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演变
2020-12-24李维国
李维国
摘 要:课程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实施国民教育的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对满足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体育课程的历时性和实效性角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学校现行实施的体育课程进行剖析,通过研究为我国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理念;演变
前言
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基石,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体育课程标准是实施学校体育的主要依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方向。我国的体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并在课程中列出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要综合性课程。随着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人们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与理解逐步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传授身体运动技能向增强体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方向转变。
1 现代体育课程的演变
1.1现代体育课程的历时性考察
1923年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的教育制度和思想都深受国外教育思想的影响。1961年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我国制定了《中学生体育教材》,这一标准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课程标准,跳出全盘苏化的教学模式,开始探索具有民族性特点的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80年代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为了适应时代发扎需求,提出了素质教育,体育成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窗口,“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式提出。随后2001年制订和颁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1-12年级)(试验稿)》。确定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我国教育部门决定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进行修订,在这次修订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加大了教学改革和评价考试改革。2014年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了地域性特点,各地区根据不同特点,切合实际区域发展需求制定本地区内的课程实施方案,整体加大了体育学习的过程评价和审核办法。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现代体育课程的实效性考察
2015年张环宇在体育文化导刊发表了一篇关于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论文,他认为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伴随时代的发展不断选择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同时又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和进化。建议:提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要以开放性为前提,用辩证发展的思维处理体育课程价值中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学生发展与社会同步发展。
通过“体育与健康”課程定义发现,身体练习是主要手段,通过运动技能突出健康目的课程内容。在我国的课程标准目标实现方面进一步强调了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其目标主要有:(1)通过掌握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能。(2)激发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3)通过学习培养社会适应能力。(4)建立自我责任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自我认知清晰,具有良好的生活态度。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标准》的出发点以强调学生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能够达到的标准,足以表明我国体育课程的制定是以课程性质为出发点,突出学科的本位。
我国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健康领域的发展,既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这是体育课程价值主体。其二是运动主线,既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这两条主线是我国学者对中国学校体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后提出的,但是后来未表明健康和运动的关系问题,导致出现双主线。毛振明在《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著中也提出体能、体力、体适能和体质的关系。可见运动能力和体质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可见增强体质不仅仅是通过身体的练习就可以实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出现偏差。
3 结论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标准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八个阶段。充分体现了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由单一转化为综合,由推进体质教育转化为身心全面发展,强调以“体育”与“健康”为双主线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设置应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选择的活动项目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运动兴趣,从而形成稳定的运动习惯。各水平段的课程教学目标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设置教学“内容”,不应是设置体育课程目标来让各年龄段学生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保华.建国60年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发展[J].体育教学,2010(6)
[2]纪德奎,邢静.论课堂质量标准的演变与生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3]张环宇,张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梳理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