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2020-12-24王杰
王杰
【摘要】为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本文对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微课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面临的问题。最后,重点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出发,对微课的应用方法进行了总结,最终证实了该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微课 高中化学 学习兴趣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47-0048-02
前言
化学教学属于高中教学的重点,化学知识具有内容复杂、理解难度大的特点。常用传统的板书法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往往较低,且知识掌握难度大,课堂教学效率有待提升。将微课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缺陷,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创新性的增强,具有重要价值。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指借助信息技术所展开的,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的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核心为课程相关知识。该教学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时间较短”、“生动形象”、“针对性强”等方面[1]。
(一)时间较短
微课呈现的是碎片化的学习内容,时间一般都会控制在6~8min,最长也不会超过15min,这种长度的视频,长短适宜,不会在课堂教学中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时间,教师会将微课视频提前发送到班级的微信群当中,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进行观看学习,以实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巩固等,这样能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琐碎时间,提升自身的学习效果。而且,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一般会维持10 min左右,微课视频的时长刚好满足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要求,同时,这样时长的微课视频占用的内存空间较小,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存储和观看。因此,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能为学生的学习及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值得推广。
(二)生动形象
微课一般是以动画或者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专业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色彩鲜艳,内容新颖,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因为化学知识涉及到很多化学原理,这些原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和记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通过运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将这些枯燥、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生动、具体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能降低他们学习、理解的难度,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重点,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及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培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针对性强
因为微课的时长大都在6~8min之内,最长也不会超过15min,这样的时长只能围绕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确保该知识点的详尽解说。这样一来,就能确保微课视频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重点突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回顾,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知识,可以利用課余时间进行观看,实现查漏补缺,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融视频、图片、文字、声音、音乐和色彩于一体,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口头讲解+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从多感官刺激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课程是高中教育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对教师而言,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让教学重点和难点更轻易突破,帮助学生更轻松掌握相应的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成为很多教师热议的话题。通过采用微课教学,教师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利用微课视频进行重点展示,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高中化学中有很多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且比较危险,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将实验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进行直观的观察,以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2]。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应用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入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互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特别是在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中,师生之间缺少互动的渠道,无法和学生进行直接互动[3]。
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录制好微课视频后,将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或是班级微信群中供学生观看学习。但学生在播放相关视频时,只能进行观看而不能直接向教师提问,或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能在观看结束以后,在网络学习平台或者是在班级微信群中进行评论留言,这就导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二)视频编辑的难度较大
微课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以视频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的,对于教师而言,录制视频的难度并不大,只需要用手机录制即可,但要想更充分地发挥出微课视频的教学功效,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教师还必须对微课视频进行编辑剪辑,这对很多教师而言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掌握视频剪辑的操作方法,这就导致他们在剪辑视频或是对视频增添一些动画效果时,会存在着较多的困难,无法达到理想的剪辑效果,从而影响到微课视频教育功效的发挥。
四、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实践方法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前的应用
1.利用微课讲解重点知识。课前,高中化学教师需利用微课,对下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为例,教师可于录制微课视频的过程中,对实验仪器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讲解。视频中需体现的实验容器,应包括托盘天平、量筒、容量瓶等多种。为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上述容器的使用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能够使学生对各类容器形成深刻的印象。教师应于录制视频的过程中,边演示容器的使用过程,边为学生讲解,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2.利用微课布置课前任务。课前布置微课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身在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于课堂之中有所侧重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当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为学生录制微课视频,并于视频的结尾,叮嘱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进行背诵。另外,还需简单了解“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为保证学生能够完成任务,教师可考虑于课前对其预习效果进行考查,以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课中的应用
1.课前导入。课前,高中化学教师可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例如:当学习“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时,教师便可于课堂开始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微课视频,使学生通过肉眼观看到不同物质经过处理后彼此分开的现象。此后,教师同样应带领学生对物质恢复本来状态的过程进行观察。采用上述方法教学,能够使知识得到直观的体现,使学生能够被神奇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从而充满兴趣的学习知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对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2.课中教学。课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应为学生播放微课视频,并对视频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分离与解析,使其细化,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入性。例如:当学习“蒸馏”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萃取”实验的相关微课视频。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在关键处暂停,要求学生重点观看相关内容。本节课中,需重点讲解的微课视频内容,以“萃取液的注入”、“振荡”、“静置”、“分液”等多种。教学期间,学生如存在问题,可随时提出,而教师则应反复播放视频,为学生答疑解惑,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透彻性。3.学生讨论。课后,教师可就微课视频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解答问题,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同样以“蒸馏”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4~5人为一组,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分组后,教师需提问:“萃取过程中振荡的目的是什么?振荡操作需要注意什么?振荡后得到的液体如何处理?”提问后,各小组均应回忆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以及微课视频的内容,利用10分钟左右的時间解答知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为学生回顾知识提供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整体性。
(三)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后的应用
1.学生自行制作微课视频。课后,高中化学教师可要求学生自行制作微课视频,对上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而教师则应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判断。如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存在漏洞,则应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弥补教学缺陷。例如:学习“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后,教师便可要求学生录制背诵元素周期表的视频。录制后,需发送给教师。视频中,学生还可根据学习的知识,简单介绍不同元素,一方面实现对知识的回顾,一方面加深印象,提高自身的化学学习质量。2.教师发布相关练习任务。化学知识学习后,如学生未对其进行应用,极容易导致知识逐渐被遗忘,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阻碍。因此,为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教师应于教学后,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布置练习任务,使其能够不断对知识进行验证以及探索。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基于微课的高中化学教学创新实践问题的研究,为高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参考,可促进化学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未来,各高中可尝试将微课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于课前设计教学视频,于课中结合视频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于课后利用微课为学生布置任务,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鑫.论新课改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次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37-138.
[2]韩淑芬,张群生,李香利.电子白板与“6+2”教学模式的融合应用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J].数字教育,2019(05):72-75.
[3]耿萍,张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大学化学,2019(0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