的食用植物品种;有的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去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特征等等。这些作业不仅相对比较空洞,而且大多孩子们不感兴趣。
实践性不强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小学科学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科学探究过程就是一个实践、发现、探究的过程,是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发现现象、总结规律、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教师应该多布置一些相对而言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引领、督促孩子们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创新性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主要任务。作为乡村科学教师,可能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常常安排一些抄写、背诵类的作业,往往忽略了创新性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让学生常常望“业”兴叹,失去了探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优化科学作业的途径
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具备着丰富的乡土科学资源,如果把这些乡土资源巧妙嫁接到学生的科学课堂中,融入学生科学作业中,让学生在乡土实践活动的体验中完成各类作业,不但可以拓宽小学科学作业的新途径,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徜徉河堤,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归仁镇不但有孔子仁爱思想的传承,更有徐洪河畔生态环境守护者、县劳模陈晓龙一生护坡精神的影响。他历时5年,在徐洪河河堤上累计种植银杏、桂花、垂柳、紫薇、樱花、蔷薇等10多个品种,共10万多棵经济林木和景观林木……
在教学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做大自然的孩子》一课时,课前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观赏性的实践活动作业。首先带领孩子们徜徉徐洪河畔,观赏银杏、桂花、垂柳、紫薇、樱花等景观,带着他们去发现不同植物之间的共同点,去观察每一种植物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和认真分析的习惯。其次再组织学生到教室上课,由于课前学生作业完成得好,所以课堂上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这样的实践活动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激励孩子去发现更多植物与人类的联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观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三饼”(大饼、車轮饼、小豆饼)食品是归仁镇的特色,其中以绿豆饼为代表远近闻名。镇上不但有绿豆种植基地,而且大街小巷有多家豆饼制作作坊。这些丰富的乡土科学资源,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通达之路。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孩子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拓展教学,当孩子们学完相关的知识点后,笔者以本镇的绿豆饼为观察对象,让孩子们完成一份观察绿豆生长变化的课外作业,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后笔者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绿豆种植基地,观察、记录绿豆的生长过程,填好绿豆生长变化记录表,以小组为单位,写好观察日记,整理好播种、出芽、开花、果实成熟准确日期等。在观察过程和成果分享会上,学生们不仅寻找到了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还弄明白了根茎叶生长顺序,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驻足大棚,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评价思维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活动给予一定的思维评价。近年来,归仁镇的镇域特色特别明显,不仅有徐洪河、潼河等水域资源,更有无籽石榴、芦蒿基地等特色果蔬……挖掘和利用好这些乡土特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评价思维能力。
为了让孩子们对芦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笔者将作业延伸到江桥村芦蒿大棚,组织孩子们在大棚中现场完成作业。围绕“怎样对芦蒿进行采收呢”这个主题,一是组织学生热烈讨论,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二是让学生分组设计采收计划,充分考虑季节、温度、营养、价格等因素;三是分组进行展示设计方案,鼓励其他小组成员对设计方案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找出优缺点;四是对照大家的评价对自己小组的计划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整个过程中,计划从无到有,学生多次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互相评价、互相质疑、互相评判等环节,学生的分析思维、评价思维等多种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走进作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布置学生课后完成“豆饼制作工艺”小调查活动。于是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镇上的豆饼制作作坊,参观浸泡、搓壳、沉淀、挤水、拌料、滴盘、翻烤、散热等制作程序,聆听作坊主的讲解,全面了解绿豆饼加工制作过程,积极探寻制作中蕴含的相关科学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等制作熟练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豆饼制作每道工序的作用是什么?这些工序可以简化或改变吗?绿豆饼的形状可以改变吗?可以用其他豆类制作豆饼吗?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想法在制作中体现,并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发展。这个亲身经历的过程,不但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动手、爱动脑的品质,而且有效提升了他们观察、分析、思考等综合能力。
走访乡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所谓的本土乡贤,是指久居在一个地方,自身具备一定的技能,在当地有一定的特长和影响,自身品德和才能为乡人所推崇和敬重的人。这些人不仅是个难得的乡土人文资源,更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有效渠道。鉴于此,在学完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观察鱼》这课时,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带领孩子们深入到镇区有名望的做渔具编织的渔民家中:一是静下心来,带领孩子们认真观察各色各样渔具,在感叹编织技艺精湛的同时,引发孩子们的想象,激发他们去试一试的欲望;二是坐下来专心聆听他们对编织渔具改进的历程和跌宕起伏的捕鱼故事;三是组织孩子们亲自动手,向渔民们学习编织技术,小组合作完成一件渔具编织,让孩子们体验动手、动脑的乐趣,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去大胆思考,对于这些渔具,在现有的基础上,你如何去进一步改进呢?你改进的理由是什么?有什么科学道理呢?促使孩子们除了研究渔具,还要进一步了解鱼的相关特性等等,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只有聚焦身边的生活,想方设法挖掘地域丰富的乡土资源,并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布置一些他们喜爱的科学作业,才能够让学生作业更有效、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挖掘乡土科学资源 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c/2020/02/5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归仁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