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山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经验
2020-12-24袁训涛刘兴山
袁训涛,刘兴山
(1.潍坊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2.潍坊市中医医院,山东 潍坊)
0 引言
刘兴山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潍坊名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消化内科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的辨证论治。笔者有幸随刘师出诊、学习、整理医案,现在将刘师治疗HP 慢性胃炎经验总结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脾胃共同居于中焦,脾脏主要有运化水谷的作用,胃腑主要有受纳腐熟的作用,脾胃共同作用于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并在其中起最主要的作用。脾脏能升清,胃腑能降浊,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则机体畅达。胃的正常生理机能为降,若通降功能受限则发病。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得出,慢性胃炎的发病多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H. pylori感染)等多个因素相关,上述因素皆能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致使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失于调节,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失常,进而引发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病理表现,而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胃痛、胀满等。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标实跟本虚两个方面。本虚的主要体现是脾气(阳)虚跟胃阴虚,而标实的主要体现是气滞、湿热跟血瘀。其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
导师刘兴山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基于对Hp 相关性胃炎的认识,认为由于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平时对肥甘厚味之品摄取增多,加之烟酒食用,最易滋腻碍脾,脾气不能运化,胃气不能腐熟,升降功能失于正常,致湿热内蕴。其发病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治疗上应遵循《素问·宣明五气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理论,明确了“清热燥湿”的基本治法,并自拟蒲连调胃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2 中西医结合
随着当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导师认为,我们在传承中医的基础上,应该结合现代西医的检查方法,综合中医四诊合参进行辨病辨证治疗,而非一味的强调纯中医治疗,我们要认识到中、西医的局限性,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导师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疾病,发现在HP 感染性胃炎中,脾胃湿热证型是发病较多的证型之一[1,2,3,4,5],这也被诸多学者所认同的。根据《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其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化湿。导师在数十年的行医过程中总结经验,自拟蒲连调胃汤治疗,效果颇佳。
方药组成:蒲公英30g,黄连10g,黄芩10g,苍术10g,陈皮10g,吴茱萸2g,旋覆花(包煎)2g,三七粉3g,丹参30g,大黄2g,浙贝母10g,海螵蛸30g,甘草6g
2.1 方解
本方君药:蒲公英、黄连、黄芩。臣药:海螵蛸、浙贝母、苍术、炙旋复花、丹参、三七粉、川大黄。佐药:吴茱萸、陈皮。使药:甘草。蒲公英苦,甘而寒,可清利湿热,现代药理研究其具有较强杀菌作用,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燥湿的作用,尤长于清中上焦湿热,黄连大苦大寒,善清中焦湿热,佐以辛热的吴茱萸既能够帮助黄连和胃降逆,又可以遏制黄连、黄芩之寒,使泻火但不凉遏,苦寒但不伤胃。海螵蛸味苦涩咸,性微温,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有着收敛制酸,止痛止血之效。浙贝母味苦性凉,归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两种药物合用是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的优良之品。苍术辛香苦温,为燥湿运脾之要药,使湿邪得除,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以运化,陈皮辛行温通,燥湿醒脾,可助苍术燥湿行气。胃是多气多血的脏腑,胃病发病之初多在气,久病则在血,而丹参善通行血脉,祛瘀止痛,三七主归于足厥阴肝、足阳明胃经,有着化瘀止血,活血定痛的功效。胃气以降为顺,炙覆花苦辛咸温,其性主降 ,功擅降逆止噫。小剂量的大黄以补益作用为主,具有健脾促进消化的功效。甘草甘平入足太阴脾经,不仅能够补益脾气,令“脾强则有制湿之能”(《医方考》),使诸药泄中有补,驱邪而又不伤正,还可调和各药,使诸药相互作用,共同起到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效果。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连、蒲公英、黄芩均有一定的抑制HP 生长、繁殖的作用。其中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小檗碱、掌叶防己碱等,有着抗病原体、消炎、退热、抗溃疡、防止腹泻等多种药理作效用[6],其中的小檗碱是主要的发挥抗菌作用的成分,对抑制 H. pylori 作用显著[7],除此以外还具有减少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蒲公英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等,也有着抗炎抑菌、促进胃肠运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8]。苍术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烯炔类、芳香苷类、倍半萜类等,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具有抑菌、保肝、抗病毒及抑制胃酸分泌、减轻黏膜损伤、促进胃肠道蠕动等功能,对于抗H. pylori、消炎、加快黏膜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了发现丹参、三七粉则可以通过增强胃粘膜血流、促进细胞修复的作用, 从而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浙贝母、海螵蛸则可中和胃酸、保护胃肠道黏膜的作用。
2.2 医案
李某,男,35 岁,2017.8.25 初诊。主诉:胃脘痞满不适数年。患者公司职员,情绪略焦虑,自诉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痞满,时轻时重,1 年前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示:糜烂性胃炎,HP(+),规律行HP 根除治疗2 周,后复查Hp(+),未再复查胃镜,自诉症状略改善,但胃脘痞满仍反复发作。此后未予治疗,1 月余前因饮食不节后胃脘痞满加重现为寻求系统治疗,来刘师处就诊。现症见:胃脘痞满,时伴有隐痛,发作无规律,与饮食无明显相关性,嗳气频,纳呆,食少,身体困重,口苦,大便不规律,质黏,小便黄,舌红、质暗,苔黄,脉滑。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Hp(+)。辨为痞满病,脾胃湿热证。处方:蒲公英30g,黄连10g,黄芩10g,苍术10g,陈皮10g 吴茱萸2g,旋覆花(包煎)10g,三七粉3g,丹参30g,大黄2g,浙贝母10g,海螵蛸30g,甘草6g。共7 剂,水煎服,日一剂,分2 次早晚餐后温服。二诊:患者自诉症状改善,胃痞较前略减轻,嗳气减少,仍纳差,大便质黏,不规律,舌红、质暗,苔根部黄腻。上方加炒谷芽10g、炒麦芽10g、鸡内金10g,继服7 付。三诊:胃痞改善明显,食欲增,舌红,苔薄黄,脉滑,继服7 付后停药。嘱停药1 个月后复查胃镜。2017.10.15 于潍坊市中医院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HP(-)。
3 小结
西医治疗H. pylori 性关性胃炎主要通过规律四联疗法根除Hp 治疗,但因为其副作用及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根除效果难以取得满意效果。中医药治疗H. pylori 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与四联疗法相比,中医药可较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减轻不良反应。中医基于传统治疗胃部疾病经验,参考现代研究,立法遣方用药,丰富了本病的治疗手段,提高了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Hp 相关性胃炎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