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伴肝、脾、胰腺囊性转移瘤1例
2020-12-24巩箫音
巩箫音,庄 军,夏 楠
肺癌的发病率不断增高,标准化疗及靶向治疗方案的应用使患者生存期延长,肺部原发灶的影像学特征呈多样化表现,远处转移灶也呈现出非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误诊。笔者报道1例肺癌伴肝、脾、胰腺囊性转移瘤的临床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经验。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吸烟30年,平均20支/d。2016年11月因咳嗽、胸痛行胸腹部CT检查发现右下肺门软组织影(6.1 cm×5.8 cm),考虑占位性病变,中央型肺癌可能性大,肝多发低密度影,考虑肝转移灶。腹部彩超发现肝多发实性低回声结节,大者4.2 cm×4.1 cm;脾脏、胰腺未见明显异常。CT引导下肝病灶穿刺活检,免疫组化CK5/6(++),P63(++),CK7(-),TTF-1(-),cgA(-),Syn(-),Ki-67 40%(+),诊断为肝脏转移性鳞状细胞癌2级。2018年2月标准化疗及靶向治疗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右下肺门软组织影较初诊时缩小(4.3 cm×5.3 cm)。腹部彩超复查结果:2018年1月显示肝脏原最大病灶处由低回声结节转变为带状高回声,肝内另可见多发囊性肿物(直径0.4~0.5 cm)(图1),壁薄、光滑,呈单房状,囊内透声好,囊壁未见血流信号;2018月2月发现脾单发囊性肿物(1.08 cm×0.87 cm)(图2A),肝囊性肿物无明显变化;2018年8月肝囊性肿物较前次检查增多、增大(1.21 cm×1.03 cm),脾可见多发囊性肿物,囊壁厚(3.90 cm×4.59 cm)(图2B)。胰头部可见不规则囊性肿物(11.31 cm×2.77 cm)。2018年8月胸部CT示右肺门不规则软组织影,内见空洞影(图3),头颅MRI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结合病史肝、脾、胰腺囊性肿物诊断为肺癌肝、脾、胰腺囊性转移瘤。
图1 肺癌伴肝囊性转移瘤超声影像(黄色箭头所指)
图2 肺癌伴脾囊性转移瘤超声影像
图3 肺癌右肺软组织CT影像空洞形成
2 讨 论
肺癌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易发生远处转移,肝、肾上腺、脑、骨依次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1]。本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发现脑转移及骨转移,而是先后发生肝、脾及胰腺的囊性转移瘤,较为少见。本例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使生存期得以延长,但逐渐出现包括脾脏、胰腺在内的远处转移。脾脏由于脾动脉内不易留存瘤栓,无输入淋巴管并具有大量淋巴组织等原因,虽然血供丰富但转移瘤发病概率较肝少见[2]。胰腺转移瘤通常起病隐匿,本例患者无腹痛、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胰腺炎等临床表现。脾、胰腺转移在肿瘤的播散过程中发生较晚,而肺是脾、胰腺转移癌最常见的原发部位[3,4]。肺肿瘤脾、胰腺转移是肿瘤晚期阶段的一种表现,提示患者预后很差[5]。
本例肝、脾、胰腺转移瘤均表现为均匀、薄壁囊性转移灶,腹部超声检查首次发现肝囊性肿物时误诊为肝囊肿。但在复诊中发现“肝囊肿”短时间内增多、增大,这不符合肝囊肿的临床特征。随后出现脾、胰腺的囊性肿物,并且形态及数目随病程发展而变化,同时发现肺门原发病灶呈空洞样改变。结合病史,本例肝、脾、胰腺囊性肿物诊断为肺癌囊性转移瘤。肺癌转移瘤在肝脏中通常表现为低回声实性结节,如本病例诊断初期的表现,而后呈囊性可能与鳞癌中心角化物排空、肿瘤血供不足引起坏死等机制有关[6],容易误诊,应引起重视。
本例肝囊性转移瘤表现为厚壁囊性肿物,这与单纯囊肿有所区别,此外还应和肝脓肿相鉴别。肝脓肿早期表现为实性不均匀回声肿物,脓肿区液化坏死后可表现为囊性肿物,但囊壁厚且不规则,同时周围肝组织因炎性反应回声增强。本例肝囊性转移瘤无实性到囊性的变化过程,囊壁虽厚但规则,周围肝组织无明显改变,这些均与肝脓肿不同。
胰腺较常见的囊性肿物为囊腺瘤和囊腺癌,两者均表现为分叶状多房囊性包块,常可见乳头状实性凸起,囊腺癌囊壁厚且不规则;而本例胰腺囊性转移瘤初期表现为单房囊性肿物,随病程发展表现为多房状,但囊壁光滑、均匀,无实性乳头样凸起,与囊腺瘤和囊腺癌表现不同。
综上所述,肺癌的远处转移灶多出现在肝、脑、骨等组织,本病例病程较长,肺部原发灶逐渐出现空洞样改变,同时肝、脾、胰腺也先后出现囊性转移瘤,不仅发病部位少见且图像无特异性表现,容易误诊,提示临床对此类病例应结合病史并动态观察分析方可做出正确诊治。